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明
摘要:我國豬飼養量的不斷上升,豬群各種疾病的發生概率也有所增加,其中細菌性呼吸道疾病比較常見且易發,由于病原是多種混合感染而形成,所以豬一旦感染就會有很高的死亡率,尤其是溫度較高的季節發病更加嚴重,會給飼養者造成比較大的經濟損失。所以要求飼養者對于豬群發生的細菌性呼吸道疾病有一定的認識和防治技巧。現主要介紹防治豬場發生細菌性呼吸道疾病的綜合措施,以期減少豬場的經濟損失。
關鍵詞:豬;細菌性呼吸道疾病;綜合防治
中圖分類號:S858. 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1-0063-01
目前大多豬場廣泛發生的豬細菌性呼吸道疾病是由于多種細菌為主的病原混合感染而形成的疾病,臨床發病的死亡率特別的高。豬氣喘病、副豬嗜血桿菌、鏈球菌、豬肺疫、沙門氏菌等是主要的原發性元兇,藍耳病、圓環病毒、流感病毒、霉菌毒素作用也不可忽視。如果發現豬群中有少數豬出現呼吸道疾病的癥狀,就要對于發病豬進行個體注射治療的方法,還要對于全群假定的健康豬進行藥物的混飼預防手段。豬在接種疫苗和轉群的過程中,飼養者應該將電解多維加入到豬的飲水中。
1 管理方面
目前的養豬業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飼養者加入到養豬的行列,但是由于飼養條件和專業水平的不同,豬群發生疾病的情況頻繁可見,出現此種情況的原因主要就在于管理者自身的情況,實際工作中要求飼養者必須從實際出發,勤勞踏實,遵循實事求是的處事原則,所以豬場在選擇用人方面必須加以商討,切不可隨便任用。此外,在養豬產業發展到如今,飼養者必須針對本場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飼養,不可照搬其他場或者是國外的先進經驗。根據市場上對于豬肉及其制品的具體需求而針對性的飼養并且生產產品,以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益。但是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不可弄虛作假,必須實事求是的面對市場。
豬場的管理首先就應該重視人才的管理,有針對性的培養專業的養豬業人才,并且制定企業的自身文化,力爭做到人、豬、自然互相的和諧,最終實現養豬業的最終目標。在對豬場的管理過程中,堅持節約治理的原則,各方面都嚴格要求,從人員管理出發,實現飼養者的經濟目標以及社會的價值目標。
2 飼養方面
目前豬場大多都致力于多重感染疾病的控制,但是也有少數的大型豬場通過采取國外引進的新技術獲得了一些不錯的效果。但是在實際生產中大多的豬場還是沒有很好的應對措施,損失嚴重的會對豬飼養失去興趣。現在.國外的大多豬飼養場對于細菌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控手段,已經發展到了個體治療的階段,完全擺脫了群體治療的階段,但是我國對于豬發生細菌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治仍然處在比較原始的階段,大多還是普遍性的采取藥物、疫苗的預防防疫為主的階段。
對于豬場的細菌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治,首先就應該落實消毒工作,并且要避免流于形式而應該徹底的進行消毒處理。日常生產中應該2~3天對豬舍進行1次消毒,每個周對全場進行1次全面的消毒措施。但是如果豬場已經發生了細菌性呼吸道疾病,就要每天對豬舍進行1次消毒,而2—3天對全場進行1次消毒。而對于死亡豬的尸體應該進行焚燒的處理方式。
在豬的飼養過程中避免豬群發生細菌性呼吸道疾病就應該盡量堅持自繁自養,盡量不要從場外引入豬,如果必須要引種的情況下,也要保證不能從疫區進行引種操作,對于引入的豬也要進行相應規定的隔離飼養措施,對其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后,確認無病之后再進行免疫接種才能進行混群飼養。在飼養過程中控制引種關非常的重要,可以避免將細菌性呼吸道疫病,如豬瘟、藍耳病、偽狂犬病、圓環病毒等帶入而進行更大范圍的傳播。
3 疫苗免疫
根據多年的臨床丁作經驗可以發現:同樣的豬在相同的疾病環境中,飼養者給予良好的疫苗免疫并且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就能避免發病,無論是副豬嗜血桿菌病、藍耳病,還是圓環病毒感染,從而確保豬場的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實。
生產中要正確的使用疫苗和藥物,嚴格管理糾正臨床中的錯誤做法,必須保證使用規范的豬場藥物用品。豬場飼養者應該根據本場的具體情況,而建立一套比較規范的養豬管理制度,總結養豬生產過程中的關鍵控制點,然后根據總結的關鍵點對員工進行培訓,這樣可以保證豬場的工作人員進行標準化的操作方式,生產過程中避免豬受應激,生產中發現采取如上措施對于豬細菌性呼吸道疾病的控制效果非常明顯。
4 藥物預防、合理用藥
母豬分娩前7—14天驅除體內寄生蟲。母豬產前、產后7天,飼料中添加80%支原凈125 g/t,15%金霉素300 g/t,阿莫西林150 g/t,能有效地控制仔豬呼吸道疾病的發生。仔豬做好三針保健(3天、7天、21天),注射長效土霉素或氟爾康,可預防黃白痢。斷奶后的仔豬在飲水中添加檸檬酸或冰醋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