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娟
【摘 要】“一帶一路”戰略寄托著多層次的區域合作愿景,這是一個引領未來中國西部大開發、實施向西開放戰略的重要舉措。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隨著中國與國際合作伙伴的合作關系日益密切,漢語也成為了“一帶一路”國際商務合作中的主要語言。基于此,合作國家對于漢語教育的需求量隨之與日俱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具備對外漢語教學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已經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最寶貴的人力資源。培養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重任也越發艱巨。
【關鍵詞】“一帶一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8-0152-02
一、引言
2013年,國家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大倡議,2015年3月,我國發改委聯合外交部和商務部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標志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正式形成。“一帶一路”戰略寄托著多層次的區域合作愿景,這是一個引領未來中國西部大開發、實施向西開放戰略的重要舉措。在“一帶一路”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國際合作伙伴與中國構建起了友好的合作關系,這也就意味著漢語逐漸從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向普及率最廣的語言過渡,“一帶一路”戰略計劃下漢語本位已是必然趨勢。合作國家對于漢語教育的需求量隨之與日俱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重要性也日益突出,應用型人才成為了“一帶一路”戰略下最寶貴的人力資源。
二、應用型人才的特點
(一)實踐能力強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進程的加速,具備漢語國際教育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已經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最寶貴的人力資源。教學是一個人與人之間互動的過程,僅憑課本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應用型人才需要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夠將課本理論轉化為外國學生能夠理解的知識內容。這種實踐能力成長于日常學習和社會實踐中。
(二)綜合素質好
對外漢語教師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更是國家。除了專業教學能力以外,對外漢語教師還要負責引導外國學生適應中國的社會和文化氛圍,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上到天文,下到地理都能夠給予學生一定的啟發和指導。
(三)個人品質優
師德是一名教師的立身之本,尤其是對于對外漢語教師而言,其個人的品行會給外國學生對中國國民素質的評價產生關鍵影響。因此,應用型人才不僅要有能力、有才華,更要有品德,能夠以德服人。
三、構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措施
(一)重視專業基本功
口語能力是對外漢語教學的基本功,我們的教師首先要讓學生聽懂課程才能教授知識。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要提高基本功,擴展知識面。想要口語本領有進步的話就需要從語音腔調動手。比如說,有些來自北方的或者說是農村的學生,說話都會帶有一些獨特的方言,有的甚至連普通話都說不好,這個時候,語音語調就顯得尤其的重要。所以在日常學習中,就應該學會多仿照尺度的語音腔調,注重持續、弱讀、落空爆破、音的夾雜等說話征象;多多的朗讀,克服自己弊端的發音習慣。當然也可采用另一種合理的練習方式,如看圖說話、命題回答、復述課文、溝通信息和角色扮演等。好比初次見面、毛遂自薦、問路、購物等等簡略的內容起頭漸漸的操練。
(二)加強跨文化學習
每個國家與國家之間人們的思維編制是不合的。比如說英國人用英語來表達思想的思維體例,與中國人用漢語來表達思想的思維體例是分歧的。如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平時用英語說“請你幫助我”的時候,很多人說英語的時候就會說成“Please youhe lpme”,但是正確的說法應該是“Please hel pme”。因此在平時的口語學習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把語言和每個人不同的思維方式相結合。固然,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平時也可以通過觀摩案例來學習他國的常識。比如說,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除上課的時候,在宿舍或是歇息在家里的時候,在電腦或手機上面可以下載一個看電影進修英語的軟件。如許就能夠便利地舉行筆墨的進修、復讀、聽寫、配音、角色扮演等等。看電影的時候,看到分歧國度地域的文化差異時,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可以側重舉行影像記憶。同時要求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做到的就是要學習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文化,按照這些要求再進行口語的訓練,相信這么做的話,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不僅口語能力能得到提高,而且跨文化交際能力也能有質的飛躍。
(三)實現課堂融合實踐教學
