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 李旭青
摘要:公園的出現是近代寧波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顯著變化。這一新式公共空間得以辟設是西方文化影響、城市發展需要、民眾生活訴求、空間權力介入和經濟發展支持等多種合力下的產物。對公園出現原因的分析有利于加深對近代寧波城市發展的認識。
關鍵詞:近代寧波 公園 原因
中圖分類號:K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5-0039-02
公園作為近代中國社會的新生事物,其發展歷程與社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它的出現不僅與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環境密切相關,更與民眾的生活方式和觀念密不可分。現有研究對寧波公園的關注較少,故本文主要就近代寧波公園辟設原因加以分析。
一、西方文化的影響
近代寧波公園的出現及發展是與近代中國城市對外開埠,西方文化的不斷傳播相聯系的。寧波開埠后,不少外國人在江北岸建立了居住地。他們不僅開辟花園以供其休閑娛樂,而且“修建道路碼頭、房屋、教堂、醫院、點燈等公共設施,使寧波有了最早的城市市政系統”。[1]這些體現西方文明的建筑、事物、物品及管理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給寧波人以一種有別于以往的巨大震撼。于是,這里也就成為寧波人了解西方,學習西方的窗口。毗鄰上海的有利位置及兩地密切的經濟聯系也使寧波受西方文化影響頗多。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提倡在本地開辟公園,特別是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旅外甬人對公園的日益熟悉,多在寧波本地營建別墅園林,使得大量西方造園思想涌入寧波城,將概念的事物付諸實際,打破了原有傳統的造園樣式和手法。[2]
二、城市發展的需要
近代寧波公園的出現是城市發展的需要。從長遠來看,公園這一“城市空間的發展不僅是一種生態過程,還是經濟過程和文化過程”。[3]與大多數中國城市一樣,寧波城市衛生存在著諸多問題。“本郡為全浙通商首埠,人口達三十萬以上,煙灶稠密,街衢闃繁,每當秋夏之交,時氣流行,屢致疾癘”。[4]時人將寧波定位為“浙省通商首埠”,城市發展中的種種問題顯然與此不相符,也與許多民眾對城市的美好期待相去甚遠。而公園是衡量一個城市文明與進步的重要內容,周邊城市公園不斷興辦起來的情況下,缺乏公園這類公共空間已成為寧波城市形象的一大問題,“這樣大的地方,沒有一個寬大的公園,不但是可笑,實在是可嘆!”[5]同時,開辟公園不失為帶動寧波城市經濟發展之一妙招,“倘本市有良好之公園,則來游者于此停頓,于此徘徊,舉凡旅店飲食館之生意,亦因之以增寧波商務可望”。[6]
三、民眾生活的訴求
近代寧波公園的出現與發展亦是民眾生活訴求的產物。對于普通民眾來說,衛生、文明、民主等公園相關的內容,雖然從理論上來說會有助于他們的社會生活,但這些在某種程度上都是社會精英外在的賦予,即使是與之生活健康緊密相關的衛生,也非完全的源自他們的實際需要。實際上,公園這類城市公共空間的設置本身就是人類不斷增長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產物。開埠前,人們除了在屋檐街巷或茶館等地休憩之外,很少有公共的活動空間。那些“住城市的”人,往往因“房屋稠密,空氣混濁,人每日困在斗室之內,以至身體發軟,精神疲乏,容易受病生災”。[7]前往茶館、寺廟、廟會等可以說是最為常見了的,而像城隍廟這類傳統公共活動空間嘈雜、擁擠、缺乏管理控制,人員魚龍混跡、活動良莠不齊,于此休閑恐怕總是會讓人有很多煩惱,甚至瑣事頗多。誠如學者所言,“中國傳統的城市空間格局以及近代休閑方式的缺失,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間的異常匱乏,這突出表現在皇家壇廟的神圣不可侵犯、香會和廟會的宗教性與時限性以及城郊名勝的偏僻性等等。”[8]顯然,從生活到精神上,寧波民眾都需要一處公園。
四、空間權力的介入
