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宇,陳思汗
【摘 要】新時期的電影產業發展離不開專業人才,專業人才的培養更是離不開教育。電影的優劣與觀眾之間的關系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的電影教育是否能夠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中文化需求的供給?本文將對新人導演發展現狀進行解構,從影視專業教育的角度進行深入探討,挖掘其背后的研究價值,以及導演創作對觀眾美好生活向往的供給。
【關鍵詞】電影產業;新時代教育;美好生活;需求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4-0089-01
2016年,先是有青年導演畢贛執導的《路邊野餐》在觀眾的期待中于年中上映;在7月舉辦的first青年電影展上,張濤攜《喜喪》獲最佳劇情片及最佳導演獎,而“橫漂”馬凱的《中邪》則是個意外驚喜,榮獲最佳藝術探索獎;10月,在上海電影節中亮過相的王一淳導演的《黑處有什么》登上大銀幕。
新生代導演的創作風格較之前幾代導演更趨向于“極致個人化”和“類型細分化”,這兩種方向的形成實際上是中國電影從20世紀80年代初“第五代”導演開始,發展至今的必然結果。
眾所周知,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影視行業的持續走紅,不少考生懷揣“電影夢”“明星夢”報考高等影視院校,“藝考熱”一年高過一年,藝術院校面對這種情況,采取了擴招的方式,許多綜合類高校也紛紛設立藝術類專業,旨在培養更多的“藝術類人才”。
但在經歷了近10年的大幅度增長之后,中國電影市場的總票房在2016年出現了增幅減緩的現象——與2015年48.7%的增幅相比,2016年的增幅僅為3.73%。如果說之前幾年市場的盲目擴張足以容納一屆又一屆畢業生,那么接下來的幾年,學院教育的成果是否依舊能夠適應社會,值得商榷。
上述所提到的新生代導演群體中,畢贛畢業于山西傳媒學院,靠自學鉆研電影;馬凱完全沒有專業教育背景,靠在橫店做演員一點點接觸電影;《黑處有什么》的導演王一淳大學學的是法語。技術門檻的降低雖然幫助了很多新導演,但對于電影本體來說并不是好現象,它導致了年輕導演技藝下降,且容易急功近利。而市場細分則不止意味著藝術電影能夠重回大眾視野,電影從誕生起就同時具備藝術性與商業性兩種特質,小眾市場歡迎具備獨特元素的影片,大眾市場的觀賞口味還是在于娛樂,仍然渴求高投資大制作且內容獨特新穎的“大片”。
因此,一個健康的市場應同時存在能獲取高票房的類型片、商業片和呈現多元化的小眾藝術片。面對市場需求,專業電影教育的人才培養也應當隨之轉變,中國電影教育面臨挑戰。
中國電影教育所面臨的第一個挑戰是要將人文教育融入專業教育之中。藝術的核心價值在于創造,而創造力的培養則需以人文教育為基礎,席勒曾在《美育書簡》中表述:藝術的本質是審美顯現①,而“美育”則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藝術的產生與接受與人文教育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中國的教育制度有自己的特點。人文教育的難實施、難擴展所對應的我國電影教育目前的癥結是,綜合類院校與專業影視院校在人才培養上的優勢和能力并不平均,綜合類大學普遍重視人文教育,具有較強的理論基礎,有能力開設大量多元化的人文類課程,適合培養理論型研究型人才,但在實踐教學上明顯弱于專業影視院校。
中國電影教育所面臨的第二個挑戰是教育資源如何合理分配。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在有800多所院校開設了影視方面的課程,但能夠培養出具備專業技能的影視人才的,僅有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幾所傳統影視高校。
電影教育在理論基礎和實踐教學方面均有其特殊性,其中一點就是對資源的高要求。教師的綜合素質、拍攝器材設備的專業性、豐富的實踐機會缺一不可,然而這些資源目前的分配并不均衡。
電影學院楊遠嬰教授在《電影從業者的人文教育》一文中指出,“當代社會需要的是創造性人才,而創造性人才需要的是交叉文化、綜合教育的滋養?!?中國電影教育正在時代的浪潮中蓬勃發展著,但發展與演變階段的中國電影教育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不容忽視,這是整個體系未來需要彌補和改革的方向,只有解決了這些基礎問題,教育的整體水平才能得到進一步提高。
多年以來,以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為代表的專業影視院校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教學體系,并培養出了許多影視行業的棟梁之才。隨著遠程教育、在線求教等彌補并替代了一部分高校教育的空缺;視頻網站的流行加速了媒體流通,使得更多“非專業”新人被發現并挖掘。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電影教育發展注入強勁動力。隨著互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著眼于滿足觀眾對美好生活需求的供給側結構改革,電影教育創新模式需要升級優化,學科建設、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
注釋:
①席勒. 美育書簡—第二十六封信:藝術的本質是審美顯現[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188.
參考文獻:
[1]菲利普·G·阿特巴赫.國際高等教育的前沿議題[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2]戴維·查普曼,安·奧斯汀.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環境變遷與大學的回應[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皮特·斯科特.高等教育全球化:理論與政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簡·奈特.激流中的高等教育:國際化變革與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籍之偉.北京電影學院教育思想觀念研究文集[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
[6]籍之偉,鐘大豐等.中國電影專業史研究:電影教育卷[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1.
[7]張會軍,侯克明,謝曉晶等.傳承與梳理:高等電影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