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玲
摘要:科技類教材專業性強,科技術語的使用必不可少,而作者發現同類教材中科技術語的使用很不規范,這直接影響到專業的教學質量,所以教材科技術語的規范化使用迫在眉睫。本文以建筑類圖書為例,對現有情況集中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及整改措施。
關鍵詞:教材出版 科技術語 規范化 建筑類
隨著出版市場的打開,很多出版社都在擴大自己的專業出版領域,向綜合型出版社發展,那么,首先要搶教材出版這塊又大又甜的蛋糕,但由于專業編輯力量的發展跟不上專業板塊擴充的速度,導致教材中的科技術語的使用出現不規范的情況;另外,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新概念也不斷涌現,即使是懂專業的編輯也會遇到新的科技術語規范使用問題。
科技術語是在人類語言中限定表達科學知識的語言符號,具有專業性、科學性、單義性和系統性四個特征。在科技類教材中,準確使用科技術語,才能把科學問題表達得完整而嚴謹,把專業知識準確地傳授給學生。以建筑類出版市場為例,筆者發現同一專業的教材,存在著科技術語不統一和不規范的現象,容易給學生的學習造成混淆和疑惑,降低學習效率,從而影響了專業教學的效果。出版單位有責任把規范的科技術語出版在教材中傳授給學生。科技術語的規范化使用迫在眉睫,希望引起作者和編輯們的重視。
筆者總結了一下,科技術語的使用中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
1.音譯不準確
在教材中,外文的人名、地名、專有名詞等經常出現,翻澤的方法主要有:音借法(如radar雷達、mosaic馬賽克等)和形借法(如MBA工商管理碩士、WTO世界貿易組織、DNA脫氧核糖核酸等),但我國文字復雜,多音字、同音字非常多,所以造成同一個名詞有不同的寫法,如有教材把“胡克定律”寫成“虎克定律”、“傅里葉”寫成“傅利葉”、“氟利昂”寫成“氟里昂”等,這些是有統一的規定的,但還是有些教材中隨意使用。有些名詞沒有統一規定,花樣就更多了,如《水力學》中的Stokes,有寫斯托克斯、斯篤克斯等各種名字,如果不看英文,真都不知道是一個人。學校選用教材版本較多,有些教材內容有交叉,如果同一名稱寫法不同,很可能導致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造成困惑,并且查找困難。針對這一情況,建工社用《書稿著譯者編校工作手冊》把著名科學家及常見國外建筑師譯名進行統一;也希望在出版界有權威的一本譯名詞典把常用的音譯的人名、地名都統一,特別專業的詞,建議行業協會或者專業委員會能針對本專業制訂或出版一本專有名詞統一的詞典。編輯對書中尚未有規定漢文譯名的外文名詞,不能僅寫出原文,還應督促作者給出恰當的譯名,并應在文中首次出現時注明。
2.同義字混用
在科技類教材中,同義字混用情況比較普遍,有些教材使用的解決方法是同一本教材統一就可以了,其實不然,每一個漢字都有它特定的意義的,如“砂”一般是指建筑材料,或地層中已經石化的砂礫,有特定的含義,而“沙”主要指“沙漠”“沙灘”中沒有特定含義的沙子或沙粒,使用中要特別注意區別文中這個字所指的含義,同一教材中不同的地方可能會選用不同的字,需要考究一下才能使用。“黏”和“粘”也有不同,1988年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確認“黏”不再為淘汰的異體字,這樣“黏”和“粘”兩個字都是規范字,應根據字詞的不同含義選擇不同的字,“黏”主要為形容詞,例“黏度”“黏性”等,而“粘”主要為動詞,例“膠粘劑”“粘接”等,在建筑類教材中,這兩個字是常用字,在市場中多本同名教材中出現,均為混用,給學生造成很大疑惑,不知道專有科技術語的正確寫法,也破壞了科技術語的專用性。根據詞的不同含義選擇不同的字是編輯在書稿加工中必備的基本功,編輯需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和總結。
3.物理符號使用不準確
物理符號在科技類教材中使用頻率非常高,國家也有專門的規范(《國際單位制及其應用》GB3100-93)規定如何使用物理量;中國標準出版社也出版了《作者編輯實用手冊》針對書稿加工中的物理符號問題,進行統一。但是有些物理符號還沒有規定或者沒有普遍使用,只是歷史上的延續使用,如我國的水力學或者流體力學課程教材中,濕周大多用X,這是歷史沿用,既不是根據英文首寫,也不是漢語拼音的簡化,而正確的應該是P;而對于流量這個物理量,大部分書籍都用Q來表示,這是一種沿襲,在《國際單位制及其應用》中,明確規定流量用q來表示;還有的是沒有用新的規范中的標準物理量,如混凝土的抗滲等級和抗凍等級已經擯棄了原來的S和D,而用P和F來代替。這樣的問題還不少,過去,高校學生學習主要或者就是靠專業課教材,而那時候大部分高校教材都是專業出版社出版,所以在學生的頭腦里,各個物理符號基本上都是統一的各自的代表意義,但現在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很多:國外教材、網絡文章及各出版社的不同版本教材,所以物理符號不同,就不太方便在頭腦中進行“無縫對接”。這類只是習慣使用的物理符號,會隨著信息化、國際化時代的發展而逐漸被替代。目前的教材中,比較權威出版社的教材,都已經在教材的再版中把原有教材中的物理符號標準化。
