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福麗 王春雪
摘要:蛋雞弧菌性肝炎是由空腸桿菌引起的一種疾病,主要侵害雛雞和產蛋前后的母雞,蛋雞一旦發病,其肝臟會發生明顯的病變,如果是單純患有此病,死亡率較低,但是易并發其他疾病而使死亡率升高,造成嚴重損失。因此要做好該病的診斷與防治工作。
關鍵詞:蛋雞;弧菌性肝炎;痛原;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診斷;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 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1-0099-01
1 病原與流行特點
該病的病原是空腸變曲桿菌,屬革蘭氏陰性苗,該菌的抵抗力較弱,干燥環境以及光照下即可失活,該菌對消毒劑也較為敏感,使用有機酸、甲醛等溶液可在幾分鐘內即可將其殺死。該菌為條件性致病菌,存在于受污染的飼料、墊料中,還存在于機體的消化,當機體發生應激或者感染其他疾病時,就會引起該病暴發和流行。該菌可感染各年齡階段的雞,但是通常以雛雞和產蛋前后的母雞多發,死亡率較低,但會導致產蛋量下降,如果感染其他疾病會導致死亡率升高。
該病的主要傳染源為病雞和帶菌雞,通過糞便導致周圍的環境、飲水、飼料及用具受到污染,再經由消化道導致健康雞群感染患病,該病多呈地方性流行,不良的養殖環境與不當的飼養管理是導致該病發生與蔓延的主要原因。
2 臨床癥狀
雛雞的發病率較高,死亡率約為15%,成年雞在患病后的死亡率較低,但是一旦產蛋雞感染此病,即使耐過,產蛋率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使其很難達到產蛋高峰期。有的雞在患病后,病程較長,可達1~2個月。病雞患有此病后會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低頭縮頸,食欲下降,甚至完全廢絕,飲欲增強,飲水量增加,嚴重時往往閉眼縮頸呆立,站立不動,對周圍的環境表現的較為遲鈍。病雞的羽毛蓬亂沒有光澤,雞冠和肉髯的顏色,表面干燥,有皮屑。大多數病雞在發病的初期會發生腹瀉,排泄白色或者黃褐色稀糞,在發病后期則排出漿糊狀糞便,最后排出水樣稀便。肛門會因腹瀉而發生紅腫外凸,同時周圍還糊有大量的糞便而污穢,部分病雞的腹部膨大,用手觸有波動感。蛋雞在患病后,產蛋率明顯下降,并且產沙殼蛋、白皮蛋、畸形蛋、軟殼蛋的數量增加。有少數蛋雞呈急性經過,一般在2—3天后發病死亡。
3 病理變化
該病的病理變化主要發生在肝臟,病死雞在剖開后腹腔中會有大量的烏黑色血水流出,小腸黏膜有點狀出血,肝臟表面覆蓋有很多較大的血凝塊,將血凝塊剝離后可看到肝臟表面有疤痕,肝臟的顏色為土黃色或者蒼白色,肝臟腫大,質地變脆、易碎,在肝臟表面存在數量、大小不等的病死灶。有些病雛雞在肝被膜下會形成血囊或發生破裂。對于嚴重感染的病雞則肝臟的質地變脆,表面有菜花樣的大壞死區,對于病程較長的病雞,肝臟的質地變硬,發生萎縮。病雞的心臟呈蒼白色,心臟擴張、心肌變性,脾臟發生腫大,嚴重的發生梗塞,顏色為黃色,質地易碎。十二指腸明顯擴張、存在大量清水樣的內容物,腸黏膜發生脫落,部分小腸黏膜有點狀出血點,部分腹腔內有積液。蛋雞卵泡發生充血、變性、出血及壞死。
4 診斷方法
對于該的初期診斷需要結合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進一步確診需要進行實驗診斷。方法主要有涂片鏡檢,取病死雞的病料觸片,或者取心血、膽汁涂片后,革蘭氏陰性染色,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菌體比較纖細,呈逗號狀、S形或者螺旋形的革蘭氏陰性的彎曲狀桿菌。
細菌分離實驗。無菌條件下取病料,在血瓊脂培養基上接種,置于37℃下,培養24~48小時,可在培養基上看到針尖大小的、邊緣整齊的半透明菌落,染色后鏡檢可見到呈革蘭氏陰性且形態各異的彎曲桿菌。
生化試驗。取上述分離培養的細菌進行生化試驗,分別進行吲哚試驗、硒酸鹽試驗、糖發酵試驗、接觸酶試驗及糖發酵試驗等,吲哚試驗結果呈陰性,接觸酶、氧化酶呈陽性,可還原亞硒酸鹽,但無法發酵糖類。
5 防治措施
對于病雞要及時的處理,發現病雞要及時的隔離飼養,病死雞要進行無害化處理,同時使用消毒藥劑對養殖環境和用具進行全面的消毒,以控制病情的蔓延和擴散。對該病進行確診后要使用藥物治療,治療方法是可在病雞的飲水中加入40 mg的卡那霉素,同時提供適量的電解多維,讓雞自由飲用,連用5天,對于個別病情較為嚴重的雞可按體重肌注20 mg/kg的卡那霉素,每天2次,連續3天。治療時也可使用痢特靈,方法是在病雞的飼料中添加0.05%的痢特靈,口服環丙沙星的稀釋液。另外,還可以在飲水中加入強力霉素,讓雞服用,每天2次,連用5天,然后再飲水添加紅霉素的飲水,每天2次,連用5天,對于病情較為嚴重的病雞還可使用中藥配合治療,可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藥方建議為黃芩、車前子、草決明、柴胡、茺蔚子各100 g,當歸、熟地、枸杞子、白菊花各150 g,加入適量的水煎煮后給病雞服用,每天1劑,連用10天,用量為200只病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