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有云:“雙箝鼓繁須,當頂抽長矛。鞠躬見湯王,封作朱衣侯。”可知,這說的是蝦?
南京人對蝦的熱情絕對不可小覷,擼串啤酒小龍蝦是對夏天最基本的尊重:十三香、蒜蓉、麻辣、清水……無論哪一種,都是南京人心里的扛把子。
然而今天不說小龍蝦,說說醉蝦。有道是:“酒不醉蝦,蝦自醉。”
悠悠大國,關于吃食的歷史說上三天三夜都不為過,蝦也算是其中的一員大將了。最早吃蝦,鹽水即可,做法也簡單,清水蔥姜,煮沸即停火,小燜片刻,這樣的蝦,肉質鮮活,咸淡適口,老幼咸宜。
人們常說,第一個吃螃蟹的是英雄,從相貌看,蝦雖不及螃蟹威猛,但也就如一般小蟲子,光看外形,估計叫先民們難有食欲。但2000多年前的《爾雅》就有“魚高、大蝦”的記載,所以總在想第一個吃蝦的人除了勇氣肯定也不是一般的饞。
而第一個敢吃活醉蝦的人,在菜品上絕對算的上是上乘,此人便是明朝六大奸臣之一的嚴嵩。嘉靖十一年,嚴嵩到浙江檢查政務,受到巡撫盛情款待。席間,侍者將生蝦當熟菜端上,嚴醮汁食用,大加贊賞。見狀,門人嚴平甄獻媚生計,始創鮮菜活醉蝦。
其實,醉蝦當屬鮮食一類,而鮮食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的劉恂在《嶺表錄異》一書中的記載:“南人多買蝦之細者,生切綽菜、竺香蓼等,用濃醬醋先洗活蝦,蓋以生菜,然以熱飲復其上。就口跑出,亦有跳出醋碟者,謂之‘蝦生’。”

書中記載的實際上就是醉蝦,只是制法、配料略有不同。清代《食憲鴻秘》中的“醉蝦”這樣記載到:“鮮蝦揀凈,入瓶,椒姜末拌勻,用燉滾的好酒潑過。食時加鹽、醬。”不同之處就在于,醉蝦的酒是燉滾過后的酒。
袁枚的《隨園食單》也有一款“醉蝦”,謂之:“蝦帶殼用酒炙黃撈起,加清醬、米醋煨之,用碗悶之。臨食放盤中,其殼俱酥。”可見,會吃的中國人從來就不會放過美食的任何一種吃法。甚至,是在不斷創造的。
就連魯迅先生對其也印象頗深,在《馬上支日記》和《答有恒先生》中均有“醉蝦”留痕──一盤醉蝦放在酒席上“活活的”,“蝦越鮮活,吃的人便越高興,越暢快”。
看到這兒,我說這樣吃蝦是舌尖上的跳動,細心的人肯定就會明白。因為醉蝦,實際上就是將蝦浸泡在酒中,這蝦子剛入“醉液”便以為重返江湖,待到酒勁發作,才曉得騰挪跳躍。三兩分鐘后,動作漸顯無力,一只只“玉體橫陳”,醉生夢死。
所以,從生物學上說,吃醉蝦也有些殘忍,把貌似死去的醉蝦塞入口中,仍可感覺它的掙扎。正因如此,醉蝦是古代十大禁菜之一。

既然吃生醉蝦有些于心不忍,那就不妨吃熟醉蝦吧,張學良就是其中的忠實擁躉。1949年之后,張學良在臺灣度過。在此期間,他與張大千、張群、王新衡組成了一個“轉轉會”,四家輪流在家里坐莊請客。
“轉轉會”上,趙四小姐喜歡做一道看家菜,叫“燒醉蝦”,這是趙四小姐在高雄居住時學會的一道海鮮菜。張學良很喜歡海鮮,1954年張學良搬到高雄西子灣居住,靠近海濱,那里的蝦又多又便宜。
將新鮮海蝦剝出蝦仁,浸泡在酒里兩小時,然后下油鍋爆炒,加鹽、姜絲、肉丁、蒜泥、韭花和芥末,再澆上香蔥、海帶絲燒成的湯汁——“燒醉蝦”這道菜便做成了。趙四小姐的這道菜得到張大千、張群的交口稱贊。
生醉蝦滑爽,只需上下牙齒輕輕一擠,鮮嫩的蝦仁便滑到舌尖,那瞬間的感覺實在是美妙至極 。那只似“醉”不“醒”的蝦,稍不留神,就會從碗中蹦起,或從筷尖上“飛”走,平添了幾分興致。或許熟醉蝦比之生醉蝦相去甚遠,但蝦肉本就味美,怎么都不為過。
更為精妙的是,醉蝦中若是加上一味腐乳,這獨特的滋味真真算得上是極致。
我們為什么要吃蝦,因為蝦的營養特別豐富。
蝦營養豐富,且其肉質松軟,易消化,對身體虛弱以及病后需要調養的人是極好的食物。
蝦中含有豐富的鎂,鎂對心臟活動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能很好地保護心血管系統,它可減少血液中膽固醇含量,防止動脈硬化,同時還能擴張冠狀動脈,有利于預防高血壓及心肌梗死。
蝦的通乳作用較強,并且富含磷、鈣、對小兒、孕婦尤有補益功效。
日本大阪大學的科學家發現,蝦體內的蝦青素有助于消除因時差反應而產生的“時差癥”。
不管何種蝦,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營養價值很高,其肉質和魚一樣松軟,易消化,而且無腥味和骨刺,同時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如鈣、磷、鐵等),海蝦還富含碘質,對人類的健康極有裨益。根據科學的分析,蝦可食部分蛋白質占16~20%左右。
1、哮喘患者。刺激喉及氣管痙攣。
2、蝦屬于發性食物。子宮肌瘤患者不能吃蝦、蟹等海鮮發物。
3、甲狀腺機能亢進者應少吃海鮮,因為含碘較多,可加重病情。
4、平日吃冷涼食物容易腹瀉和胃腸敏感的人應當少吃海鮮,以免發生腹痛、腹瀉的狀況。
5、痛風患者患有痛風癥、高尿酸血癥和關節炎的人不宜吃海鮮,因海鮮嘌呤過高,易在關節內沉積尿酸結晶加重病情。
6、蝦是高蛋白食物,部分過敏體質者會對小龍蝦產生過敏癥狀,如身上起紅點、起疙瘩等等,最好不要食用小龍蝦。
7、孕婦和乳母應當少吃海鮮,因為目前我國海產品的污染狀況十分嚴重,特別是含汞量普遍超標,而汞可以影響胎兒和嬰兒的大腦和神經發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