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超
【摘 要】翻譯作為一項語言活動在各種文化的相互傳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將以翻譯特性,即翻譯的社會性、文化性、符號轉換性、創造性及歷史性為背景,結合具體實例深入探討如何將漢語文化負載詞準確地進行翻譯,從而取得更好的翻譯效果。
【關鍵詞】翻譯特性;漢語文化負載詞;漢語英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4-0185-01
從古至今,翻譯作為政治、經濟、文化等的橋梁把各個國家聯系在一起,極大地促進了世界各個國家的發展。漢語文化負載詞即指那些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詞匯、詞組和習語。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和獨特的中國文化,而這些文化又通過漢語文化負載詞傳遞著我們國家的精神與信仰。所以貼切地將漢語文化負載詞英譯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從翻譯的社會性、文化性、符號轉換性、創造性及歷史性對漢語文化負載詞的英譯進行探析,從而了解如何恰當地翻譯漢語而呈現更好的英譯作品。
一、翻譯之特性
(一)社會性。翻譯作為不同語言之間的中介,將處于不同語言社會的人聯系起來。當操著不同語言的人之間發生了交流,社會性即產生。同樣的,翻譯活動的產生也時刻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與制約。例如在漢語體系中,親屬稱謂具有多分性、多層次的特點。而在英語社會中,稱謂就沒有那么復雜。例如在蕭紅的《王阿嫂的死》中有這樣一句話:“她從貧苦的姑家,又轉到更貧苦的姨家。”漢語中的“姑”和“姨”分別指父親的姐妹和母親的姐妹,但是在英語中“姑”與“姨”都是由“aunt”來表示,如果譯者將此處的“姑”“姨”都用“aunt”表示則體現不出中國的社會關系,因此HowardBlatt將其翻譯成paternalrelatives和maternalrelatives就有利于外國讀者了解中國的社會關系。[1]
(二)文化性。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轉換,任何一個譯者都不能不考慮文化因素。作為譯者,除了要對自己文化有深刻的了解,還要對國外的文化做好充足的研究。例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有兩種譯法:1.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2.Manproposes,Goddisposes.比較這兩種譯法就可以看出譯句1中的“heaven”是“天”的意思,具有明顯的佛教文化色彩,而“god”是“上帝”的意思,具有基督教文化色彩,西方國家自古受圣經文化的影響,所以這句諺語的譯文2可能對西方讀者來說更容易接受。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人們對相同事物延伸意義的理解和認識的不同,所以在進行翻譯工作的時候對漢語文化詞的把握就更加重要,避免使讀者望文生義。
(三)符號轉換性。翻譯是將一種語言符號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符號,正如巴奈斯特說的:“翻譯是一種語言行為,但它在本質上屬于符號學范疇?!盵2]比如“學生減負”譯為“toreducestudyload”,“綜合國力”譯為“overallnationalstrength”,這些漢語詞的原符號都可以在英語中找到意義、功能一致的譯語符號,所以在符號轉換過程中只需要將其直接轉換。也有在譯語符號中找不到與原文符號完全一致的情況,此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就得根據文化或者語境去尋找最恰當的翻譯。比如漢語中“飯碗兒”是指人類賴以生存的工作或事業,但是英語中的“bowl”根本不存在此意,中西文化的差異導致語言符號意義的不對等,但是在英語中面包和奶油是英美日常中的必需品,所以將其譯為“one'sbreadandbutter”就顯得合理多了。[3]
(四)創造性。在長久的翻譯歷史中里,翻譯一直都被認為是一種無創造性的古板的語言轉換活動,但是,翻譯其實并不是一個單純復制的過程,而是譯者對原文的重現就是一種融合了自己的主觀意識和對原文理解的再創造。例如龔自珍的《己亥雜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許淵沖就將[4]譯文中“護花”翻譯成“quickerflowers'growth”[4]意為使花兒來年快速生長,則更加使讀者意會原詩的意義,這正是譯者的創造性使翻譯更加便于理解。
(五)歷史性。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翻譯必然會受到當時歷史環境的影響,無法擺脫歷史的局限性。隨著時代的變化,翻譯的形式和內涵在不斷豐富,譯者的能力也在不斷升華,同一作品的不同時代的譯本便會越來越符合當下時代的特征?!墩撜Z》的兩個英譯本(分別來自辜鴻銘和劉殿爵的翻譯),不同的歷史背景造就了譯者不同的翻譯風格和特點。在翻譯子貢的名字時辜譯作“adiscipleofConfucius”,直接將名字模糊化,而劉則直接按其粵音發音翻譯為Tzu-kung。其次體現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句話的翻譯中。辜將其譯為“Wemustcut,wemustfile,Mustchiselandmustgrind.”而劉則采用直譯的方式分別翻譯出“切磋琢磨”這四個字對應的動詞,并且將四個動詞的賓語加上與之對應,譯為“Likebonecut,likehornpolished,Likejadecarved,likestoneground.”則更容易使讀者理解,并為其作品增添文采。[5]
二、結語
本文從翻譯特性以及意義再生角度探討了漢語文化詞的英譯,探討了漢語文化詞的英譯與其社會性、文化性、符號轉換性、創造性、歷史性都有著深刻的聯系。漢語文化詞承載著大量文化內涵,要想成功地翻譯,要本著這些特性使漢譯英作品真正的起到促進中華文化交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盧紅霞.華夏文化與漢英翻譯[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2]許均.翻譯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3]王福祥.漢譯英中的習語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4]叢滋杭.中國古典詩歌英譯理論研究[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7.
[5]趙倩慧.辜、劉二人《論語》譯本歷史性微探——“學而篇十五”翻譯對比[J].英語廣場,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