公園這一“空間在某種程度上是權力的產物,一旦建成又會進行再生產,成為權力空間,構筑權力與社會關系”。[9]在近代西方文化影響下的社會精英和改良者視野中,他們迫切地試圖重新構建公共空間,并對市民進行他們感到迫切的“啟蒙”。[10]公園的引入,從表面上看是出于改造衛生,造福于民,但深層次上來說是地方士紳借此參與市政權力的表現,而且“精英和大眾參與地方事務一直被揭示為某種形式的地方自治,這是社會(與國家相對)的表現,是民主的先兆:所有這一切都是市民社會的本質,或使討論更進一步,是近代化的標志”。[11]這種權力的生產與表現、存在在于公園的建設、設置、活動安排及其后所要表達的意義。就市民本身來說,公共空間乃是市民表達意見付諸實踐的現實場域。從社會發展角度看,城市空間的最大價值在于公共權力的大眾化和市民化,這也是城市近代化的標志。[12]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園就成為政府、國家介入并控制民眾的集中場域,只不過,這種介入大多是在改善市民生活、提高生活質量、改善城市衛生等口號下展開的。特別是“進入20年代后,在官方和上層人士中,保健及衛生觀念有了可喜的變化。官員越來越注意到生命機能與環境衛生及公眾健康的關系”[13],并借此將其意識形態、政治符號等灌輸到民眾當中,以實現政治認同,使公園轉化為控制民眾的手段。
五、經濟發展的支持
寧波開埠后城市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寧波商人的崛起為公園的出現奠定了經濟基礎。城市的近代化一方面為市政近代化的開展提供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又提出了適應城市近代化需要的近代市政要求。隨著上海、杭州、溫州等開埠,寧波原有的經濟地位大不如從前,但仍舊保有了相當規模,尤其是與上海經濟上的聯系,使“原本發達的寧波商業更加繁榮,并帶動近代工業的產生與發展”。[14]一大批寧波人紛紛前往上海等地,到20世紀30年代,僅旅滬寧波人即達五六十萬,其中大都是從事工商業,而豪富有大小數百家。[15]這些富有者往往掌握了大批財富和社會資源,因而成為地方政府建設所倚重的對象。也正是這些富有者通過捐款、籌款、參與組織建設等方式參與到寧波地方建設之中,緩解了市政當局因財政上捉襟見肘難以籌建公園的局面。當時,寧波中山公園建設有“殷富捐款一萬八千三百余元,……商會捐款二萬八千元……承源、孜源等錢莊借墊一萬六千余元”[16],參與籌建的商界人士就達一百三十余人。
總之,在以上歷史因素相互作用的背景下,近代寧波相繼出現了多座公園,進而成為寧波城市發展和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孫善根.寧波外灘與近代寧波社會變遷[C].許勤彪,寧波歷史文化二十六講,寧波:寧波出版社,2005:41.
[2]周向頻,陳楓.矛盾與中和:寧波近代園林的變遷與特征[J].華中建筑,2012(6):19.
[3]張鴻雁.城市·空間·人際[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71.
[4]甬紳創設公園之計劃[N].申報,1909-07-10.
[5]寧波市政府編輯室.建筑公園的商榷[J].市政月刊,第一卷創刊號:12.
[6]寧波市政府編輯室.建設月湖公園[J].市政月刊,第三卷第四號:6.
[7]公共花園論[N].大公報,1910-06-08.
[8]石桂芳.民國北京政府時期北京公園與市民生活研究[D].吉林大學,2016:49.
[9]胡俊修,鐘愛平.近代綜合性文化娛樂中心與都市社會——以漢口民眾樂園(1919-1949)為例[J].甘肅社會科學,2010(5):82.
[10]王笛.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157.
[11]盧漢超.霓虹燈外——20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6.
[12]張鴻雁.城市空間的社會與“城市社會文化資本論”——城市公共空間的市民屬性研究[J].城市問題,2005(5):4.
[13]陳梅龍,景肖波.近代浙江對外貿易及社會變遷[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3:125.
[14]孫善根.民國時期寧波慈善事業研究(1912—193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
[15]唐力行.江南儒商與江南社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39.
[16]張傳保,陳訓正.鄞縣通志 工程志[M].臺灣:成文出版社,1973:399.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