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秭汐
摘要:影視藝術作為一種文化,正以極其迅猛的速度在全球范圍內傳播,它完全可以被稱為視覺與聽覺融合的再創造,將不同時空中的人物和事件直觀地呈現在觀眾面前,跨越種族、語言、性別、年齡。中國和日本同屬亞洲國家,各自在東亞文化圈中大放異彩,但它們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因此,在經濟全球化、中日文化同源的背景之下,我們可以從影視傳播的角度來探討中日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
關鍵詞:影視傳播 中日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G1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5-0080-02
一、影視的傳播及其積極作用
影視,是指以拷貝、磁帶、膠片、存儲器等為載體,以銀幕、屏幕放映為目的,從而實現視覺與聽覺綜合觀賞的藝術形式,是現代藝術的綜合形態,包含了電影、電視劇、節目、動畫等內容。在經濟全球化、國際文化交流的時代背景下,世界各國紛紛致力于培養獨具民族特色和魅力的影視文化,力爭融入世界文化大家庭,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優秀的影視藝術不僅能反映社會歷史進程、藝術文化潮流、人們的精神訴求,還會對文化傳承和文化交流產生積極影響。
首先,站在本國的角度來看,從構思到制作再到輸出,真正完成一部影視作品需要花大量時間、腦力和財力。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能把握歷史文化變遷規律和社會發展本質、觀眾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觀,那么就能呈現出優秀的影視藝術,人們也能因而對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最終實現樹立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的目標。
其次,對文化輸入國來說,在傳承和弘揚本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和借鑒他國的優秀文化,對本國的文化發展有著推動作用,并能使之更快融入到世界文化之林中。輸入他國的優秀影視藝術,能讓本國人民通過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文化來比對自我與他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并在這個交流與碰撞的過程中取長補短,最終實現文化共享、文化共贏。
最后,從整個文化大交流的世界來看,影視藝術作為一種可跨越種族、語言、性別、年齡的文化,不僅直觀地向全世界展示了各國的社會歷史進程、藝術文化潮流,還含蓄地展現了五彩繽紛的精神世界,這無疑對世界文化發展來說是十分有益的。
二、中日動漫產業的宏觀比較
20世紀末,網絡開始在中國普及,日本動漫(以下簡稱“日漫”)隨之席卷中國動漫市場,時至今日,日漫在中國各大動漫排行榜中依然名列前茅。然而,在文化交流的浪潮中,有異則有同,有同則有異,須把握好“求同存異”的原則。
日漫之所以在中國動漫市場大受歡迎,大概源于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許多日漫通過利用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來豐富作品的內涵,從而爭取達到一種文化認同,這無疑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種直觀體現。其二,作者傳遞出了與中國文化相似或相同的文化思想,例如,聞名世界的日本動畫師宮崎駿曾說:“認清這個世界,然后愛它。就這么一輩子,下一世你可能就不在這個世界了。有些煩惱,丟掉了,才有風輕云淡的機會。”這樣一句簡單的話語,其實散發著許多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方面的適于“中國式”思想的文化韻味。其三,許多優秀的日漫體現了日本濃郁的民族氣息以及鮮明的創造性,并且傳遞出日本民族自身的社會觀、價值取向和審美意識,這對中國觀眾去了解另一個國度的文化來說,無疑是個很好的機會。
但是,縱觀中日動漫產業的發展歷程,不得不承認現今中國動漫產業不如日漫產業發達,最大的原因恐怕在于文化差異(這里的“文化”是廣義的,不僅指精神層面,還指包括商業在內的物質層面)。也就是說,動漫在日本文化產業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并且對日本社會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來看,動漫在日本完全可以說是一種主流文化。但在中國,動漫并沒有發展成一種系統性、整體性的文化,所以從整體水平來看,中國動漫產業的發展前景不容樂觀。當然,也有其他因素導致了中日動漫產業發達度的差異,例如日本龐大而嚴謹的出版體系、以“再販制度”為主的銷售體系、適于作者創作的配套機制等。
總的來說,自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中國政府和民間都在共同努力以促進中日文化更深入的交流,既然我們有積極的政策支持,就應該多吸收我們的鄰國“動漫王國”中值得借鑒的方面。
三、中日影視合作
在經濟全球化、中日建交的時代背景下,中日影視合作不僅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更逐漸演變成中日文化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縱觀40年來中日影視合作的歷史,可篩選和梳理出各種題材的作品,例如紀錄片、戰爭片、情感片、古裝武俠片、動漫等等。并且,合作的方式也是各式各樣,例如外景合作、中國導演和演員加盟日本影視、中國影視加入日本元素(如演員、音樂)等等。
但中日影視能開展順利且繁榮的合作,少不了以下幾個條件的支持。首先,文化同源的背景。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同屬東亞文化圈,并且日本在很大程度上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因此在兩國之間很容易展開文化互鑒。其次,兩國共同的戰爭經歷。戰爭題材是中日合作影視的重要構成之一,許多中日合拍的戰爭電影都充滿了兩國人民對戰爭的思考與反省,這無疑推動了兩國之間的一種文化認同。再次,中日政府和民間的共同努力。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這表明兩國政府已邁出了走向和平與共同發展的第一步;日本從1977年開始舉行一年一度的中國電影節,并定期舉辦中國電影新作展,以及其他一系列增進中日影視合作的舉動都大大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
中日影視合作不僅是中日文化交流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更是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不斷順應時代發展、響應時代號召之舉。
四、影視下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在中日文化交流的進程中,影視傳播好比一支催化劑,使中日兩國在文化上共同碰撞、相互借鑒。日本影視文化逐步滲入中國社會生活的點點滴滴,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作為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一股血脈,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樹立并增強本國應有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文化自覺,體現了文化主體對自身文化特性的體認,明白自身文化從哪里來又將往哪里去,并自覺承擔起文化責任,而文化自信,則是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堅信自身文化具備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影響力。雖然中日兩國在影視文化上的合作(從編劇、導演、演員到外景、音樂等)十分緊密,并且也因此在兩國人民群眾之間達到了文化互鑒的效果,但這樣的光鮮亮麗之下也存在不少潛在問題,例如青少年逐漸受到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等價值觀的消極影響,又例如觀眾因為影視而對日本產生了文化上的“盲目崇拜”,這些都屬于間接的“文化入侵”,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十分不利。因此,我們在借鑒和吸收日本優秀影視文化的同時,也應牢記自己的文化根源,以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為橋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深厚的文化自信。
五、結語
影視傳播的力量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中日文化交流也因此得到十分順利且繁榮的發展。創造共贏當然是大家共同拭目以待的大圓滿,但當今的“文化”不再僅僅含有精神層面的意義,而更代表了以文化產業為代表的物質世界。物質,意味著競爭,那么既然要在激烈的競爭中評判優劣,最穩妥的對策應該是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借鑒和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積極融入世界文化交流浪潮,最終實現和平與發展的根本意義。
參考文獻:
[1]王若雨.影視的文化傳承與傳播作用——中日韓比較研究[J].赤子(中旬),2013.
[2]劉洋.中國與日本動畫與動漫產業的比較與思考[J].齊魯藝苑,2003.
[3]晁春蓮.中日影視合作狀況及趨勢[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6.
[4]金子暄.影視傳播視域下的中日文化交流與文化身份[J].絲綢之路,2013.
[5]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N].四川日報,2016-07-27.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