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暉
國民黨敗退臺灣后,為了“抵抗共產黨的侵襲和顛覆活動”i,美蔣再次走上了合作之路。同時,國民黨對中國大陸實施了“閉港”政策,企圖從海上圍堵中共。朝鮮戰爭的爆發,讓蔣介石誤以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開始,是“反攻大陸”的大好時機,并積極準備“反攻”。但是,蔣介石出兵朝鮮的計劃被美國否決了,而中共在朝鮮戰爭中的表現使其國際地位迅速提升。心灰意冷的蔣介石加大了對中共的封鎖力度,大肆攔截前往中國大陸的外國船只,激化中美、美蘇關系,以便為其“反攻大陸”創造機會。
與此同時,美國剛剛結束了朝鮮戰爭,也想利用臺灣來牽制中共,并通過協助偵查來支持臺灣的封鎖行動。在這個背景下,臺灣扣押蘇聯油輪的“圖阿普斯號事件(TuapseIncident)”發生了。
1949年6月26日,國民黨眼看在大陸的時日不多,于是發表了“關閉港口”的通知,試圖封鎖中國大陸的海岸線,14個沿海港口被全部關閉。僅在通知發布后的頭三個月,就有約300000噸的貨物被阻止運往中國大陸,但是,這些船只的“注冊地主要是中國”。ii到了1950年5月,在解放軍的積極進攻下,國民黨丟失了臺灣海峽南、北的大批沿岸島嶼,以致其在大陳島至金門島之間的“閉港”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雖然這樣,當時國民黨沒有放棄圍堵中國大陸的政策。朝鮮戰爭爆發后,國民黨對臺灣海峽的封鎖并未停止。造成了經過臺灣海峽沿岸貿易的船只數量明顯下降,其中對英國籍的船只打擊最大,曾引起了英國的不滿。
國民黨敗退臺灣后,隨即開始總結在大陸失敗的原因,并謀劃“反攻大陸”的事宜。為此,蔣介石的“智囊”們提出了“鄭成功的復國模式”、“太平天國的起義模式”、“清朝中葉捻匪的起義模式”等,甚至還有人提出了古代的“黃巢模式”、“張獻忠、李自成的流寇模式”等。iii朝鮮戰爭爆發后,蔣介石以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積極為“反攻大陸”做準備。“聯合國軍”入朝參戰后,蔣介石認為這是“反攻大陸”的天賜良機,他希望“借助美軍的力量,由朝鮮半島北進大陸,先在東北打開一個缺口,然后再在東南沿海相機發起‘南北夾擊’大陸的作戰。”iv因此三次請求出兵朝鮮,但是美國為了防止與中共發生正面沖突,拒絕了蔣介石的要求。這讓蔣介石大失所望,他不得不重新尋找其它手段來實現其“反攻大陸”的計劃。
1950年10月,中共派兵入朝作戰,中美成了戰場上廝殺的死敵,美國拉攏中共的幻想徹底破滅。1951年5月18日,由美國主導的聯合國通過了一項決議,禁止成員國向中國大陸港口輸送一切武器及生產武器的設備。v6月,在美國的壓力下,就連對臺灣封鎖大陸不滿的英國也同意了這項禁令,特別是禁止了香港和大陸開展貿易。從此,封鎖中國大陸成為“國際共識”,應美國的要求,臺灣不再擅自扣押懸掛外國旗幟的船只。
但是,國民黨還不滿意。1953年1月,國民黨向美國提出,希望重新開始此前的扣押外國商船的行動,并于1月28日向美國海軍遞交了“禁止在福建至浙江沿岸貿易活動”的計劃。vi但是因為艾森豪威爾于1953年2月宣布臺灣海峽“中立化”,國民黨的計劃沒有得到美國方面的支持。隨著中共軍隊在朝鮮戰場上的節節勝利,中共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蔣介石開始慌了神。因此,臺灣軍方只得寄希望于攔截駛往中國大陸船只打擊中共,經常扣押途經臺灣海峽前往中國大陸的船只。
1953年10月4日,臺灣海軍扣押了一艘載重8300噸的波蘭油輪布拉卡號(Praca),拖回高雄后被臺灣當局沒收了。這是聯合國制裁中國大陸后,國民黨海軍第一次扣押前往大陸的外國商船的事件。此后,國民黨的攔截行動越來越頻繁,下表是“圖阿普斯號事件”發生前夕臺灣扣押外國船只的情況:
1953年底至1954年中臺灣攔截外國商船一覽表

