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方方
經過連續3個月的反復震蕩調整,上證指數重新回到2017年初3100點附近水平,市場觀望氣氛濃厚。對此,萬家基金分析認為,市場已經到了可布局的時點,無論是A股還是港股,投資風格都會逐步走向均衡。雖然不能排除指數短期內向下調整的風險,但估值和企業盈利的雙重向好,或將令A股重回上漲通道。不過,相較于去年價值藍籌股“一枝獨秀”的局面,今年市場風格將趨向均衡。在這種市場環境中,應選擇周期向上、確定性最強的板塊。
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也認為,今年以來,受多種因素共同影響,指數整體下跌,投資者對前景展望悲觀,但市場中期取決于基本面趨勢及估值水平,目前A股整體估值處于較低水平,而利潤增長穩定。市場下行空間有限,消費升級方向的標的值得市場重點關注。
南方基金史博則認為,無論是從宏觀背景、個股估值還是從中概股回歸等因素來看,當前市場比較強調的就是“耐心”。從宏觀的背景來講,一方面,在中美貿易逆差問題的解決上需要很多的耐心,過去依賴于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是縮減的,尋找新的動能需要耐心。另一方面,處于金融加強監管的背景下也是需要有耐心的。今年以來,中概股回歸成為投資者的新期待短期由于市場上的各種因素,使得中概股回歸在初期上市之后估值比較高,但估值的消化需要有耐心。
對于近期調整幅度較大的白馬股,萬家基金高源認為,不同行業需要根據其所處盈利周期的位置具體分析。在投資時,需要選擇周期向上、確定性較高或者雖然處于周期高點、但盈利水平還能在高位維持一段時間的行業。投資者應更多關注的是基本面,而非短期“噪音”,當前階段或許是價值投資入場的最好時機。2018年A股指數將呈現震蕩走勢,但依舊傾向于對后市樂觀,排除一些無法控制的因素,整體決定市場走勢的兩個方向,企業的真實盈利情況和市場的估值水平都是比較有利的。核心策略是要把握核心資產,精選周期龍頭。核心資產不僅是優質大藍籌,也可能是“小巨人”,更應該被定義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質上市公司。
高源進一步稱,在經濟進入穩定態勢、過剩產能加速出清、優勝劣汰的新階段,龍頭企業將擁有更強的競爭力,從而推動盈利改善。一方面,優勢企業市場占有率不斷上升,定價能力更強,研發能力和效率提升;另一方面,可以比行業多數企業更容易獲得銀行或其他融資渠道、人才、財政支持。新周期的孕育期,各個行業競爭力提升的龍頭公司,都有希望成為獲得超額收益的核心資產,優秀的企業能夠憑借其核心競爭力強者恒強。
農銀匯理基金顏偉鵬也指出,目前中小創的估值已經接近了市場在2016年低點時的估值水平,當前是布局A股的良好時機,中小創板塊中有豐富的成長股機會,對下半年的成長股行情持樂觀態度。下半年的A股走勢是主要圍繞著流動性和盈利,策略上會繼續精選個股,堅持自下而上選股投資,尋找產業內有較強競爭優勢的個股。
顏偉鵬還表示,當前我國處在新一輪長技術周期的起點,這一輪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為標志技術的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內掀起新的工業轉型競賽。唯有率先完成結構優化和技術突破的國家,才能夠在下一階段的較量里贏得主動。未來市場的機會,也主要來自于這些新的產業方向,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生物技術、高端裝備等,這些大多集中在中小創板塊中。同時他還提出了兩大“強國”主題的投資主線,開放強國:上海自由貿易港區和海南經濟特區三十周年;制造強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先進制造業補短板;能源強國:能源革命背景下,關注清潔能源領域。
招商基金李佳存表示,今年主要圍繞創新、消費升級、醫療服務這三個最看好的方向,自下而上選擇行業龍頭公司并長期持有,抓住了市場機遇。2018年是醫藥的投資大年,繼續在創新藥板塊中尋找績優標的。
為什么這么看好醫藥行業?李佳存表示,第一,醫藥行業相對估值溢價率近十年來處于低位;第二,上市公司業績溫和復蘇,龍頭公司業績增速更快;第三,板塊經歷四年低迷,機構配置比例不高,一些配置白酒、家電等偏穩健的資金有意愿轉而配置醫藥板塊。
從估值角度看,醫藥板塊絕對估值是合理的,2018年整體估值在30倍上下,相對于A股整體的估值溢價率處于近十年低位。從基本面看,醫藥板塊業績逐步改善。從2017年三季度開始,醫藥行業上市公司業績增速拐頭向上,新品種進入醫保目錄后,帶來結構性機會,體現出來就是部分上市公司和龍頭企業的業績加速向上。2017年整個行業業績增速為20%,今年一季度也有大批公司業績超預期。
如何捕捉醫藥板塊后市的投資機會?李佳存表示,從總量的邏輯來看,醫保基金可持續壓力較大,新的國家醫保局成立,未來支付方和定價方將合二為一,沒有定價能力的仿制藥將來可能面臨較大的降價壓力,因此,具有自主定價能力的創新藥、消費升級和結構性受益的醫藥服務板塊料將成為醫藥行業中最景氣的三個方向。
“在看好整個醫藥板塊的同時,創新成為板塊里最大的一個風口。”李佳存說,從政策的角度來看,2015年以來,藥品相關政策法規密集出臺,在提高藥品的研發壁壘和質量的同時,也促使醫藥研發和CRO行業更加規范化和集中化,這些重磅政策都利好國內的大創新板塊。
“隨著醫藥行業逐步從醫保紅利整體驅動轉向創新品種市場驅動,藥品創新已成醫藥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李佳存表示,目前創新制度環境已大幅優化,優先評審相繼落地,為創新藥開放綠色通道,創新藥將會在未來兩三年批量產出,相關上市公司將明顯受益。隨著醫藥行業集中度的提高,將重點關注具有創新能力的公司。此外,擁有自主定價能力和受益于消費升級的產品都是不錯的投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