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鐘愛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立夏后,人的心陽會逐漸旺盛起來,到了盛夏達到高峰,因此在整個夏季的養生中要注重對心臟的特別養護,這個心是中醫的臟腑心,不單指解剖學里面的心臟。養心的方法有很多,從生活節奏上來看,我們一般強調于“慢生活”,就是讓自己的生活節奏、工作節奏都緩一緩。

有很多中老年人喜歡用習字作畫、彈琴下棋來豐富退休生活,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喜歡用此方式來沉靜身心。如果能結合自己的興趣,讀一本書、臨摹一幅書畫,或去琴行里隨性的彈上一曲,也許會在炎熱的夏日感受到意想不到的曼妙體驗。
夏季養生重點是養心,情緒管理對養心很重要。中醫里有“情志病”一說,情志泛指人的情緒,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正所謂:“心為君主之官”七情中尤以怒、悲、恐對身體的影響為大。在日常生活中常見不少人因大怒、大悲、恐懼等誘發身體疾病,善養心者必須節制情緒,不使過激。
春季,有些人會出現失眠、情緒低落等現象,這與陰陽平衡有一定的關系。肝氣升發之時,調整好臟腑平衡,才不會影響自己的內心。所謂:“心不亂則神安,神安則寐足”,就是說心里不胡思亂想,神志也會隨心而靜,自然也會睡得好。在立夏之時,選擇調整自己的情緒,才能平穩過渡到夏天。
立夏之時,氣溫、濕度都很適宜運動踏青。此時,沒有春天的花粉刺激,天氣變暖既可逐漸脫去厚重的外衣,又不會因盛夏酷熱,引起出汗太多。運動時間最好選擇清晨或傍晚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公園、河湖水邊、庭院等空氣新鮮處,鍛煉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廣播操等慢動作的養生保健操為好,有條件最好能到高山森林、海濱地區去療養。運動量不宜過大,以免大量出汗傷“心”。
立夏后,不僅情緒上要修身養性,起居生活也要休養生息。宜晚睡早起,不宜貪涼。隨著時間的推移,晝長夜短更明顯,建議在保證晚間睡眠的同時,可以在中午小睡一個“子午覺”,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及充足的體力來迎接工作的挑戰。
古書上有記載說,立夏后,皇帝會給官員們發冰飲,但是從養生角度來說,身體的保養不宜過食生冷和貪涼。
陽氣漸旺、毛孔舒張,涼氣容易傾入腠理,有“秋后算賬”之說。
隨著氣溫的升高,人體出汗量增大,過多的寒冷刺激會耗傷脾胃,貪吃生冷食物還會造成胃腸功能紊亂或因食物不潔引致胃腸不適,甚至食物中毒,因此,立夏后的飲食也有所講究。
一般來說,立夏的飲食應以清淡、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食物為宜,建議多喝湯水和粥,補脾養生。冬瓜排骨湯、紫菜湯、蓮子湯可清熱降火,荷葉粥、綠豆粥、美齡粥(豆漿山藥粥)、玉米糊等是消渴生津、清熱解暑佳品。
入夏應市的蔬菜、水果甚多,多吃時令水果、蔬菜及粗糧,可增加纖維素、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的供給,起到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飲食上可適當增加酸味食物的攝入,味酸食物能起到斂汗、止泄瀉的作用,如西紅柿,就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涼血平肝、清熱解毒的功效。
立夏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養陽重在“養心”。可多吃豆制品、奶制品、雞肉、瘦肉等,既能補充營養,又能達到強心的作用。立夏之季養好“心”,可為安度酷暑做準備,使身體各臟腑功能正常,以達到“正氣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1.薄荷茶:
【食材】薄荷10~20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薄荷洗凈,加入適量的冰糖煮沸,冷卻后飲用。
【功效】清涼解毒、發散風熱、清潤咽喉。
2.烏梅茶:
【食材】烏梅5枚,白糖適量
【做法】將烏梅搗碎,加水1~1.5千克,煮沸半小時,加入適量白糖飲用。
【功效】生津止渴、開胃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