資料來源:Interception of Soviet Tanker, Tai Wan 1945-1969, No.368, US: 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DNSA), p.4.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此期間,被攔截的船只絕大部分是英國籍,英國在國民黨封鎖中國大陸的行動中深受其害。為了應對這個局面,英國不得不成立海軍護航編隊,以保護英國籍船只的安全。vii英國之所以首當其沖,原因是英國依靠占據香港之利,與中國大陸開展頻繁的貿易活動。國民黨非常擔心受利益的驅使,會將武器彈藥等軍事物資出售給中共。
臺灣之所以肆無忌憚地攔截別國商船,其根本原因在于朝鮮戰爭后,美國調整了其對臺戰略,開始重新大力扶持國民黨。1953年6月,蔣介石會見美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雷德福時,臺灣“外交部長”葉公超提出:“在韓戰達成停戰后,為使自由亞洲人民迄今寄托于美國之信心及希望不致動搖或減弱起見,美國當局應立即采取步奏,組織一項太平洋反共聯盟。”viii同年11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通過了兩份調整對臺政策的文件(代號分別為NSC166-1、NSC146/2)。文件指出,美國要“在遠東,尤其位于中共邊境的朝鮮半島、臺灣和印度支那地區,扶植強大、健康的非共產主義政府,并資助它們對抗共產黨的顛覆;繼續對中共實施政治、經濟壓力,包括非常規的、隱秘的壓力,至少直到中共周圍區域出現令美國滿意的結果。”ix并明確承諾要援助臺灣發展武裝力量,使國民黨軍隊“在沒有美國海軍、空軍以及后勤支援的情況下,能夠對共產黨中國大陸及其海上商業運輸發動更加有效的襲擊。”x
此后,美臺關系不斷升溫,并開始了結成軍事同盟的談判。不但如此,在臺灣的歷次攔截行動中都可以看到美軍的身影,或是出動飛機協助偵查,或是提供情報來源。
但從總體上來說,臺灣的這些行為并沒有引起足夠的國際關注度,其影響力也相對有限。然而,1954年6月23日發生的“圖阿普斯號事件”打破了這種局面。在冷戰背景下,美、蘇都密切關注著對方的一舉一動,與美國關系日漸緊密的臺灣扣押蘇聯油輪,自然會引起蘇聯的遐想。況且,在扣押圖阿普斯號的行動中,美國還出動飛機協助臺灣完成偵查任務。
1954年5月23日,一艘裝載了11000噸煤油的蘇聯黑海航運公司的“圖阿普斯”號油輪由黑海開出,原本打算從烏克蘭的敖德薩港駛往中國的上海。6月21日,油輪途徑香港時,進入維多利亞港補給物資。政治協理員特·庫茲涅佐夫帶領一名炊事員上岸采購物品,當他們進人一家藥品店時,結識了美國情報組織“西方公司”安插好的情報人員薩姆索諾夫xi。薩姆索諾夫是俄羅斯人,以商店老板的身份潛伏下來,專門打聽與中國大陸有往來的外國船只的情報。薩姆索諾夫刺探都情報后,馬上報告給了臺灣情報部門,臺灣方面隨即開始謀劃扣押該船的行動。
1954年6月23日清晨,當圖阿普斯號駛入臺灣附近的公海時,被臺灣海軍的兩艘驅逐艦逼停。在臺灣海軍人員登上油輪之前,船長指揮下屬把機密材料付之一炬,防止落入臺灣之手。xii臺軍登船后,試圖讓油輪上的船員把船開到高雄港,但是船員們拒絕了。無奈之下,臺灣軍方試圖用驅逐艦將油輪拖回,但是拖繩被崩斷了。最后,國民黨士兵經過近三個小時的摸索后,將油輪連人帶貨開往高雄,并于23日夜抵達,俗稱“圖阿普斯號事件”。
油輪到達高雄港后,臺灣當局立馬緊鑼密鼓地開始調查。但是,國民黨當局馬上分析了煤油的樣本后,得出了這批煤油是“劣質油”的結論。xiii美國的分析也顯示,這批煤油極有可能僅用于照明,這種煤油不大可能直接用作航空燃油。為此,臺灣于6月28日宣布將釋放圖阿普斯號,然而當局很快就食言了。美國進一步分析認為,如果這批煤油經過加工,可以為上海到杭州間的沿海地區的100架戰機提供燃料。對于剛剛敗退臺灣的國民黨說,非常不愿意這批煤油落入中共之手,不管是用于照明還是可能的軍事用途。到了7月13日,臺灣不但拒絕反還船只,還將船上的煤油、油輪都據為己有。這艘油輪被重新命名為“會稽”號xiv,編入臺灣海軍,直到60年代中退役也沒返還蘇聯。
同時,臺灣軍方還加緊審問圖阿普斯號油輪的船員,試圖策反他們。油輪上一共有47名人員,包括船長、大副、水手、炊事員、隨船醫生、政治助理、司機等xv,被全部解往臺灣。這些船員被關入獨立的監獄,進行了長達七個月的審訊。xvi為了達到目的,臺灣當局威逼利誘,試圖使這些船員招供與中共有密謀,有的甚至遭到了毒打。
