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友全
【摘 要】演員的任務就是在舞臺上創造不同角色,而創造角色根據在于劇本,在于生活,在于演員本人對角色理解和體會。演員對角色需要進行大膽設想,要讓人物出現在自己想象中,要把人物的外部特征、人物內心情感設計得越細致越好,越接近角色越好。對于已經設計好的人物形象還要進行放映,即在自己的腦海中活動起來,然后對鏡放映,即對著鏡子練習,這樣既能發現優點又能看出缺點,并因此做出修改,以使所扮演的角色更趨于完善。本文中,筆者結合自己工作和演出實際中細致探索,提出一些建設性觀點,期望能對自己和同行有所幫助,也希望得到專家指點。
【關鍵詞】劇本;生活;內心情緒;表演過程;對鏡放映
中圖分類號:J8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8-0031-02
讓我們先來看一個畫面:商琴琴一身鮮紅的婚服襯托著趙得意潔白的襯衫,趙得意躺在商琴琴的懷里唱著情歌含笑九泉,商琴琴似乎感受到了生命消失,淚水在她眼眶里聚合,最后沖出眼瞼。這是兩個因為賣血而罹患艾滋病的新人,他們沖破世俗的輾軋毅然結合在一起,可是彼此還沒來得及感受到對方溫存,就已陰陽相隔。服裝的鮮明色彩跟兩人的悲苦心理形成強烈反差,仿佛在訴說他們對生命深深眷戀之情。演員凌瀟肅和藍盈瑩的真切自然表演獲得了觀眾和評委們長時間熱烈掌聲。這是電視節目《演員的誕生》中的一幕,兩位演員準確生動地詮釋了他們各自所扮演的舞臺角色。
一、人物形象構思的依據
(一)劇本
“劇本為一劇之本”,演員拿到劇本后,首先是要對本子通讀、精讀數遍,要弄清楚劇本想要表達什么,劇本里的人物關系是怎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劇中作用是如何。只有在讀懂了劇本的基礎上,才能對人物進行分析構思。筆者和同行在平時排練演出中發現,有些演員不太注重通讀、精讀劇本,只注意死記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臺詞。如果一個演員只是機械地記住了臺詞,并沒有對整個劇本進行整體解讀,演出進程稍微出現異常,演員的記憶就會打斷,就會出現接不上詞狀態。一個合格的演員是必須要杜絕這一毛病,所以說熟讀劇本是演員創造好角色的第一步。
(二)生活
生活是藝術源泉,這是真理,每一個演員應該都有過這種體會。一個演員拿到劇本后,一定會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記憶中進行配比、篩查,所扮演的角色如果能夠在生活中找到相同影子,會匯聚、累積,逐漸生發出一個生動的人物形象。
(三)體會和導演意見
演員有時候拿到角色卻在自己生活中找不到原型,甚至連一點影子也捕捉不到,縱使自己生活中有角色人物的信息,但如果自己沒有耳濡目染,就只能憑著理解、體會去創造。這時,導演的意見、要求就非常重要,可以促進演員對角色把握。
一個演員的表現,無論從劇本出發還是在生活中汲取,或者是自己感悟,這三者都不是單一的。演員在分析創造人物的時候,這三者都是老師。要創造出一個優秀的人物形象,就要加強學習,觀察思考,要有與眾不同的眼光和思路。演員塑造人物的過程好比釀酒,劇本信息、生活題材是糧食,演員的知識素養、分析能力是酒曲,二者恰當融合才會釀出美酒——即塑造出生動的人物形象來。
二、人物形象構思的內容
(一)外在的內容
演員在對角色有了總認識后,就要對人物衣著、頭飾、語言、動作、道具等方面進行思考。現實主義表演藝術要求演員創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恩格斯的原話是“除了細節的真實以外,要創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其意思是說塑造人物形象時要求演員塑造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即創造性格。性格是人的基本特征,性格常常體現在角色穿著打扮、舉手投足間,或者在一些特殊道具上。行動是演員表演中關鍵環節,因此人物在戲中行動,演員必須要有準確把握和設想。行動離不開規定情境,規定情境又反過來制約舞臺行動,因此演員需要準確把握行動和感受規定情境,對規定情境進行具體化構思能夠幫助演員產生有機和真實行動。這里的有機是指符合生活邏輯和規律的表演。
