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安國兄弟五人,早夭了兩個,剩下有三位,胡安國是長兄,其大弟為胡安止,小弟叫胡安老。游酢《宣義胡公墓志銘》、張栻《欽州靈山主簿胡君墓表》等文獻中對胡安國的兩弟有過記載。互相參證,可略考胡氏兩人生卒及其生平。
關鍵詞:胡安止;胡安老;家族
筆者曾發表《胡安國族系考證》一文,若干年里,通過進一步研究和深人挖掘史料,發現胡氏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說明且可以說明,今先將胡安國兩個弟弟的情況考述如下。
一、胡安國大弟胡安止
胡安國兄弟本五人,早夭了兩個,剩下的3位,胡安國是長兄,兩個弟弟,大者為胡安止,小弟叫胡安老。游酢《宣義胡公墓志銘》稱胡安國的父親胡淵:“子男五人,二早卒。安國:朝奉郎、新差權發遣提舉江南東路學士(此處書寫錯誤,“學士”,應為“學事”),安止、安(此處脫一字),皆幼。”[1]
有關胡安國的大弟叫胡安止,游酢的《宣義胡公墓志銘》已有明確交待。張栻《欽州靈山主簿胡君墓表》亦可為證:“惟建州崇安胡氏,至文定公而始大,其上世皆居里中。文定公宦游荊楚歲久,皇考宣義公淵沒,葬于荊州。紹興初,因徙家衡岳之下。于是二弟實從,仲曰安止,仕為朝奉郎。”[2]1094
《閩中理學淵源考》卷彐引《建寧府志·胄蔭目錄》稱:“父淵臨訣,以安止與其弟安老授安國,命嚴飭之。安國誓不忍撻,乃撫而教焉。皆感奮力學,俱以經術、行義著稱。以兄安國蔭,累官朝奉郎、岳州通判。政先撫字,不為鉤距,民安樂之。子實。”
胡安止,不知何字。曾以胡安國的恩蔭,補官朝奉郎,后來擔任岳州通判。有關胡安止的情況,現在所能看到的僅止這樣一些材料。
(一)胡安止生年
游酢在《宣義胡公墓志銘》中說,胡安國的父親胡淵,于宣和元年(1119)十一月過世,而當胡淵過世時,胡安國的兩個弟弟“皆幼”。《禮記·喪服》以“人年十五為幼。”胡安止當年最多不到十五歲。如此,胡安止最早不能出生在1105年以前,即宋徽宗崇寧四年以前,也就是不能出生在其小侄胡宏出生之前或者當年。又,胡宏《題祖妣志銘》稱:“建炎己酉之秋,江淮河漢之間,群盜縱橫,先文正被召趨行在,仲任行事,某當家責。以強盜逼人,沮、漳之間,非遺種處也,乃奉母令人及諸親屬,棄生生之資,渡岷江而南。”[3]175建炎己酉是1130年,胡宏26歲。根據胡宏這段記載可以斷定,當年胡安止應該還沒有長成,即不足20歲,否則不能袖手旁觀,而由胡宏獨自承當家庭責任,“奉母令人及諸親屬”一同逃難。如此,胡安止的年齡,應小于胡宏六歲以上。如此,胡安止最早只能出生在1111年之前。
(二)胡安止卒年胡安止長子胡實,次子胡寓。
《閩中理學淵源考》只稱胡安止有一子,即胡實,卻不知胡安止還有一個小兒子。張栻為胡實作《欽州靈山主簿胡君墓表》,稱胡實另有一弟名寓:“始,朝奉公沒時,幼子寓僅垂髫,君撫育教訓,恩意甚力。”[2]1094
“乾道九年(1173)秋……十月庚辰歿于正寢,享年三十有八”[2]1094,由此推知,胡實生在1136年,即宋高宗紹興六年。胡安止過世的時候,胡寓大約只有七八歲,胡實以長兄身份“撫育教訓”,兄擔父任,將胡寓撫養教育成人。
胡實既能在父親胡安止過世后將弟弟撫養長大,其時必已成人。故知胡安止,最早不會過世在胡實二十歲以前,即不當在紹興二十五年,也就是1155年以前。