隨后,在蘇聯的斡旋之下,這些船員分批回國。1955年7月25日,在被關押了13個月零3天后,第一批共29名船員終于坐上了飛往蘇聯的飛機。
為了給蘇聯船員提供“政治避難”,有一部分船員被送往美國。于友認為,此舉的目的制造偽證:“他們并沒有強迫扣留蘇聯海員,而是給予蘇聯海員以所謂的‘政治避難’”。xvii1956年4月7日,在蘇聯政府的努力下,有5名船員從美國返回蘇聯。但是,美國認為,這5名船員是被蘇聯“綁”回去的。后來,其他的船員分批回到了蘇聯,只有少數留在臺灣,直到80年代才陸續離開臺灣,前后長達三十余年。至此,圖阿普斯號油輪的船員全部回國,這個事件也逐漸平息了下去。
1960年,這個事件被拍成電影,親身經歷了這次事件的船長卡里寧和第一副船長波·庫茲列佐夫參與了劇本的寫作。孫璋以影評的形式來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他說,“我們必須從這些事件中吸取教訓,提高警惕,揭露和擊潰帝國主義者的戰爭陰謀。”xviii可以說,這個觀點基本代表了當時中、蘇雙方對這個事件的基本看法。
美國支持臺灣扣押蘇聯油輪的事件,嚴重違反了公海自由原則,損害了中國大陸的利益,遭到了中蘇兩國的極力反對。
臺灣的劫持行為使前往中國大陸的外國商船急劇減少,特別是運載有關軍事、工業的產品的船只。據統計,在事件發生后的一個月內,“從歐洲運往中國華北及東北的物資減少了近30000噸”xix。受此影響,“沒有共產主義歐洲(指社會主義陣營——引者注)裝載工業物資的船只愿意送貨到臺灣以北的中國大陸港口”,甚至連英國保險公司船只戰爭險的費用都大幅增長,由原來貨物價值的1%猛升至5%。xx即使是冒險來的商船,也不敢經臺灣海峽前往北方的港口。“所有裝載了工業產品的從歐洲開來的船只都在中國南方卸貨,然后改由鐵路運輸,由于擔心臺灣島附近的國民黨海軍。”xxi加上洪水導致鐵路中斷,使得物資擠壓,給中共造成了很大的困難。黃浦港是當時中國大陸唯一安全的南方港口,大量船只堵在港口,給港口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為此,中共通過外交、宣傳等手段向美國施壓。在事件發生后不久,中共就向英國、美國遞交了外交照會,譴責美國支持國民黨攔截、搶劫前往中國貿易的商船的海盜行為嚴重違反了“航海自由原則”。針對美國派偵察機協助臺灣劫持蘇聯油輪,陳體強曾撰文指出,“美蔣這一系列行為首先違反了全世界公認的公海自由原則,根據這個原則,公海不屬任何國家所有,除了戰時交戰國行使交戰權利的情形外,任何國家沒有嚴格的權利在公海上對任何別的國家的船只進行干涉。”美國一方面要求別國遵守國際法,一方面又“把國際法原則任意踐踏。它儼然把公海當作‘美國的內湖’,要求世界各國的航運按它的意志辦事。”xxii1954年8月11日,周恩來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33次會議上作了外交報告,他在報告中指責“美國支持國民黨反動集團封鎖中國東部沿海”。xxiii與此同時,中共向美國發出了警告,要求其停止“這種侵略活動,否則將自食其果”。xxiv
軍事行動方面,中共加強了海南以及臺灣海峽附近的軍事部署,增派飛機、艦只巡邏,以保證駛往中國北方船只的安全。同時,還加大了對國民黨控制島嶼的進攻力度。1954年7月,《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一定要解放臺灣》的社論,社論宣布:“臺灣是中國的領土,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不達目的,決不休止。”xxv在此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共炮擊金門的次數明顯增加,并攻占了一江山島外圍的一些島嶼。其間,國共雙方在浙江沿海多個島嶼上發生激戰,如南日島戰役、湄州島戰役、東山島戰役等。