(二)內在的內容
包括思維、眼神、精神氣質、社會經歷。演員有了角色的外在特點后,就要開始尋找角色的內在情感,由外及內,即由外部動作來建立內部情感。眼神、精神氣質是建立在角色的社會經歷基礎上,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社會地位、教育程度等,在很大程度上會塑造他(她)的精神氣質、語言談吐,所以演員在構思人物形象的時候,需要寫出人物小傳,分析人物年齡、家庭、工作、人際關系、愛好等等,這對把握人物情感、抓住人物特點尤為重要,會對人物的行動產生良好的支配作用。這就是內部情感指揮外部動作。
筆者以小品《請客瘋》為例,該劇曾獲2013年四川省第十四屆小品(小戲)比賽優秀劇目獎,四個演員還同時都獲得了優秀表演獎。一個節目能夠被觀眾和評委認可,是離不開編劇、導演、演員共同努力的。小品《請客瘋》講述了一對夫婦被頻繁請客送禮搞得不堪負擔而逃離家鄉,小品中因為人都跑光了,大席辦起來無人去吃,最后只好逮著人家去湊人數。該小品辛辣地諷刺了請客辦席中不良風氣,筆者在劇中扮演了請客助理這一角色,這是一個從生活中集中、提煉、夸大了的人物,筆者在表現從主人家的鞋底里搜出錢高興地拿到鼻子前聞這一表演上,曾經練習了近百遍。筆者認為從高興得忘乎所以地說“只要是錢”,到拿著錢在鼻子邊深深地嗅,然后感覺到了臭味,可是因為要對應前面的臺詞和情緒,只能憋著說出“再臭都是香”的話。整個過程筆者一遍一遍地練習,且在每一遍中去想象人物此刻心理感受以及會對此所作出反應,內心情緒通過面部表情傳達出來,從欣喜到難受,欣喜應該維持幾秒才轉換成難受,難受又應該維持幾秒,筆者反復練習,執著地尋找到了幾種情緒的最佳契合時間后才罷休。表演過程中,肢體動作,面部表情,內心情緒都是有層次的,戲份兒也就出現在這個層次交替之中。這就是表演中所說的表演過程,而不是直奔結果。
三、對角色進行放映
(一)在腦海中放映
掌握了角色的外部特征和內在心理,人物形象初步形成,但還需要活起來。劇本中的人物是劇作家提煉概括出的形象,演員任務就是讓人物有血有肉、有行動,即所謂的執行角色的行動。首先演員要把之前組合的人物形象放電影一樣在腦海中行動起來,劇作家只是寫出了臺詞放在劇本里,而具體的一個動作坐或站,該在哪個位置坐,坐下的角度、坐時心情、坐下去的力度輕重,以及站立時與對手的方位,是左還是右、是靠前還是靠后、距離是遠還是近……諸如此類細節都需要在腦海里活動起來,做到這樣,角色就會活了。
(二)對鏡放映
以上所述在腦海中放映是虛擬,而對鏡放映卻是可見,對鏡放映就是對鏡練習。在舞臺行動三要素中,筆者在文章前部分已經談到做什么、為什么做的問題,這里說的對鏡練習環節就是要處理怎么做的問題。怎么做?這可以檢驗一個演員表現力、創造力,因為同樣一段表演,每一個演員所呈現出來有差異,對鏡練習就可以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例如形態、神態、情緒,就可以在一遍一遍練習中去加以修正,最后固定下來形成自己表演風格。記憶有痕跡,通過對鏡練習這種反復修正,鐫刻下來的記憶尤為深刻。
四、結束語
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演員要塑造好一個角色,首先是必須練好基本功,打牢聲樂、形體、臺詞、表演的藝術基礎,其次是要提高個人知識水平、文化修養,最后是在生活和實踐中觀察思考、積累經驗,以虔誠態度去對待每一個所扮演的角色。
參考文獻:
[1]羅錦鱗.舞臺行動與舞臺任務[D].戲劇傳媒,2017:(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