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
【摘 要】影視劇的拍攝需要高超的攝影技巧,眾所周知,無論是景物、景別,還是景深都是其中重要的元素,依次表示為所拍攝對象的目標范圍、影像的結構范圍、畫面清晰的范圍。從影視劇拍攝的各個時期來看,其體現出各自的功效與特征,尤其對景深內涵及其控制因素的了解和把握,有助于增強影視劇攝影的質量。本文通過闡釋影視攝影當中“景深”的內涵,針對影視攝影當中“景深”的控制因素加以分析。此研究以探究影視攝影當中“景深”的內涵及其控制因素為目的,從而提高我國影視攝影的技術水平。
【關鍵詞】景深;影視攝影;光圈
中圖分類號:J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8-0117-01
一、影視攝影當中“景深”的內涵闡釋
所謂景深,主要針對的為在影視攝影過程當中所拍攝場景體現在聚焦點前后位置的清晰度的范圍情況。換言之,當所拍攝的事物正好位于聚焦點的位置上面,才能達到最佳的成像效果,清晰度最高。對于處于聚焦點位置前后不遠距離當中的物體,相應的成像效果均較為理想,該臨界的區間范圍便稱之為景深。通常情況下,影視攝影當中,景深不但能夠創設優美的情境,使畫面秀麗多彩,而且讓主體目標凸顯,有利于對焦點的把控。[1]對于景深的運用效果而言,優美畫面的營造與顯著藝術效果的表現是其最明顯的特征。攝影中合理利用小景深鏡頭,淡化背景,凸顯主體,同時以虛實結合的效果表現,讓所攝影的人物情感得以抒發,強化主題,又構建了良好的拍攝情境,提升身臨其境之感,發揮透視功效,讓所拍攝的畫面更加直觀、立體和鮮活。
二、影視攝影當中“景深”的控制因素分析
影視攝影過程當中由于受到不同景深效果之間的差異性影響,使攝影采用的理念與畫面優美程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別。影視攝影當中景深所受到的重要影響因素主要為三個,分別是光圈的大小、焦距的長短以及攝距的遠近因素,從左到右,影響程度呈現出逐漸下降的趨勢,當確保其中兩種因素固定不變的情況后,另一個因素產生影響的規律方能形成。
(一)景深受到光圈因素分析。針對相同的畫幅照相機,當攝影距離與鏡頭焦距處于固定不變的狀態,光圈變大,景深減小,光圈減小,景深變大。基于清除混亂的背景的目的,實際攝影過程中會運用大光圈,以便得到小景深,增強照片的主題表現力。比如,處于攝影距離與焦距固定的狀態下,采用f/2.8光圈進行照片的拍攝,相較于f/11光圈拍攝的照片景深更淺。[2]通過借助手動式曝光或者遵循光圈優先的原則,做好光圈大小的把控,便能實現景深控制的目的。當面對要求拍攝主體的前后景色均清晰的情況,則需要實施光圈的調小處理,常見采用f/16;如果對于對焦清晰度有要求,則需要做好光圈調大的處理,并使前后景物被虛化處理。面對相同的光線照射環境,當光圈縮小后,應放緩快門的速度;反之,如果光圈增大了之后,則需要提升快門的速度。
(二)景深受到焦距因素分析。針對相同的畫幅照相機,當攝影距離與鏡頭光圈處于固定不變的狀態,焦距的長度變大,景深則減小,焦距的長度減小,景深則變大。在焦距長度增加的時候,相應的成像也隨之增大,彌散圈的直徑同樣相應增大。通常情況之下,如果遇到曝光的需求或者光圈固定而難以采用大光圈的情況,則能夠通過對焦距的有效運用,達到對景深把控的目的。那么,具體來說,當處于光圈固定不變的情況之下,合理運用廣角的鏡頭,達到擴大景深的范圍的目的,使其清晰度得以有效提升。具體的實踐過程當中,在運用了長焦距的鏡頭之后,必然會使景深的清晰度范圍相應的縮小了很多。由此可見,影視攝影工作過程當中的景深受到了焦距的很大影響,應該學會調整與把控。[3]
(三)景深受到物距因素分析。針對相同的畫幅照相機,當攝影鏡頭焦距與鏡頭光圈處于固定不變的狀態之下,拍攝距離因素對景深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拍攝的距離較近的情況下,景深會減小,所拍攝的物體較遠,所拍的畫面當中前后位置的清晰度范圍也會隨之增大。與此相反的是,當所拍攝的物體較近的時候,拍攝的畫面當中前后位置的清晰度范圍也會隨之減小。
(四)針對虛實關系的景深把控。對于影視劇之中存在的虛實變化情況,實際上均依靠有效控制景深而達到的。攝影師進行畫面的把控過程中,為了表現出良好的效果,可以采用全景實、前景實、后景實等手段,將最佳的畫面呈現出來。對于攝影師而言,需要靈活加以控制景深,做好景物的虛化處理,增強畫面美感,使層次更加清晰。
三、結語
從此次的論文的闡述與分析中可知,深入探究影視攝影中景深內涵及其控制因素非常重要,有利于提升景深在影視攝影中的效果。本文通過闡釋影視攝影當中“景深”的內涵,針對影視攝影當中“景深”的控制因素加以分析:景深受到光圈因素的分析、景深受到焦距因素的分析、景深受到物距因素的分析、針對虛實關系的景深把控。
參考文獻:
[1]劉銳熙.動畫短片與長片的劇作結構差異[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5,31(11):48-52.
[2]戴凌瑞,劉激熙.定格動畫設計[J].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18(06):32-36.
[3]保羅·謝奇·烏賽.電影歷史、文化記憶與數字時代[J].電影欣賞,2015,22(4):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