對蘇聯方面來說,臺灣的封鎖也給其造成了很大的損失。資料顯示,從事件發生到1954年8月中旬的一個多月中,僅蘇聯船只由于推遲行程、改道而增加的成本就高達50萬美元。另外,由于中國大陸鐵路運力有限,船只在中國南部卸貨后只能空著返回歐洲,造成了數百萬美元的經濟損失。
為了安全起見,蘇聯對華運送油料變得更加謹慎。“圖阿普斯號事件”發生后,3艘在新加坡的蘇聯油輪推遲了行程兩個星期,另外3艘改變了航線。這6艘油輪的總噸位之和,接近蘇聯遠洋油輪總量的近三分之一。同時,1954年6月底,2艘準備前往遠東地區的蘇聯油輪駛出黑海后,又返回到伊斯坦布爾。xxvi一批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蘇聯商船不得不繞道呂宋海峽,以防再次遇到臺灣海軍。到7月13日,前后共有13艘裝滿貨物的蘇聯、波蘭、法國籍船只推遲了前往中國大陸的行程。美國情報部門認為,從蘇聯船只的返航的情況來看,此時的蘇聯還沒有想好怎么應對臺灣的攔截行動。
“圖阿普斯號事件”發生后,美國即開始密切關注中蘇的動向。1954年6月24日下午,蘇聯外交部副部長佐林(zorin)在給美國大使波倫(Bohlen)的照會中說,蘇聯油輪圖阿普斯號可能是“美國海軍扣押的”。xxvii與1953年10月11日波蘭照會美國,抗議國民黨扣押波蘭貨船布拉卡號(Praca)不同的是,蘇聯的照會態度非常強硬。6月27,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館作了回復,拒不承認海軍參與了劫走蘇聯油船的行動。為此,蘇聯外交部于7月2日再次照會美國大使,“蘇聯油船遭受襲擊的海面完全是處于美國海軍的控制之下,因此美國政府對蘇聯油船‘圖阿普斯’的被劫奪負有全部責任。”xxviii在照會中,蘇聯還警告說,將會采取“必要措施”來保證其商船在這個地區的安全。xxix蘇聯要求美國進快返還被扣押船只、船員及貨物,并且嚴肅處理參加這次扣押行動的美方人員,“并采取措施以防止類似的事件再度發生”。xxx針對蘇聯的強硬態度,美國情報部門作了詳細的分析。分析認為,蘇聯的照會“態度強硬,但是并沒有威脅的口吻”xxxi。
隨后,《真理報》、《消息報》等蘇聯官方報紙,也發表文章譴責美國政府支持臺灣攔截外國商船的行為。《真理報》上的一篇文章指出,“這次對蘇聯油船的攻擊是悍然侵犯在公海上航行自由和違反國際法的基本準則的行為。這引起了公眾的公憤,尤其是因為這種非法的行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美國當局蓄意奉行的政策的一部分。”xxxii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樂觀地認為,蘇聯在中國大陸沒有軍事基地,其后勤保障存在很大的困難,難以采取實質性的軍事行動。但不久后,蘇聯即派出了海軍的強大艦隊,在臺灣海峽附近游弋,試圖奪回油船。
在美臺看來,扣押蘇聯油輪是“合法”的。其根據在于,1951年5月聯合國通過了制裁共產主義中國、朝鮮的決議,決議“禁止向上述國家出口戰爭物資(包括油料)”。xxxiii美國方面認為,臺灣代表的是“中國”,因此扣押敵人的油輪無疑是“正確”的,這也是美臺敢于在公海劫持蘇聯油輪的“法律依據”所在。
但是,美國害怕與蘇聯發生直接沖突甚至戰爭,在美蘇關系最緊張時,美國政府曾要求蔣介石返還蘇聯油輪。1954年10月,洛奇(Lodge)在給美國國務卿杜勒斯(Dulles)的信中提到,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Eisenhower)曾數次致信蔣介石,要求他返還圖阿普斯號油輪”。xxxiv但是,美國安全部門評估后,認為蘇聯沒有實質性威脅,且隨著美臺軍事同盟談判的不斷深入,美國要求蔣介石返還油輪的事情最后不了了之。
注釋
iSteven Goldstein,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1949-1978:Suspicious Allies,discussion Paper,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Stanford University,February 2000,p.9.
