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普春昆
誰不想留在繁華的都市?誰不想陪伴在親人身邊?誰不想花前月下?但是為了作,我們的風電職們常年堅守在高之他們盼望著每個月幾天的休假,可以去探望親人,但是每次總是來去匆匆。
3280米,這是云南新能源大理清水朗山風電場職工們平時生活工作的海拔高度。清水朗山風電場位于云南大理州云龍、洱源兩縣交界一帶的西羅平山山脈兔子坪主峰北至官山主峰一帶山脊之上廠區的高程在3200—3450米之間。
2018年春節送溫暖活動,我們云南省煤炭電力化工工會第二慰問組心懷崇敬地去到了高地,見到了奮戰在高海拔地區的風電職工,他們舍小家顧大家,敬業奉獻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們,那一張張被冷風刮過顯得粗糙而黝黑、質樸的笑臉始終銘記在我的心間!
聽說我們要去清水朗山風電場慰問,云南新能源公司十分重視,還擔心我們是否能上去?要不請職工下山來讓我們在縣城里慰問?我們提出職工能上去,我們就能上去,一定要到一線看望我們的職工。
因為我們時間比較緊,一大早就飛到大理慰問中石油加油站的職工,計劃中午后就趕往云龍縣,要走好長一段山路,不然天黑了才會到山上了。那天恰好云南新能源公司集團的領導來檢查工作,上午開完會后,副總經理魯海濱一散會,就從昆明飛下來,飛機又晚點,將近13點他和駕駛員才接到我們。
魯海濱是名副其實的老風電人,剛從青海調過來,老家是山東人,快言快語,一再道歉,弄得我們都不好意思。坐上風電場的車后,我幾次對魯海濱和駕駛員說,看什么地方方便,靠路邊停下車,讓他們吃點東西再走。
魯海濱執意要趕去風電場,他說沒關系,風電人經常風餐露宿,趕不上吃餐飯習慣了。一路上,魯海濱說起風電來如數家珍,讓我們這些門外漢在較短的時間里學到了不少風電知識,同時也了解了一些風電職工的苦和樂。
要說清水朗山風電場第一個見到的職工,那就是來接我們的駕駛員高波。他結實的體格,濃密的頭發,臉膛黑紅,如果不說話有點像藏區的康巴漢子,其實他原來是宣威國電廠轉過來的宣威人。聊起來才知道,它不僅是駕駛員,還是值班員兼后勤管理員,說起在山上,條件是極其艱苦的,生活用灶爛了、太陽能壞了、水龍頭壞了等,都得自己修理,在這山上不僅要管好風電場,還要成為多面手,發生什么問題都得靠自己解決!
車在盤山公路上行駛,這路盡管是泥路,都是風電場來了以后才修通的,給當地老百姓的出行也帶來了極大方便。山路邊背陰的地方,還見到沒融化的積雪。吳波風趣地說:“前幾天才下了雪,這老天可能知道工會干部跑這么遠來送溫暖,近兩天都是陽光普照!”聽他介紹,每逢雨季和冬季,都要儲備一兩個月的食物,要不然車輛難以下山購物,大家就只能餓肚子了。他說有一次,一輛大貨車拉貨上來,天氣突變,下起了大雪,車子無法下山,幸好讓他們碰到,給了駕駛員10來斤馬鈴薯,熬過幾天才得以下山。
隨著海拔的增高,我們還是感到有些不適,感覺頭有些沉重。高達80米的風力發電機就在身邊,四五十米的葉片轟轟地在我們頭頂轉動著,遠處的山巒上高高低低的“大風車”都在轉動,在夕陽中看去極為壯觀。
我們登上了海拔3600多米的最高點,山風強勁地吹著,自己感覺輕飄飄的!放眼望去,一覽眾山小,高原的風光盡在眼底。恰逢冬季,山上荒草連連顯得幾分荒涼,山中小小村落升騰著裊裊炊煙,輕紗似的云彩懸掛在山間,讓人覺得心曠神怡。
魯海濱介紹說,清水朗山風電項目于2014年4月27日投產。一期朗山工程單機容量1.5MW,風場裝機33臺;二期千嶺山風電裝機27臺。從投產至2018年1月,清水朗山風電場完成發電量4.06千瓦時,千朗山完成發電量2.39億千瓦時,共完成了發電量6.45億千瓦時,上繳增值稅(銷項稅)4901.33萬元,耕地占用稅1595.42萬元,所得稅152.68萬元。
