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承
《紅周刊》:藥明康德成功過會,因其發行市盈率預期將高達50倍左右,引發市場熱議,小徐如何看呢?
小徐:定位確實不低,但看了兩項數據之后,我覺得藥明康德是一家令人尊重的企業,不過這僅代表我個人的看法,不代表對其未來股價走勢的任何判斷。
《紅周刊》:這我就好奇了,看了哪兩項數據,居然讓你對一家公司肅然起敬?
小徐:首先是銷售費用率低,2017年1~9月,藥明康德在營業收入高達56.78億元的情況下,銷售費用僅為2.10億元。
《紅周刊》:銷售費用率低的上市公司有很多啊,藥明康德有何特別?
小徐:全因同行業上市公司數據的襯托,才顯出藥明康德等公司的“另類”。以某制藥上市公司為例,該上市公司2016年營業收入123.21億元,銷售費用高達令人瞠目的68.50億元,其中“市場及學術推廣費”超過60億元。至于醫藥類企業的“市場及學術推廣費”的真實面目是什么,你自己上網腦補一下,不難明白。
《紅周刊》:雖說都是藥企,但藥明康德主營CRO服務、CMO、CDMO業務,不同于正常的制藥企業,實際上二者也沒太多的可比性吧?
小徐:確實如此,但是我想說的是,大量傳統的制藥企業憑借所謂的巨額“市場及學術推廣費”來生存,我們為什么不多去關注憑真本事不斷壯大的CRO、CMO、CDMO企業呢?
《紅周刊》:那另一項讓你關注的數據是什么?
小徐:截至2017年9月30日,藥明康德員工人數合計14341名,其中研發專業人員11549名,碩士及以上學歷5699人,600余人擁有海外博士學位或為擁有10年以上海外新藥研發工作經驗的資深海外歸國人士。
《紅周刊》:這項數據說明像藥明康德這類的CRO、CMO、CDMO企業,注重的是研發,而不是憑借巨額的廣告費以及所謂的“市場及學術推廣費”來壯大自己,對嗎?
小徐:就是這個道理。2017年與藥明康德主業類似的凱萊英、昭衍新藥、泰格醫藥三家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均實現不同程度的上漲,而藥明康德2017年1~9月的凈利潤約為10.63億元,已超過2016年全年凈利潤,公司2017年凈利潤增長已成定局。對于一個整體增長的行業,高定位無可厚非。
《紅周刊》:那究竟多少倍市盈率定位為合理呢?
小徐:綜合同行業上市公司的情況來看,按2017年凈利潤計算,55倍的定位較為合適。
《紅周刊》:我恰好看到一家制藥類上市公司的年報,靈康藥業2017年凈利潤同比增長4.6%,公司市盈率約30倍左右,雖說公司屬傳統的制藥企業,但難道30倍的市盈率不比50多倍的市盈率更具關注價值嗎?
小徐:靈康藥業的2017年年報頗具代表性,我們暫不去分析其估值是否合理,而是通過其財務數據來分析究竟是估值偏高的CRO、CMO、CDMO企業值得關注,還是估值偏低的傳統制藥企業值得關注。
《紅周刊》:愿聞其詳。
小徐:靈康藥業2017年凈利潤雖說只增長了4.6%,但營業收入從上年的4.79億元大增至10.05億元,增幅達110.01%。而其三項主導產品抗感染類藥品的毛利率由上年的45.59%增長至76.08%,消化系統類藥品的毛利率由上年的81.45%增長至91.81%,腸外營養藥品的毛利率由上年的50.05%增長至70.51%。
《紅周刊》:這就奇怪了,產品毛利率大幅增長,營業收入倍增,那靈康藥業的凈利潤至少應該增長150%以上才合理啊,怎么才增長了4.6%呢?
小徐:很簡單,公司的銷售費用從上年的0.54億元爆炸式增長至5.39億元。用公司自己的話來解釋,其銷售費用增長是因為2017年隨著國家“兩票制”政策的實施,公司加強了自主學術推廣及銷售終端開發的力度,導致市場營銷服務費等費用有比較大的增長。
《紅周刊》:國家實施“兩票制”,為的是進一步降低藥品虛高價格,減輕群眾負擔。從靈康藥業銷售費用和產品毛利率雙雙增長來看,似乎大相徑庭啊。
小徐:真正值得投資的藥企靠的是研發,而不是所謂的“學術推廣”,這也是我更看好高估值的CRO、CMO、CDMO企業的原因。
《紅周刊》:版面有限,藥企的事以后接著談,這周有什么好公司與大家分享?
小徐:有家以陶瓷纖維為主業的上市公司,目前產品供不應求,業務最淡的一季度業績大增180%~230%,較旺季時的凈利潤毫不遜色,值得中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