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摘要:清末奉天大規模的移民在供給側促進了土地的開墾,提高了糧食產量。在需求側隨著人口增加糧食需求量也大幅度增長,加之奉天地區貨幣隨著商業發展而流通量劇增,這就導致了奉天地區糧價長期變化不大且緩慢增長的態勢。
關鍵詞:奉天 糧價 人口
中圖分類號:F3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5-0243-02
長期以來,人口和糧食價格的互相關系已經成為世界人口史和經濟史研究的一個中心論題。清末山東、直隸等地人民遠離家鄉向東北地區移民,其目的是為了生存。這一時期移往東北的關內人民,奉天成為關內移民的最終目的地,或是再向吉林、黑龍江遷移的中轉地。糧食是傳統農業社會中的主要商品,它的價格隨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而變化。糧價的變化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口的數量。康熙也曾指出:“今歲不特田禾大收,即芝麻,棉花,皆得收獲。如此豐年,而米粟尚貴,皆由人多地少故耳。”①
一、奉天地區糧價1821年到1911年的變化
糧價表以銀兩為核算單位,但是民間的大多數交易都以銅錢為交易,所以其對于糧食價格變化的體現會有不準確的地方,只是一種趨勢。本文以糧價表中的稻米為例繪制成圖。
(數據來自于《清代道光至宣統間糧價表》奉天卷。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上圖是1821年到1911年變化的曲線,從圖表中看出糧價在短期內有較大變化。從官方資料上看,發生短期較大變化的原因是由于大規模的出口貿易和收獲的豐歉引起的。但長期變化并不顯著,1886年的糧價與1821年的糧價基本相同,1906年的糧價劇漲皆因戰爭。在中國人口大規模增長的時期,全國糧價都在顯著增長,但是奉天地區的糧價雖有緩慢增長的趨勢卻變化不大。糧價如此變動主要是移民導致供求關系改變。
二、移民的遷入導致了土地面積大規模增加
移民促進了地權關系變化,清廷長期奉行著“旗民不交產”的政策,但隨著關內人口數量大幅度增加,且災患戰亂不斷,奉天地區的移民逐漸增加,對這種阻礙社會發展的禁令不斷造成影響。在一般旗地方面,清廷頒發“旗民不交產”例,嚴格禁止漢人購買旗人土地,清廷的目的自然是為了保護旗人利益。“旗地有限,若任憑家奴及民人契約買,將來旗產勢必盡歸民人,是以嚴刑禁止”。②清廷雖然有此禁令,但持續的移民給東北造成了深刻的變化,加速了旗地向民地的轉化。“漢人初至時,為滿人佃人,披荊斬棘,茹苦食辛。滿人不解農事,漸至變賣土地,歸于佃戶,滿人固有荒地,亦多私賣、私典與漢人者”。③旗地在租押等方式下,逐步轉化為民地,所有權從旗人向民人過渡。光緒三十三年(1907)十二月二十四日,終于正式議批準奉天地區的一般旗地隨意買賣。④至此,東北地區地權關系完全被改變,土地交易基本靠市場進行,移民促進了奉天地區土地的開發。在清初伊始,關外的移民就一直在奉天地區開墾田地,雖然有封禁政策存在,但移民與開墾仍然存在。到同治6年(1867)移民聚眾私墾已經到了相當廣泛的地步。“省東鳳凰、叆陽、堿廠,旺清四邊門外,南北千有余里,閑荒之地,游民開墾多年,漸成村落,人民繁庶。”⑤面對著既成事實,官府不得不采取默認的態度,在核實清厘后,竟在邊外一代升科五十余萬畝。此后,同治十一年(1872)又在堿廠門外發現墾熟地十二萬五千余畝,邊外河岸廠亦有游民耕種。清代關外地區地廣人稀,需要人力處甚多,大量移民的遷至則滿足了滿漢地主階級的需求。所以地方官吏與大戶們都對清政府的封禁政策采取了陽奉陰違的態度。“地方官吏亦與之有同一希望,默認流民私墾,以圖待時借詞沒收其土地,他方既承認租佃權,增益官府收入,復巧立種種名目,清丈私墾土地,大事搜刮”。⑥移民的遷至導致了私墾的大量增加,并且在當地官員對此持默許態度,此后又對私墾的土地升科。這就造成一種鼓勵移民的態勢,加之關內人民生活情況進一步惡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向奉天地區移民。移民的增加又進一步開墾土地,這就造成了一種循環。奉天的耕地面積從咸豐元年(1851)的1152萬畝到宣統元年(1910)的6822萬畝⑦,增漲了6倍左右。
