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摘要:肉牛環形泰勒蟲病是一種嚴重危害牛的血液原蟲病,是由于感染環形泰勒蟲而導致。該病的發生具有非常明顯的季節性,且呈地方性流行,我國通常是在東北、華北和西北地區發生。該痛通常呈急性經過,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會嚴重損害養牛業的經濟效益,現概述該病的檢疫及防治措施。
關鍵詞:肉牛;環形泰勒蟲病;發病特點;活體癥狀;宰后剖檢;實驗室檢查;藥物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8. 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1-0104-01
1 發病特點
各種蜱都可作為肉牛環形泰勒焦蟲病的傳播媒介。一般來說,從每年的4月下旬或者5月初開始有成蜱出現,在7月達到最多,到8月開始呈減少趨勢,到9月則徹底消失。隨著蜱的出現和消失,導致該病呈現明顯的季節性。在該病的流行地區,每年的6~8月為發病季節,7月達到發病高峰,且任何年齡的牛都能夠感染蟲體,其中發病率最高的是1—3歲的肉牛,有時新生犢牛和成年母牛也能夠感染發病,這主要與蜱寄生的數量、時間以及機體的營養狀況、體質強弱相關。如果妊娠母牛帶蟲,在生產時由于溫度較高(產房溫度要保持在36℃左右)造成的應激,加之體力大量消耗、損失過多水分,造成機體抵抗力減弱,有利于體內原本寄生的蟲體大量繁殖,從而引起發病。
攜帶蟲體的蜱在牛體表叮咬時,蟲體會侵入體內,在紅細胞中寄生,進入淋巴結、肝臟、脾臟等細胞內開始大量繁殖,并分泌毒素,導致體液調節和中樞神經系統被損害,造成機體代謝異常,淋巴結發生腫大,出現自生免疫機制異常,從而使其發生嚴重貧血,最終由于嚴重衰弱而發生死亡。
2 活體癥狀
發病初期,病牛體溫明顯升高,一般可達到39~41.8℃,呈現稽留熱,接著肩前淋巴結發生腫大,并存在痛感。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反芻緩慢,鼻鏡干燥,有清白黏液從鼻孔流出。眼睛流淚,有時角膜呈灰色,視力減弱,可視黏膜呈黃紅色或者貧血,癥狀嚴重時在眼瞼下存在粟粒大小的出血點。頸靜脈出現明顯波動,并啃食泥土,呻吟、磨牙,呈現非常痛苦的癥狀。血液呈淡紅色,比較稀薄。先發生便秘,后發生腹瀉,排出混雜黏液的糞便。尿液呈淡黃色或者深黃色,且尿量減少,但排尿次數增加。機體快速消瘦,如果沒有及時采取治療,會發生死亡。
3 宰后剖檢
肉眼觀察病死牛尸體,發現尸僵明顯,體質消瘦,可視黏膜明顯蒼白,并存在出血斑。剖檢發現血液呈淺粉紅色,不容易凝固,比較稀薄,全身皮下、黏膜和漿膜都發生出血。全身淋巴結明顯腫大,一般可達到正常大小的3~5倍。心臟,心肌呈淺白紅色,發生變性濁腫;心冠狀溝散布有粟粒大小的出血點;主動脈也存在粟粒大小的出血點,兩心室被大量血凝塊充滿。肝臟呈土黃色,明顯腫脹,達到正常大小的2倍,質地脆弱,存在灰白色結節和暗紅色病灶,切面明顯外翻,膽也腫大至正常大小的2-3倍。肩前、膝壁淋巴結呈暗褐紅色,發生明顯腫脹,長度大約為20 cm,寬度為3 cm,切面多汁且外翻。脾臟質地變脆,邊緣散布有高粱粒大小的紅點,并在表面突出。皺胃黏膜發生充血、腫脹,存在黃白色或者暗紅色結節,呈針尖至黃豆粒大;壞死后出現靡爛或者形成潰瘍,且潰瘍邊緣稍隆起,中間下凹,周圍黏膜發生充血、出血,形成細窄的暗紅色帶。腎臟質地變軟,發生腫大,存在暗紅色的粟粒大小病灶。其他臟器沒有發生異常變化。
4 實驗室檢查
通過血液檢查,可見血液呈暗紅色,質地稀薄,凝固速度緩慢,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所含的紅細胞數降低至210萬~300萬個,血沉速度快。小部分紅細胞發生畸形,大小不均,邊緣呈鋸齒狀;每立方毫米血液所含白細胞數為1.5萬~1.9萬。在病牛耳尖出取血制成涂片,分別采取瑞氏和姬姆薩氏染色,使用顯微鏡觀察發現涂片經過兩種方法染色都能夠看到牛環形泰勒蟲,紅細胞染蟲率可達到30%左右。另外,紅細胞內含有1-11個蟲體,蟲體形態多樣,如逗點狀、環形、月牙形,且染色質在鈍圓一端。
5 防治措施
藥物治療。發現病牛要立即隔離,并及早進行治療,主要是采取殺蟲,并輔助采取癥治療,同時加強護理。病牛可靜脈注射由1000 mL生理鹽水、500 mL 5%葡萄糖、50 mL安乃近、40 mL安鈉咖、20支80萬IU青霉素、40 mL維生素C組成的混合溶液,每天1次,連續使用3天。在治療的過程中,要求加強護理,適當提高營養,避免出現繼發癥或者并發癥。
加強飼養管理。預防該病的重點是適時進行滅蜱。要根據當地蜱的活動規律以及生活習性,制定合理的滅蜱措施,并嚴格按其操作,且一直堅持防重于治的原則。在容易發病的季節,可用自來水按500倍比例稀釋辛硫磷澆潑劑,在牛體、牛床、牛舍以及周圍環境等處噴灑用于滅蜱,每間隔15~20天1次。同時,配合按體重在飼料中添加0.2 mg/kg伊維菌素散劑口服用于滅蜱,每月1次。特別是在蜱頻繁活動季節,要盡可能避免蜱及其他吸血昆蟲在牛體表叮咬而傳播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