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文學性是中國戲曲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舊戲班子里,一般是打本子的只管打本子,唱戲的只管唱戲,拉弦的只管拉弦,只要自己這一行技藝精湛,就有了吃飯的本錢,所謂“一招鮮吃遍天”。當時,無論是演員,還是伴奏員,一般并不講究文學修養。出現這種情況,有主客觀兩方面原因??陀^原因是舊戲班子藝人大多家境貧寒,念不起書,從小就出來拜師學藝,吃一碗張口飯,所以文化水平低,沒有提高文學修養的文化基礎。主觀原因是藝人認為技藝就是飯碗,活兒好就有飯吃。而當時大多數觀眾看戲,也主要是看技藝絕不絕,活兒打不打人,對戲和藝人沒有過高的文學要求。
進入新社會以后,隨著經濟文化建設高潮的到來,尤其是隨著戲曲改革的深入開展,社會地位迅速提高的梨園藝人,文化水平和文學修養逐漸提高起來了。原先“寫唱本兒的”向劇作家提高,搞唱腔設計的向作曲家提高,“跑梁子”說戲的向導演藝術家提高,“唱戲的”向表演藝術家提高,“打鼓佬”向指揮家提高,“拉弦的”向器樂演奏家提高。在這個全面提高的過程中,以文化提高為基礎,普遍注重提高文學修養。隨著文學修養和其他藝術修養的提升,新梨園新戲曲面貌一新。劇本和導演加強了文學性,表演和伴奏都平添了幾分書卷氣。一大批文學品位和藝術品位較高的新型戲曲,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這充分說明了文學修養對整個戲曲藝術的重要性,當然包括對伴奏人員的重要性。今天,在創新發展現代性新戲曲的歷史進程中,編劇、導演、作曲、演員、伴奏員,更是亟待提高文學修養和藝術修養,以適應新時代新的審美要求。
戲曲以歌舞演故事,是高度綜合的寫意藝術。任何一種藝術技藝,只有進入審美境界,才會真正的藝術價值,所謂的審美境界,主要指詩意的情感境界,戲曲伴奏要以技藝為形式,以情感為內容,以技藝為手段,以技藝為手段,以詩意為底藴。但劇本是一劇之本,是戲曲藝術的基礎。作曲、表演、伴奏、舞美,以及進行創造性綜合統一的導演,都要以文學劇本為基礎進行二度創作。劇本是基礎,表演是中心。劇本最終靠表演在舞臺上立起來,變為立體的直觀的視聽藝術。伴奏直接配合表演,也可以說是表演的有機組成部分。猶如音樂是舞蹈的靈魂,離開音樂舞不起來;戲曲伴奏是戲曲表演的依托,沒有文武場伴奏,唱做 念打將不成體統。表演和伴奏都是在劇本的基礎上進行的。
戲曲表演以唱為主,戲曲抒情以唱為主。演員演唱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由內而外,唱出真情,渲染深情,以情動人,沁人心脾,給觀眾以審美和氣氛,但主要是伴唱,唱是抒情的極致。伴奏主要是伴唱。演員的唱顯而易見,其實伴奏也是唱。演員是用嗓子唱,伴奏是用樂器唱。演員唱的是有詞之曲,伴奏唱的是無詞之曲。唱是抒發人物情感,人物情感源自劇本。演員的演唱以文學劇本為根,樂隊的伴奏也要以文學劇本為魂。故伴奏是情感,奏的是詩意,伴奏是像演員一樣,以情帶聲,聲情并茂,情藝合一,托腔保調,配合演唱,抒發角色情感,渲染舞臺詩意。這就要求伴奏者不僅要吃透唱腔音樂,而且要深刻理解劇本,深切感受人物,在把握人物基本性格特征、情感脈絡、命運軌跡的基礎上,深入體驗每段唱詞或唱腔的情感色彩、情感深度。
通常情況下,演員只要熟悉了唱腔,記住了唱詞,就能完成演唱;伴奏員只要熟悉了唱腔音樂,就能完成伴奏。在這個過程中,文學劇本之于伴奏似乎失去了意義,文學修養也似乎可有可無。但必須注意到,這樣的伴奏只是照葫蘆畫瓢,只是技藝層面上工匠式的完成,而不是富有詩意的文學性的完成。一個是技藝的完成,一個是詩意的完成,二者在藝術境界上判若云泥。技藝性的完成,如霧里看花終隔一層,不能達深致遠,彰顯詩意的文學底蘊。伴奏者必須由唱腔溯源到劇本,深入體驗劇本表現的人物情感,在伴奏過程中與劇作家同悲喜,與角色共悲歡,同演員共歌哭。這樣,伴奏才會是創造性的詩意的伴奏,成為一種審美的器樂歌唱。
前輩戲曲藝術家常說,一個演員忽視文學劇本,只重演唱技藝,因而導致“口唱心不唱”是一大弊病,演員要“變死音為活曲,化歌者為文人”。意思是,唱腔曲子是死的,但要把它唱活,要唱出真感情來,唱出詩意的韻味來。為此,真正的好演員,一旦接下劇本,他(她)就會把劇本讀通,讀透,徹底理解作品的內涵,理解作品的深度,必須“化歌者為文人”,光講究演唱技藝不行,必須首先認真感受和理解文學劇本,要搞清楚全劇故事情節,弄清楚人物性格與命運的來龍去脈,尤其要深刻體驗劇中人物的獨特感情,然后才能將自己對人物的感動,生氣勃勃地灌注于演唱。
總之,好演員必須首先在文學上下大功夫,要不斷提升文學素養,具有“文人”素質,而不僅僅是“歌者”。他講的是演員演唱,但如前所論,伴奏與演唱是一體的,在本質上都是抒情的歌唱。所以,伴奏員也要像演員一樣,“化歌者為文人”,進而達到“變死音為活曲”。
中國戲曲是以表演藝術為中心,融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扽多種藝術形式為一體的舞臺藝術,它綜合、改造、發展了這些形式,使之匯成一種強力的獨特手段,各種形式既各種其職,又嚴格地統一于為表達劇情,刻畫典型人物服務。有唱腔、、打擊樂曲構成的戲曲伴奏音樂,是戲曲這一有機整體中極為重要而又極受局限的組成部分。說它重要,因為它舉足輕重,缺了它,戲曲的中和勢必解體,戲曲將不戲;說它受極限,因它只是整體中的一個局部,它的旋律,節奏、情緒等自身功能的發揮,無不受到戲劇矛盾、規定情境等自身功能的發揮,無不受到戲曲矛盾、規定情境、人物情感及演員表演等各方面的制約。
伴奏既然是服務于表演的,就要求他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不可喧兵奪主。同時。有必須充分發灰伴奏音樂的獨特作用,著意與刻畫人物,渲染、烘托表演,使伴奏塑造的音樂意像與演員塑造的人物形象合而為一,共同創造鮮活的典型藝術形象。如此方能達到水乳交融、完美和諧的藝術境界,產生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這種整體與局部的辯證關系,造就了戲曲伴奏音樂的獨特個性,它既要一切服從于表演,又要充分發揮音樂自身的魅力,還得處處照顧到與文學、舞蹈、美術等多種介入形式的協調關系。這種高難度的局部性與整體性完美統一的嚴格要求。
作者簡介:李靖(1979.9),安徽亳州人,亳州市演藝有限公司三級演奏員,主攻方向:戲曲伴奏 打擊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