4.單位使用不準確
科技類教材中,數據單位使用必不可少,但是還是出現各種的使用不規范現象。其中格式使用不準確的現象不少,如W/(m.K)經常會以W/m.K的形式出現,就是“m”和“K”之間的“.”也經常被“.”代替。總的來講,全國的教材中的科技術語在這一點一定要統一,但由于種種原因,的確也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在少數的名稱上,與強制性國家標準《量和單位》GB3100~3102-93存在不一致的情況,使編輯、作者無所適從。如國際單位制中面積常用“公頃”“平方米”等,但在我國也經常用“平方公里”“畝”來表述,尤其是農業相關的圖書,如果給農民培訓的教材中都統一成平方米或公頃,不但會讓農民覺得晦澀難懂,沒有實際概念,在實際操作中,也增加了換算的麻煩;而長度單位也經常出現“公里”,這在文學類圖書或者科普類圖書中經常出現,并且是無誤的。現在我國圖書走出去已經很普遍,在科技類教材中,在這個問題上,還是有專門協調的必要。
5.科技術語口語化
在科技類教材中,工程類專業教材需要有工程實踐經驗的教師或者工程師參加編寫,尤其是高職教材或者應用型教材,要求工學結合、實用性強,系統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那么工程實踐中使用的大量口語化術語會很容易出現在教材文稿中,如:“混凝土”常被寫成“砼”,“捯鏈”常被寫成“電動葫蘆”,“電動機”常被寫成“馬達”,“螺母”常被寫成“螺帽”, “螺栓”常被寫成“螺絲”等。這些術語在工程中經常被使用,專業人員也都知道是什么,但是這樣的術語不規范,寫在教材中出版是不合適的。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認為編輯嚴格把關至關重要。
6.科技術語在不同專業混用
學科之間是有交叉的,同樣的事或物在不同專業中,科技術語的專有名詞也是有所不同的。如在市政學科中的“給水處理”,在環境類學科中為“微污染水處理”;而建筑給水排水工程中常用的“伸縮節”,在暖通空調專業管道中為“補償器”。因為相近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生選課也會有交叉,如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學生會選修“暖通空調”這門課,也會選修“固體廢棄物處理”等其他相近的學科的課程,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也擴大了將來就業范圍。如果作者或編輯在教材中隨意用,不會是原則錯誤,但會使專業圖書變得“不專業”。針對這樣的問題,編輯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加強編輯自身專業素養的提高,努力成為專家型編輯,對圖書出版質量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科技術語規范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對科學知識的傳播、交流,科技成果的推廣,書刊的編輯出版,及文獻的存儲、檢索等都是十分重要的。當前,隨著新概念、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涌現,與之同步產生的科技術語層出不窮,原有的科技術語也會有新的概念產生。我國政府一直十分重視科技術語的規范和統一。早在1950年就成立了“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1985年經國務院批準又成立了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1997年改名為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針對科技術語規范問題,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了科技方面各學科的基本詞,2016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創辦術語知識服務平臺——術語在線(termonline.cn)已累計提供術語檢索服務180余萬次。這證明,編輯的科技術語規范化使用意識在不斷提升。科技術語規范化向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編輯務必認真學習、切實掌握,把科技術語嚴謹地使用到教材中。
參考文獻:
1.楊家寬.科技術語的規范統一芻議[J].編輯學報,2001,13 (1) :12-15.
2.王志科,陳海霞.科技術語規范化及其作用[J].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2007 (3):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