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宇
摘要:仔豬傳染性胃腸炎是一種病毒性疾病,具有高度傳染性,通常小于2周齡時最容易發病,臨床上主要表現出嚴重腹瀉以及嘔吐,且死亡率較高。該病會對仔豬造成嚴重危害,尤其在氣候寒冷的冬季或者早春時節容易發生,且傳播速度較快,造成大批量仔豬死亡,嚴重損害養豬業的經濟效益,應采取有效防控。
關鍵詞:仔豬;傳染性腹瀉;流行病學;危害;臨床癥狀;疫情處理;藥物治療;飼養管理
中圖分類號:S858. 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1-0082-01
1 流行病學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是由于感染冠狀病毒和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而導致,仔豬患病后的死亡率非常高。隨著仔豬日齡的增大,死亡率日漸下降,其中在l—10日齡的易感性最高,且死亡率能夠達到100%,小于2月齡的仔豬發病率及死亡率都在50%左右,大于3月齡的育成豬通常在發病后較少死亡。
該病的發生通常呈季節性,其中在溫度偏低、晝夜溫差較大的初春、秋冬季節最容易發生。該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豬和帶毒豬,尤其是呈隱性感染的種豬(種母豬、種公豬)會給仔豬造成非常強的傳染性。曾經發生過該病的豬場,在污染的環境中通常都存在致病病原。在集約化、規模化豬場,由于飼養密度大,加上氣候寒冷以及圈舍臟亂、潮濕、通風較差等不良條件,非常容易誘發該病。豬場采取自繁白養時,種母豬和種公豬通常呈隱性發病,基本不會發生死亡,但會導致本場大批量仔豬出現發病以及死亡。
2 危害
機體脫水。仔豬經由呼吸道感染病毒后,會先是在鼻黏膜和肺中大量繁殖,接著經由咽、食道、胃或者通過血液循環侵入到靶器官小腸,導致小腸黏膜發生損傷,并出現水腫,引起腸管阻塞,同時會抑制膽汁進入腸管,大量胃內容物滯留,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進行發酵、腐敗以及分解生成大量有害物質,且會被機體吸收而損害胃壁,導致胃壁明顯擴張,蠕動減緩,并發生嘔吐損失一定水分,進而使機體散失大量水分而發生脫水。
代謝性酸中毒。在病毒及其毒素的作用下,會導致體內酶系統活動減緩,造成脂肪、糖、蛋白質無法充分分解氧化,造成體內生成過多的酸性物質,如酮體、乳糖、硫酸、磷酸等,并在體內不斷積聚。同時,腸炎會增強腸分泌功能,影響吸收,并發生嚴重腹瀉,經由糞便排出大量的堿性物質。還會由于腎臟損傷,功能降低,影響腎小管分泌氫(H+)與生成銨(NH”)以及置換鈉(Na+)的作用,無法充分地保留和補充堿基,同時由于腎臟排泄固定酸(如乳酸、硫酸、酮體等)的功能發生障礙,會在體內積聚過多的酸性物質(如硫酸、磷酸等)而引起酸中毒。
高血鉀癥。病豬發生酸中毒后,如果體液中存在較多的H+,就會促使細胞釋出大量的鉀離子與體液中的H+進行交換,同時由于腎功能降低而無法有效將血液中的鉀離子排出,造成血液鉀離子水平升高,從而發生高血鉀癥。高血鉀會導致神經肌肉興奮性下降,肌肉收縮被抑制,心臟和消化系統無法正常發揮功能,并表現出嘔吐、心律失常等癥狀。3臨床癥狀
仔豬往往突然出現發病,先發生嘔吐,吐出混雜泡沫和沒有消化凝乳的嘔吐物,接著發生腹瀉,排出黃綠色或者白色糞便,并散發惡臭味。機體由于嚴重脫水而導致渴欲增強,體重極劇降低。一般來說,仔豬患病年齡越小,病程持續時間越短,且其傳播擴散速度更快,具有更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其中7~14日齡仔豬患病后的死亡率非常高。仔豬康復后往往會表現出發育不良。
4 防控措施
疫情處理。發病豬舍以及各種T具要使用0.1%百毒殺溶液進行嚴格消毒,且禁止搬動和轉移其污染的用具、車輛以及泔水等物品,確保飼養環境得到有效凈化。消毒后的豬舍要空置一段時間才能夠引入下批新豬。對于病死豬的尸體以及污染物要采取無害化處理,如挖坑焚燒或者深埋等。
藥物治療。病豬癥狀嚴重,且無法采食時,可按體重使用0.2 mL/kg黃芪多糖注射液和o.lg頭孢噻呋鈉,充分混合后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續使用2~3天。同時,病豬還要進行對癥治療,如糾正自體酸中毒,一般采取緩慢靜脈滴注或者靜脈注射適量的碳酸氫鈉液;補充電解質,主要用于預防脫水,并調節體內電解質代謝平衡;控制喂量等。整個豬群采取防治時,建議口服補液鹽或者復合電解多維(由動物必需的各種維生素、礦微元素、以及能量補充劑等組成),任其自由飲用。
加強飼養管理。妊娠母豬臨近分娩時要安排專業人員進行接產,產前要先用溫水清洗體表,尤其是乳房部位,清洗干凈后要進行嚴格消毒,并在無菌條件下采取助產。新生仔豬要及早吮食充足初乳,并在不同生長階段飼喂適宜的全價日糧,以使當前生長階段所需要的能量物質、微量元素(免疫增強劑)等完全被滿足,增強豬群體質和抵抗力。在秋冬季節溫度降低時,仔豬舍要及時加強保溫,特別是在清早及夜間注意防寒保暖,如哺乳期仔豬最好能夠在可控溫保育舍內飼養,溫度適宜控制在28—30℃,相對濕度應保持在65%,從而有效減少新生仔豬發病,提高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