根據張栻《欽州靈山主簿胡君墓表》,胡實“近歲始就廣西銓選”,姑以兩年為“近歲”。胡實過世前兩年為1171年。宋人守喪三年,期間不能參加“科舉”、“銓選”和其他明顯游賞之類活動。故知胡安止不能過世在此前五年,即1166年以后。乾道三年(1167),朱熹偕弟子林用中、范念德赴長沙拜會張栻,期間胡實異常活躍,還陪同朱、張游南岳,可見其時胡實一定不在喪期之內了,否則不能那樣忘情于朋友之間。如此,胡安止不會過世在隆興二年,即1164年以后。又,胡宏有寫給胡實的幾首勉勵詩,詩前有標注文字稱:“實弟以詩來督作會文,又因大原侄寄聲”云云,看來胡實當時一樣活躍,不當在喪期之內。胡宏此詩作于何年,雖無明確標注,但其中有“我病死無日,經書更窮年,少年宜若厲,詩酒勿流連”[6]80-81之句。胡宏過世在紹興三十一年,即1161年。如果胡實的父親胡安止還在,教導激勵的責任,或許還輪不到胡宏。而胡實又在忙著“詩會”之類的事情,顯然不在喪期之內。據此推斷,胡實的父親胡安止,大約不會過世在紹興二十八年之后。即胡安止在紹興二十八年以前已經過世。根據以上所陳,胡安止大致過世在紹興二十六、七年間,即1156~1157年之間。
如此,則胡安止生卒年份大致可以確定,即在1111~1157年前后。
(二)胡安止子嗣
1.胡安止長子胡實
胡實字廣仲,長成后受教于堂兄胡宏。胡宏臨終時,勉勵胡實繼承家學傳統,希望他能把胡安國開創的真儒“門風”,延續和發展下去。胡實是胡宏過世后,湖湘學派的著名學者之一。
胡實曾經將自己的讀書之齋,取名為“擴”,以擴充孟子所謂“仁義禮智”四端為人生理想目標,張栻為作《擴齋記》,收在《南軒集》卷十二。長沙之會以后,朱熹自稱對“中和舊說”有新的理解,從胡宏的崇拜者變成懷疑者,轉頭質疑胡宏《知言》的純正性,為此不斷致書張栻等湖湘學派學者。胡實與吳翌、胡大原等學者群起為胡宏辯護,與朱熹發生很長時間的理論爭辯。今《張栻集》中,存有寫給胡實的信件4封,《朱熹集》中,則存有跟胡實討論的信件6封。
胡實過世時,張栻將惡訊告知朱熹,兩人皆很悲痛。胡宏另一弟子衡山吳翌為胡實作《行狀》,張栻為胡實作《欽州靈山主簿胡君墓表》。胡實過世在乾道九年十月庚辰日,十二月癸酉日下葬于“衡山縣云密峰之東,從其先君之兆”[2]1095,跟父親胡安止葬在了一起。
胡實娶鄂州知州黃撫之女,生子胡大同、胡大有。胡實過世時還有一女,“才及笄”,十五歲。
2.胡安止次子胡寓
根據張栻《欽州靈山主簿胡君墓表》,知胡實還有一個弟弟,叫胡寓:“始,朝奉公沒時,幼子寓僅垂髫,君撫育教訓,恩意甚力。”今不知胡寓何字,后來情況亦不明。
二、胡安國小弟胡安老
再回到《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三所引《建寧府志·胄蔭目錄》的那段文字:“(胡安國)父淵臨訣,以安止與其弟安老授安國,命嚴飭之。安國誓不忍撻,乃撫而教焉。皆感奮力學,俱以經術、行義著稱……”由這段文字,乃知胡安國的小弟叫胡安老。可以填補游酢《宣義胡公墓志銘》所脫字。
《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三,對胡安國的小弟又作如下記載:“胡安老,字康年,恬簡淡默,喜周人急。以安國蔭補官,嘗知宜春、羅江二縣,終知袁州,子憲。”[4]
據此可知,胡安國小弟胡安老,字康年。同時需要說明一點,就是《閩中理學淵源考》稱胡安老“子憲”,是明顯失誤,誤將胡安國堂兄胡淳之子,安在了胡安國弟弟胡安老的頭上。有關于此,別文再述,今且繼續正題。
胡安老一生,大致都在官任上。有關胡安老的官任情況,《廣西通志》卷六十引《林志》稱:“胡安老,建安人,紹興三十年宰宜春,政先撫字,不為鉤距,民安樂之,為立祠。”《江西通志》卷十九另稱:“宜春縣署在府治北,初在東城內。隋大業三年,移于州之東七里。宋紹興三十一年,縣令胡安老始徙城內善政坊。”胡安老當過江西宜春縣縣令,這是沒有問題的。
《江西通志》卷五十一又稱:“胡安老于乾道九年以朝散郎任知貴州。”此貴州不是今天貴州省的貴州,轄境相當于今天廣西的貴港市一帶,南宋時州治在郁平縣,屬廣南西路,即今廣西省的貴港市。