三、移民遷入提高了當地需求和貨幣供給
奉天是關內移民移入最早、聚集人口最多的地區。奉天地區的人口數從道光二十年(1840)的221萬到宣統三年(1911)的1102萬。這接近一千萬人的增長必然是有關內移民的存在,據葛劍雄統計的移民數約為500萬左右。⑧大量移民的遷至必然提升當地對于糧食的需求。移民的到來,促進了商業的發展。關內的移民從事著多種經營,早在嘉慶年間即有記載:山東萊州府膠州民張添文,早年出關在鳳凰城南門外和周思彥等伙開飯店生理。⑨⑩隨著商業發展,以八旗駐防城為基地,發展起一系列貿易中心。正如鄧天紅在《流人學概論》里提到:“以至于東北地區,凡是流人戍所均出現了集市,城鎮因此而繁榮”。奉天的商業基礎好,使得山西幫、直隸幫、山東幫等各地商人齊聚于此。隨著封禁的逐步解除,而且在1861年營口開埠后,國外企業也相繼來此。“洋人之營業于此者,絡繹不絕。尤以日商為多,而俄商次之,英、法、德、美亦相繼而至”。11外地商人與外資企業爭相來此投資,關內與國外的貨幣也更多地流向于此。大量人口的遷至又導致了奉天地區糧食需求量的上漲。此外,糧食的價格由貨幣(白銀)來表示,那么白銀流通量的變化會直接影響糧價變動。依據費雪理論MV=PQ,其中,M=流通中的貨幣量,V=貨幣年周轉率,P=價格總水平,Q=當年生產商品數量。因為清廷并不管控白銀的流通,所以M是自變量,而中國的貨幣供給是外生性的,所以貨幣供給量影響價格水平,與產量無關。由此可得知,移民促進奉天地區商業的發展,隨之而來的商業投資又導致了貨幣流通量的增加。
四、結語
關內的情況是有限的耕地面積無法滿足大量人口的糧食需求,所以糧價一直呈上漲趨勢,而關內奉天地區的情況則和關內不同。首先由于奉天地區農民占主體部分且土地肥沃,其次移民引起的私墾與放墾以及地權的變動導致了耕地面積大幅度增加,關內移民帶來了較為先進的耕作技術,提高了當地人民的邊際生產率,這就必然使得奉天地區的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而人口數量的大幅度增加以及貨幣流通量的增加,直接提升了奉天地區的糧食需求量,而關內對奉天地區糧食的需求量又間接地提升奉天的糧食需求量。在供給與需求的協同作用下,奉天地區的糧價整體上呈緩慢增長的態勢。
注釋:
①清圣祖實錄:第256卷.
②趙煥林.黑圖檔·乾隆朝:第1卷.
③林傳甲.大中華吉林省地理志[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④諭折匯存[N].經濟選報,光緒三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
⑤奉天通志:第42卷.
⑥稻葉君山.東北開發史.
⑦薛紅,李澎田.中國東北通史[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⑧葛劍雄等.人口與中國的現代化[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⑨杜家驥.清嘉慶朝刑科題本社會史料輯刊[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⑩同上.
11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參考文獻
[1]清代道光至宣統間糧價表[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清圣祖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金毓黻.奉天通志[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3.
[4]孔經緯.清初至甲午戰前東北官田旗地的經營和民佃以及民地的發展[J].歷史研究,1963.
[5]趙煥林.黑圖檔·乾隆朝[M].沈陽;遼寧省檔案館,2016.
[6]林傳甲.大中華吉林省地理志[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7]諭折匯存[N].經濟選報,光緒三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
責任編輯:關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