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莉
摘要:德國在經歷二戰和冷戰后,在國內重建時必須解決納粹遺留問題和東柏林問題。為此,德國主要采取三個方法:改造一些遺留建筑并繼續使用;淡化部分納粹和東柏林的標記;建造紀念碑。通過這些方法德國完成了國內重建并快速走上發展的軌道,而且贏得了其他國家的尊重。
關鍵詞:戰后德國 歷史問題 處理方法
中圖分類號:K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5-0245-02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全球迅速進入“冷戰”狀態,德國作為世界的一份子也被冷戰影響,一道“柏林墻”的構建使德國分裂40年之久,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重新統一后的德國需要面臨并解決一系列歷史遺留問題,包括納粹遺留問題和東德遺留問題,本文則重點研究德國對這兩大問題的解決方法。
一、對納粹遺留問題的解決
(一)改造納粹建筑物
即將一些納粹時期的建筑物繼續留用。如滕珀爾霍夫機場,建于納粹時代,被當作20世紀40年代柏林空中紀念物,到現在仍作為正常機場被使用。此外,位于城市西部建于1936年的奧林匹克體育館也在繼續使用,雖然1936年8月1日希特勒曾在此宣布柏林奧運會的開幕,但在戰后該建筑并沒有被摧毀而是被赫塔俱樂部用來舉辦他們的賽事,2006年世界杯即在此舉辦。
(二)對納粹標志的解決
處理納粹權利標志的方法是不刻意提及而讓其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如在波茨坦廣場上臭名昭著的人民法庭和希特勒在戰爭結束前自殺的地方——地堡,現在其上方建有一個超市并只放有一塊指標位置的公示牌。
(三)對納粹主義的解決
對納粹主義的處理方式是建立一些紀念館或博物館,其中規模較大、具有代表性的是以下兩座紀念館。
第一座是在2001年開設的猶太人紀念館,該館由丹尼爾·李博斯金(Daniel Libeskind)設計。其目的是要展示猶太人在德國兩千年的歷史,著重展示了納粹期間對猶太人迫害和屠殺的歷史。他總結建筑中的基本理念為:“首先,完整的柏林歷史離不開猶太人在知識、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巨大貢獻;第二,有必要整合大屠殺對猶太人產生的傷害(身體和心靈);第三,德國人只有了解這種傷害才是真正柏林的歷史。”[1]李博斯金第一個明確提出民族歷史和現在歷史均為德國歷史的一部分,他用紀念館的方式強調一個國家在記載歷史方面應保持客觀態度。
第二座恐怖地形圖博物館建在納粹機構蓋世太保和納粹黨衛軍總部遺址之上,位于阿布雷契親王大街,對這些建筑政府原本的想法是將其拆遷,但最終在1980年決定建立一個紀念碑,并于1987年紀念柏林建城750周年時舉行第一次展覽。該紀念館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一些人將它比喻為是這個城市中心的“一道裂開的傷口” [2],但也正是這份勇于直面過去的勇氣,讓當代人感受到德國人對那段歷史的懺悔態度。
二、對東德遺留問題的解決
如果認為納粹時代是構建新柏林必須解決的問題,那么東德問題也是一個必須考慮的因素。如果提到納粹讓人們想到猶太受害者,那么東德問題的受害者有可能就是全部德國人。柏林墻紀念館展出了這樣一幅畫,畫中民主德國人民警察正在射殺那些想要穿過東德和西德廢墟中的人們,在紀念館中有許多這一類型的畫作,可以讓參觀者直觀地體會當時社會給整個德國人民帶來的傷害。
然而,這種直擊問題的處理方法并不是曾經的“東德”公民想要的方法,他們想在兩德統一后追求自己的國家身份認同,而并不希望自己被當作另類公民來對待,因此政府并沒有用一刀切而是從多角度來處理這一問題。
(一) 將一些建筑物賦予新的意義繼續留用
這類建筑代表為柏林的商業中心亞歷山大廣場,在冷戰時期是東德的政治中心,兩德統一后強調該地的商業地位并發展成交通樞紐和商業中心。廣場上的柏林電視塔更被當作城市統一的標志,塔高368米,始建于1965年,竣工于1969年,該塔曾是東德科學技術水平的標志,兩德統一后該建筑被保留下來,現在人們在該塔的觀景臺上可欣賞到整個柏林的景色。