胡安老在紹興間即已出仕為官,胡寅《斐然集》中有兩文可以為證。《斐然集》中有《代季父上湖北王帥啟》(《斐然集》編纂時誤為《代季父上湖北王啟帥》),還有《代季父上劉帥求薦章啟》[5]185-190。這兩篇文字,都是胡寅代替他的季父,也就是胡安國的小弟寫給湖北當時“帥臣”的推薦信。胡寅希望湖北的這兩位“帥臣”,能夠為自己的小叔安排適當的官位。
胡寅的這兩封寫給湖北帥臣的“啟”,只提了姓,沒有說到名和字。筆者考證這兩位帥臣,一位肯定是劉锜,一位極有可能是王庶。劉锜從紹興十一年到紹興十七年間,首次擔任湖北“帥臣”,第二次再任湖北帥臣時,胡寅已過世。王庶則在紹興六年(1136)二月到紹興七年(1137)九月間,擔任知荊南府兼荊湖北路安撫使。
另外還有一位叫王瑋的人,也在胡寅可能的“有效推薦時間”之內,擔任過荊湖北路總管。具體時間是紹興十七年底,但在紹興十八年十一月就過世了。因為胡氏一家與劉锜和王庶都有關聯,而《斐然集》中這兩封“啟”的排序,是寫給王姓在前,劉姓在后,王庶正是在劉锜之前擔任湖北帥臣的。因此,胡寅先于紹興六七年間,承父命為小叔寫推薦信給王庶,一年后王庶離開湖北。再一年多,胡安國就過世了。又過了幾年,胡寅再給湖北帥臣劉锜寫信推薦叔叔,合乎情理。
胡寅過世(1156)后,胡宏繼續關心自己的小叔,張栻父張浚復出以后(紹興三十一年,1131)也曾予以關心、過問,胡宏致書表達感謝:“累蒙相公親翰之賜,又蒙特遣名醫切脈察病,而叔父處,又傳至鈞念之厚,下情感戴,不可言陳。”[6]132張浚曾經關懷過胡安老的為官情況,其時胡安老應當在江西宜春縣縣令的官任上。
如此,則《江西通志》與《廣西通志》所載可信無疑。胡安國的小弟胡安老雖然不是一位學者,但是為官也是很有政績的,深得百姓歡心,看來也不是一位等閑人物。
有關胡安老的子嗣情況,因為沒有任何可靠文字憑證,本文無法再作進一步說明。
《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淳熙三年(1176)二月二十三日”條有:“新知袁州胡安老降兩官,罷新任。以言者論其奸貪狼藉故也。”胡安老后來究竟如何“奸貪狼藉”,還是被人誣陷,今暫且不論。只看其年齡,胡安國紹興八年過世時(1138)已經六十五歲,三十八年之后,他的小弟弟還在袁州知州的官任上。兄弟之間年齡的差距,當在四五十歲之間。
根據以上游酢《宣義胡公墓志銘》和胡寅的兩封《啟》的大致寫作時間推定,胡安老大約生在政和中后期,即1115年前后,比小侄胡宏的年齡還要小10歲上下。而有關胡安老的卒年,今已無從查考。不過從其淳熙三年(1176)被彈劾(大致是被誣告)落職一事判斷,胡安老一家,后來應該全部離開了湖南,遷至江西袁州,即今江西宜春一帶居住。
游酢《宣義胡公墓志銘》雖然沒有明確說明胡淵過世時究竟多大年齡,但其中有言及胡淵七十歲時還回家去拜祭祖塋之事,可見其卒時至少七十一歲。胡淵的原配夫人吳氏,即胡安國的母親,是胡淵私塾老師吳先生之女。吳氏為胡淵剛剛成年時所初娶,年齡距離至多五六歲。吳氏過世在政和五年(1115),早胡淵四年過世。其時最小也得超過六十歲。胡淵過世后,兩個小兒子依然“年皆幼”,顯然不是吳氏所出。如此,則胡淵晚年納妾,胡安止和胡安老當為胡淵妾出子無疑。
【參考文獻】
[1]游酢.宣義胡公墓志銘//文淵閣四庫全書.
[2]張栻.欽州靈山主簿胡君墓表//張拭.張栻全集:卷40.楊世文,王蓉貴,校點.長春:長春出版社,1999.
[3]胡宏.胡宏著作兩種.王立新,校點.長沙:岳麓書社,2008.
[4]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3//文淵閣四庫全書.
[5]胡寅.崇正辨.斐然集:卷8.容肇祖,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3.
[6]胡宏.胡宏集.吳仁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