何艷
伴隨“四新”經濟而來的,是資本市場刮起的陣陣“獨角獸”旋風。在富士康IPO闖關36天火速過會之后,有醫藥界“華為”之稱的藥明康德也于3月27日成功過會,用時僅50天。新經濟光環下,良好的業績表現疊加自身弱周期防御特點,“吃藥”行情正在重啟。
3月份以來,醫藥指數以超過11%的漲幅居申萬一級行業指數表現排行第1位,創下近3年指數新高。279家醫藥上市公司中,有21家公司股價在月內創出歷史最高價,占比近8%。接受《紅周刊》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從市場表現來看,醫藥股熊轉牛行情已至。
“最近不斷有醫藥股創歷史新高,醫藥板塊從熊市轉向牛市的跡象非常明確。”談到醫藥股近期的市場表現,林園投資董事長林園對記者如是解釋。
據統計,自2015年6月中旬達到牛市頂點以來,截至2018年初,醫藥指數合計跌去了33.67%。而進入2018年后,部分醫藥股逐漸發力,由熊開始轉牛。3月以來,醫藥生物指數更是上漲了11.65%,高居同期申萬行業指數表現第1位。對于醫藥股,林園表示,“過去3年醫藥股指數持續下跌,從市值的角度來看,目前國內醫藥股市值和歐美國家相差很大,整體估值并不高。”
《紅周刊》記者發現,在A股醫藥企業中,目前僅有恒瑞醫藥、康美藥業、云南白藥、復星醫藥4家公司擠進千億市值俱樂部,其中恒瑞醫藥以2300億左右市值居首,其他3家公司則在1000億至1200億之間。在市值超過100億的醫藥企業中,千億市值公司占比僅有3.77%,而美股中,這個比例則為19.48%。林園認為,“就市值而言,A股醫藥股的估值是合理的。”
醫藥板塊近期市場表現強勁,前海云溪基金經理陽勇認為,“2017年以來,白酒、家電等消費白馬股大漲,吸引市場資金關注,醫藥股雖然部分龍頭漲幅可觀,但二三線龍頭并未全面跟漲,目前市場傾向于業績成長股,而醫藥各細分領域龍頭業績表現較好。在估值具備支撐的情況下,醫藥股的高性價比對投資者具有較好的吸引力。”
談及業績,《紅周刊》記者發現醫藥股的表現確實搶眼。數據統計顯示,在目前已發布2017年年報業績報告及業績快報的191家醫藥公司中,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的竟然高達146家,占比76.44%。其中,有15家實現凈利潤翻倍增長,從這些實現業績高增長公司原因看,還是與其主營業務改善密切相關。以凈利潤同比增長超10倍的智飛生物為例,因自主產品及代理的二代疫苗產品推廣及銷售工作卓有成效,使得主營收入、凈利潤等財務指標大幅增長,2017年實現凈利潤4.32億元,同比增長1229.25%,創上市以來業績最好水平(見表1)。
當然,2017年年度業績已經過去3個月,2018年一季報業績情況更能準確反映醫藥公司最新經營動態。就目前已披露一季度業績預期的33家醫藥公司看,有28家公司業績預喜,預喜比例超過80%。其中,有11家公司實現凈利潤同比翻倍增長,占比超過了3成。值得注意的是,在這11家高增長公司中,維生素相關產品企業就占據了5個席位,且均受益于產品漲價,實現利潤同比大幅增長,如浙江醫藥、新和成、金達威受益維生素A漲價;花園生物受益維生素D3以及膽固醇銷量增長;冠福股份則受益維生素E價格上漲。
除了業績、估值因素外,防御特點、制度創新等對醫藥股行情的催化作用也功不可沒,近期市場的大幅波動并未打壓住醫藥股表現。
陽勇認為,政策引導和制度創新對醫藥股意義重大。一方面,醫改實施多年,已初見成效,醫藥股的業績將得到體現。另外,今年2月底,監管層為獨角獸企業開辟綠色上市通道,尤其是對生物科技等在內4個行業的“獨角獸”企業實行“即報即審”,這對生物醫藥將構成重大利好。
作為國內創新藥研發外包世界級領導企業,“獨角獸”藥明康德2月27日成功過會。業內表示,隨著藥明康德回歸A股,國內創新藥有望迎來快速發展機遇。事實上,在過去幾年,我國創新藥在政策和產業方面就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政策層面,從新的藥品分類制度、臨床試驗的嚴格監管,到優先審批和MAH制度的建立,使得中國藥審制度與FDA、EMA等國際機構日益接軌。此外,國家將創新戰略上升到新高度,監管層也在大力鼓勵創新型醫藥公司上市。
2017年,我國創新藥臨床試驗申請較2016年批準數量翻了一番,創10年之最。2013~2017年共有412個自主新藥提交IND,長江證券分析師高岳預計,到2020年,國內新藥批準臨床到臨床III期品種數量累計將達到1000個,整體成功率有望達到20%。以4~5年的報批周期推算,可能有100~200個新藥在未來10年里陸續獲批上市,國內創新藥獲批數量有望從2020年開始持續爆發式增長。
近期醫藥股火爆行情是與機構資金看多是密不可分的。統計數據顯示,作為“國家隊”力量之一的社保基金,2017年四季度對醫藥行業持股占流通股比例達到3.4%,居申萬一級行業第5位。同時,其單季增持比例也居第7位。而除了社保基金看好外,公募基金對醫藥股也是非常青睞。從已披露的2017年年報數據看,公募基金目前對醫藥股持股占流通股比例達3.46%,同樣位居申萬行業第5位。在具體個股上,老百姓、普利制藥、康弘藥業、健友股份、長春高新當期持有比例占流通股比例均超過20%,且在當期全部被增持。其中,老百姓當期持有和增持比例均居第1位,分別占流通股比例33.58%、18.16%,2017年四季度以來,老百姓已實現超過40%的漲幅。
歸功于精準“踩點”,醫藥類主題基金近期市場表現尤為搶眼。據Wind統計,市場952只股票型基金中,今年以來,單位凈值增長率位于前20位的基金中,有14只為醫藥主題基金,而前10的基金中,則有8只為醫藥主題基金,這8只基金區間漲幅均超過9%,可謂風光一時無二。
交銀醫藥創新、廣發中證醫療、華寶中證醫療居漲幅榜前3位,且漲幅均超過10%。其中,泰格醫藥、樂普醫療等熱門醫藥股成為漲幅前3名基金的共同選擇。除了次新醫藥股以外,泰格醫藥年內市場表現最佳,漲幅超過50%。而樂普醫療也漲超30%,公司2017年年報顯示,全國社保基金104組合、118組合、117組合以及中央匯金等均現身其前10大流通股東名單中。
作為基金業內人士,陽勇對記者直言,“最近,許多機構都在積極布局,增加了醫藥股的配置比例。”而林園則表示,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60年代出生的人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的概率將會大幅提升,這3種病的細分行業將迎來爆發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