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璞
蒿子稈實際上就是茼蒿的稈。在古代,茼蒿為宮廷佳肴,所以又叫“皇帝菜”。茼蒿的莖和葉可以同食,有蒿之清氣、菊之甘香,鮮香嫩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曰:“茼蒿,八、九月下種,冬春采食肥莖。花、葉微似白蒿,其味辛甘,作蒿氣。”此菜自古已有,孫思邈載在《千金方》菜類,至宋嘉中始補入本草,今人常食。
冬春之際,草木凋零,新鮮蔬菜很少,能有青翠清香的茼蒿為菜,自然是皇帝般的享受。

用蒿子稈與肉、蛋等葷菜共炒,可提高其維生素A的利用率。因蒿子稈中的芳香精油遇熱易揮發,烹調時應以旺火快炒。汆湯有利于胃腸功能不好的人食用。將蒿子稈焯一下,拌上芝麻油、味精、精鹽,清淡可口,最適合冠心病、高血壓病人食用。民間常以鮮蒿子稈煮水代茶飲,可治咳嗽。鮮蒿子稈搗汁沖開水慢飲,可治高血壓、頭昏腦漲等疾病。在火鍋中加入一些蒿子稈,可促進魚類或肉類蛋白質的代謝,促進食物營養的吸收。
蒿子稈清氣甘香,鮮香嫩脆,一般的營養成分無所不備,維生素含量豐富,還含有鐵、鋅等微量元素,含有13種氨基酸。蒿子稈中含有較高量的鉀等礦物鹽,能調節體內水液代謝,通利小便,消除水腫。蒿子稈中的粗纖維,可增強胃腸蠕動,有助于消化和降低膽固醇,促進蛋白質的代謝分解。
蒿子稈中胡蘿卜素的含量極高,是黃瓜、茄子含量的20~30倍。有“天然保健品,植物營養素”之美稱。
最近,日本福岡大學的專家們研究發現,孕婦經常吃蔬菜、水果,尤其是吃胡蘿卜素含量較高的果蔬,可降低寶寶患濕疹的風險。研究人員同時指出,富含維生素E的綠色蔬菜還可能降低寶寶患哮喘的概率。
唐朝藥圣孫思邈撰寫的《備急千金藥方》中提到,茼蒿的養生功效:“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利腸胃者……”
蒿子稈性味甘平,可以養心安神,潤肺補肝,穩定情緒,防止記憶力減退。蒿子稈中含有特殊香味的揮發油,以及膽堿等物質,可以消痰開郁,避穢化濁。有助于清血養心、清痰潤肺、寬中理氣,具有降壓安眠、補腦的作用。
蒿子稈中所含粗纖維有助消食開胃、增加食欲、促進排便、達到通腑利腸的目的。對于慢性胃腸病和習慣便秘的患者有一定的食療作用。
蒿子稈中含有多種氨基酸、脂肪、蛋白質及較高含量的鈉、鉀等礦物鹽,能調節體內水液代謝,通利小便、消除水腫。
蒿子稈中的硒具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抑制肝癌、肺癌及皮膚癌癥等功效。蒿子稈制成的食品、飲料、補充劑或藥物具有抑制腫瘤轉移和生長作用。
蒿子稈可治脾胃虛弱、神萎懶言、食少化遲、大便溏稀或秘結、舌淡脈細、小兒傷食、嘔吐食物、腹痛拒按、噯腐吞酸、不思飲食、夜臥不安、便下酸臭、大便秘結、苔膩脈滑、指紋紫滯等。但陰虛發熱者不宜食用,泄瀉者也應忌食。
蒿子稈可單味煮食,或配伍山楂、神曲、麥芽等同用。 治療熱毒上攻所致的咽喉腫痛,可用蒿子稈與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連翹10克配伍煎湯內服。治療風火相煽所致的目赤腫痛等證,可用蒿子稈與金銀花15克,密蒙花9克,夏枯草6克配伍煎湯內服或外用薰眼。治療高血壓頭痛、眩暈、失眠及動脈硬化、冠心病等,可用蒿子稈與桑葉12克,山楂10~20克,金銀花15克,用滾開水沖泡10~15分鐘,代茶飲。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可用蒿子稈適量煎湯外洗。
【食材】雞脯肉150克、蒿子稈750克、雞蛋1個、鹽2克、紹興黃酒25毫升、雞精0.3克、清湯50毫升、雞油15克、花生油100克、水淀粉15克、蔥油15克、姜絲蒜片各適量 。
【做法】
1.先將雞脯肉洗凈,去筋皮,切成粗絲放入碗里,用鹽、黃酒、蛋清、水淀粉腌漬入味上漿備用。
2.蒿子稈擇去葉,取其嫩莖洗凈,切成寸段備用。
3.旺火上起鍋,燒熱放油,油溫至四成熱時下入雞絲滑散,倒入蒿子稈略滑潷去油。
4.在炒鍋內放蔥油、姜絲、蒜煸出香味,放入雞絲和蒿子稈。快速烹入用鹽、雞精、黃酒、清湯、水淀粉兌好的汁,顛翻兩下,淋入雞油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