新崗哨現在名為戰爭與暴政犧牲者紀念崗亭,是申刻爾的代表作,建成于1818年。這座紀念亭在不同時期被賦予不同的意義,該地原本是普魯士的崗哨,20世紀30年代紀念一戰犧牲的士兵,50年代成為法西斯主義受害者的代表,60年代代表“反法西斯主義”[3],德國統一后,該地被重新設計后里面展示著《母親與亡子》的雕像,雕像用簡單的不加修飾的手法展現了一位母親抱著在戰爭中死去的兒子,以此提醒人們銘記戰爭帶來的傷痛并表明德國是兩次世界大戰和兩種專政體系的受害者的形象。
(二) 拆毀一些東德符號進行重新命名或建設
首先移走一系列東德紀念碑并重新命名了許多街道,比如,Wilhem-Pieck-Strasse街改名為Torstasse街。重新建設的代表為新波茨坦廣場,它建在推毀的柏林墻之上,柏林墻倒塌之后該地相繼建起辦公樓、商場、劇場、餐廳和居民住宅等。現在柏林的高樓幾乎都集中在這里,索尼和奔馳的總部也在這里,到晚上索尼中心在燈光照射下成為一道別致的風景。雖然該地曾是所有德國人痛苦的回憶,但波茨坦廣場的興建讓該地每天有大量人員活動,能增加人們直面過去的勇氣。
另一座廣受爭議的東德建筑符號就是共和國宮,建于被拆毀的普魯士城市宮之上,以表明自己的社會主義立場。里奇評論共和宮:“其代表了東德時期政府的形象。”[4]而馬庫塞評論為:“共和國宮是一座現代主義的建筑”。[5]曾經,東德的標志掛在它的入口和其顯眼位置,兩德統一后這些標志都被拆除了。對該建筑的重新建設在2005年之前一直處于討論狀態,一種方案是要其扮演一個城市新文化中心的角色,該方案計劃到2004年它會在新自由主義和公眾私人空間結合的基礎上建設成為一個民主宮。但經過多年討論對共和國宮最終的處理辦法還是將其拆除,到2008年該地已全部被拆完,現在該地被建成一塊大的綠地。
綜上所述,德國政府在兩德統一后進行城市建設時對歷史遺留問題主要采取三種方法,第一,對之前的一些工業建筑改造后繼續使用;第二,拆毀一些納粹和東德符號,納粹標志讓公民感到恐懼,東德標志產生距離感,因此拆除一些標志恰是政府對公民負責的表現;第三,建造紀念碑,歷史需要銘記也需要被反思,通過多種紀念碑的形式來展現不同的主題,記載不同的歷史事件。德國政府的這些做法,在國內為新柏林和其他城市的建設增加歷史厚重感,為公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在國際上其歷史態度更能贏得其他國家的尊重,為國家的發展爭取更好的國際環境。
參考文獻:
[1] Libeskind,D. Fewish Museum Berlin.Berlin:G+B Arts International,1999:10.
[2] Ladd,B.The Ghosts of Berlin.Confronting German Hisyory in the Urban Landscape.Chicago,IL:Uin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162.
[3] Till,K.?Staging the Past:Landscape Designs,Cultural Identity and Erinnerungspolitik at Berlins Neue Wache,Ecumene,1999:261.
[4] Richie,A.Faust's Metropolis.A History of Berlin.Lon-don:HarperCollins,1998:xil.
[5]Marcuse,P.?Reflections on Berlin:the Meaning of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sturction of Meaning',International F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99,22(2):335.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