這不僅造福了地方,也為國家新能源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這里只有15名風電職工,他們如同山中的青松一樣堅忍不拔,在深山中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
我們的車在山路上前進,一路風塵。下午5點多鐘,終于來到了清水朗山風電場,職工們已經早早等候在大門外,對我們的到來感覺到他們很激動,就像看到久違的親人和朋友。
一起走在路上,年輕的風場場長蔡鵬帶著職工和我們一路走一路介紹情況,這里有幾難:呼吸難,由于空氣稀薄,特別是北方來的職工很難適應,高原反應比較大;出入難,雨雪天,那就要困在山上了;飲水難,原來在山下一公里多處打出了水源,發生地震后水抽不上來了,下山背水一趟,下去20多分鐘,爬上來就差不多要花3個多小時,背水上來真是累得精疲力盡;找對象難,小伙子們長年累月在這野外,回去探親時間又短,找到個理解的人不容易!常言都說:有女不嫁風電郎。請工會組織也要當當紅娘了。魯海濱風趣地說。
行走在辦公區,這里管理得井井有條,整潔干凈。走進總值班室,這里可以監控到每一臺風機,這里需要24小時有人值守。剛好當班的年輕人叫耿磊,還不到30歲,家在宣威,孩子剛出生幾天就回到崗位上,還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要在山上值班26天才能輪休,等他回去孩子剛好滿月了。
職工反映說:這里的生活相對單調枯燥,文化生活特別少,缺乏閱讀的書籍,網絡信號也不是太好。蔡鵬說:雖然面臨諸多的困難,但是我們一定會堅守,利用有效的時間多學習鉆研,苦練內功,外塑形象,努力為云南的新能源事業添光加彩!
夜幕降臨了,山上的冷風呼呼地吹著,感覺溫度驟然降了下來,但是我們相聚的熱情充滿了溫暖,我們圍坐在火爐旁,即興地表演節目,我也為職工們演唱了《兒行千里》,情到深處我們的眼眶都濕潤了。誰不想留在繁華的都市?誰不想陪伴在親人身邊?誰不想花前月下?但是為了工作,我們的風電職工們常年堅守在高山之上,他們盼望著每個月幾天的休假,可以回去探望親人,但是每次總是來去匆匆。
望著遠處黛色的群山,天空就像一塊巨大的天幕,除了風場的燈光,我再也看不到附近有一絲光亮。離別的手拉了一遍又一遍,我們都期待著下次的相聚。我們的車穿行在黑夜里,冷風瑟瑟。我們的心情難以平靜,我的耳邊還回響著風電職工的話語:“感謝省上的工會第一次來到我們這里,我們的心里無比溫暖。我們一定確保好安全生產,在實踐中提升業務素質,維護好設備,樹立好正確的“三觀”,努力爭做“四有職工”,工作的地方苦,我們的精神不苦;這里缺氧,但是我們不缺精神!
站在3280米高地真切地感受,寫一首《追風人的夢》的歌曲,獻給奮戰在高山之巔的風電職工,是我內心里對他們的禮贊!
擁抱著彩云南的霞光,
腳踏著七彩的大地。
高原的風啊盡情地吹,
伴著追風人的夢想飛翔。
有風吹過的地方,
就有我們堅實的足跡。
造福百姓是我們擔當的重任,
開發新能源是追風人的風采。
啊,
風電傾注了高原前進的力量,
拼搏奉獻只為那真情溫暖。
追風人的夢,
就是奉獻的夢,
追風人的夢啊,
就是無怨無悔的青春夢!
堅守著追風人的理想,
敲奏著奮進的聲響。
高原的風啊激情地吹,
吹進追風人的火熱胸膛。
有風吹過的地方,
就有我們不懈的追求。
綠色環保是我們風中的搖籃,
創造新能源是追風人的使命。
啊,
藍天白云間譜寫和諧的篇章,
愛崗敬業只為那旗幟飛揚。
追風人的夢,
就是溫馨的夢。
追風人的夢啊,
就是幸福美麗的中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