大學在校學習時間只有3-4年,除去實習期實際上只有2-3年,因此課堂學習對于培養高職及本科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能力就顯得彌足珍貴。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首先應當從課堂實踐教學方面著手。首先在課堂中,教師要充分啟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探究精神。其次,在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中多設置有關實踐體驗的內容,例如課堂上請學生進行模擬商務交流,在課后要求學生利用節假日參與社會實踐等。第三,教師的自我水平也對課堂實踐教學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先提高自我的實踐教學能力,掌握多模態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電影、紀錄片、教學視頻等資料來為學生提供實踐學習參照。
(四)重點關注實習實踐過程
大學實習是指學生在完成了2-3年的基礎學習后,到校際合作單位或自己聯系的實習公司進行實習的過程。在這個階段是對學生實踐能力提高最大的階段,因為此時學生正逐漸從學生身份過渡到社會人的角色當中,學生能夠從中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將書本上學到的知識真正運用到工作實踐中去。
良好地利用為期近半年到一年的實習期能夠令學生能力上產生質的飛躍。因此高校在為學生安排對口實習單位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人特質和能力基礎,做到能力與實踐要求對口才能實現企業與學生的共同成長。具體來說,學校需要從一年級開始對學生進行專業能力和心理素質的追蹤考察,在實習前對每個學生形成動態的能力評估,從而合理地分配實習單位,令學生收獲到最需要的幫助。
(五)鼓勵學生考證參賽鍛煉自我
證書實際上是通過考證者不斷的積累和努力,最終在高壓力的考場環境下取得了良好的成績才有資格獲得的能力證明,并非一紙空文。雖然學校一再強調證書的重要性,但是在許多學生眼中,證書始終被烙上了“形式主義”、“工作用不上”等標簽,實際上是其對證書的誤解。雖然現今社會上充斥著假證、低含金量的證書魚目混珠,但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而言,大學英語四六級證、劍橋商務英語證書二級(BEC2)、秘書職業資格證、“全國國際商務英語認證考試”、國際漢語教師證、普通話等級證等都是非常有分量、有影響力的證書,也是企業衡量一名應聘生的重要參考標準。另一方面,考證并不意味著僅僅是取得證書,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過程來提高自身的英語技能水平、對外漢語教學水平,許多學生認為學習是為了考證,而非用證書來證明學習水平,這無疑是本末倒置。因此學校需要從端正學生考證態度方面入手,第一,學校要幫助學生明確哪些證書是有含金量、有水平、值得去爭取的;第二,教師要在輔導學生考證的過程中督促學生提高自身英語口頭表達能力與對外漢語教學實踐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第三,教師應當幫助學生端正考證的態度,始終以提高自身能力為目標,考證只是鍛煉能力、體現水平的一種方式,絕非目的。
同理,組織對外漢語教學比賽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邏輯及表達能力,主要通過考查日常生活、專業學習或對外國學生漢語教學中常見的口語、句子、單詞,從而鍛煉了學生的臨場發揮能力,提高學生的漢語國際教育綜合素質,并增長了專業知識,開闊了視野。并且對外漢語教學比賽還有助于在學生中營造良性競爭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相互比拼,互助提高,在比賽的過程中以實力交鋒,通過與旗鼓相當的對手角逐更全面透徹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并豐富了實踐經驗。因此,學校應當盡可能多組織和開展對外漢語教學比賽,無論是班級層面、學院層面還是學校層面,都可以結合不同的主題開展各類規模的對外漢語教學比賽,幫助學生在比賽中豐富實踐經驗,提高對外漢語教學水平。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是一個重要且有實際意義的研究課題,同時它也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綜合把握各個具體環節。它的影響面不僅僅在教育本身,同時它對于我國的社會經濟及科技發展、人才配置、產業調整等都具有重要影響。它所面對的不僅僅是學科與知識,還有技能與技術。與此同時,它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自我需要不斷地調整,適應社會發展,從外界吸收的新的知識和方法,不斷創新,及時地反映科技進步、產業結構的變化。
參考文獻:
[1]李芳芳.“一帶一路”視域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究——以百色學院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02):142-143.
[2]高麗娟.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研究[J].亞太教育,2016(03):230-231.
[3]李萍.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民族地區高校民俗學教學改革探究——以百色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為例[J].語文學刊,2015(19):102-104.
[4]張洋,白璐.基于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模塊研究[J].語文學刊,2015(13):88-90+97.
[5]彭建玲.漢語國際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綜述[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03):86-92.
[6]馮桂芹.應用型本科院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初探[J].科技風,2013(23):274-275.
[7]王麗.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語文建設,2013(3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