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帶著惡意的“祝福”開始充斥著我們的社交平臺。比如“你愛孩子就轉一下,孩子會走運七十年,不轉孩子會倒霉七十年。” “今天是某某節日,轉發的家宅平安、父母健康,不轉發天天倒霉。”……如今,這些含有詛咒,又打著以對父母親、孩子“祝福”的名義的信息,頻繁進入市民手機,在微信朋友圈里大行其道。收到這類信息的人很憤怒,但不轉發心里又不舒服,害怕真的厄運會降臨到自己頭上。

其實要體會大家的行為和心理也不難。從心理成本與收益角度看,當付出微小的投入就有機會獲得大的收益時,人們會傾向于去做這件事。假如這個回報還與家人的健康或幸福有關,那不做就會產生輕微的自責,感覺自己不夠關心家人,連這點事情都不愿為他們做。在這樣的驅動力和道德捆綁下,很多人就會做出轉發的決定,但心里有一種被強迫的感覺。
從進化心理學角度看,這類信息利用了人們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心理。生活事件中發生存在隨意性、偶然性,這正是人類生存的不安全感的來源。
德國心理治療大師弗里茲·李曼在《直面內心的恐懼》一書中提到:有為者把恐懼轉化為一種促進成長的沃土。比如從人類發現火到使用火的過程,每一次文明突破,都是在與這種原始的恐懼進行斗爭。當然,轉發這類信息,無異于一場自欺欺人的心靈游戲。
假如面對此類信息很焦慮,最好的對策就是去直面內心的原始恐懼和不安,去改變那個充滿矛盾和不安的內在自我。通過以下幾方面可以找到不安全感的來源:
1.早年不夠安全的生活經歷,比如家庭環境差、父母教育方式粗暴或不斷換學校等讓人缺乏踏實感的生活體驗。
2.不稱心的生活際遇,比如生存、工作壓力大,家庭、人際關系不和諧等。
3.體驗過某種突如其來的重創,對生活的穩定性缺乏信心。
4.拖延,存在太多沒有達成的愿望,卻缺乏行動力和執行力,轉變成一些潛在的焦慮。
5.過分依賴某些人或事,缺乏控制力。
找到并面對這些真正的問題,才能解決內在恐懼。比如去原諒給我們帶來苦難的人,去接受現實的不確定,更努力并有計劃地改變自己的現實處境,擺脫拖延癥讓自己變得更富有執行力,逐步脫離對某些人或事的過度依賴等。
同時,我們也想告誡那些散播“綁架式祝福”的始作俑者。祝福原本是帶著美意和美好心愿的,而這些毫無誠意、企圖綁架他人意志的信息,會傷害了人們對善良的純真理解。對于那些用慣了這種運營模式的商家來說,應該嘗試更多操作性強、受大眾歡迎的辦法,大可不必用此劣招博人眼球、傷害公眾感情,還讓網絡環境成為迷信思想的傳播載體。
(摘自《祝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