iiInterception of Soviet Tanker,Tai Wan 1945-1969,No.368,US: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DNSA),p.3.
iii[臺]王豐:《反攻大陸VS解放臺灣》,臺北:希代書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第56頁。
iv張明金、畢重峰:《蔣介石三度出兵朝鮮戰爭未遂始末》,《文史春秋》,2000年第06期。
vInterception of Soviet Tanker,Tai Wan 1945-1969,No.368,US: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DNSA),p.3.
viInterception of Soviet Tanker,Tai Wan 1945-1969,No.368,US: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DNSA),p.3.
viiInterception of Soviet Tanker,Tai Wan 1945-1969,No.368,US: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DNSA),p.4
viii《葉公超與雷德福將軍在士林官邸晤談之內容節要》(1953年6月6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檔案館藏,檔號:11-NAA-02720,第20頁。
ix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1952-1954,Washington 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86,vol.14,pp.278-306;周建明、王成至主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解密文獻選編(1945-1972)》(第二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781-782頁。
x崔丕:《艾森豪威爾政府對臺灣政策的演進》,《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
xi馬駿杰:《“圖阿普斯”號油船事件始末》,《環球軍事》,2009年第02期。
xii[蘇]卡里寧、庫茲涅佐夫:《油船圖阿普斯號》,北京:群眾出版社,1959年,第7頁。
xiiiNationalist seizure of Soviet Tanker, Tai Wan 1945-1969, No.369,US: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DNSA),p.1.
xiv馬駿杰:《“圖阿普斯”號油船事件始末》,《環球軍事》,2009年第02期。
xv洪丕熙:《致敬,“圖阿普斯號”的船員們!》,《讀書》,1959年7月15日。
xvi[蘇]卡里寧、庫茲涅佐夫:《油船圖阿普斯號》,北京:群眾出版社,1959年,第152-153頁。
xvii于友:《誰在綁人?》,《世界知識》,1956年6月14日。
xviii孫璋:《警惕敵人的陰謀——看蘇聯影片<非常事件>》,《電影藝術》,1960年6月29日。
xixNSC Briefing (29 July 1954),Tai Wan 1945-1969,No.377,US: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DNSA),p.4.
xxDisruption of Soviet Shipping in Far East Following Seizure of Tuapse,Tai Wan 1945-1969,No.371,US: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DNSA),p.1.
xxiDisruption to Shipping in the China trade Major Problem to Peiping,Tai Wan 1945-1969,No.371,US: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DNSA),p.10.
xxii陳體強:《世界公認的公海自由的原則》,《世界知識》,1954年7月30日。
xxiiiDisruption to Shipping in the China trade Major Problem to Peiping,Tai Wan 1945-1969,No.371,US: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DNSA),p.11.
xxivNSC Briefing (29 July 1954),Tai Wan 1945-1969,No.377,US: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DNSA),p.7.
xxv《一定要解放臺灣》,《人民日報》,1954年7月23日,第1版。
xxviCurrent Intelligence Bulletin,Tai Wan 1945-1969,No.370,US: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DNSA),p.4.
xxviiInterception of Soviet Tanker,Tai Wan 1945-1969,No.368,US: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DNSA),p.1.
xxviii馬駿杰:《“圖阿普斯”號油船事件始末》,《環球軍事》,2009年第02期。
xxixInterception of Soviet Tanker,Tai Wan 1945-1969,No.368,US: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DNSA),p.6.
xxx陳體強:《世界公認的公海自由的原則》,《世界知識》,1954年7月30日。
xxxiInterception of Soviet Tanker,Tai Wan 1945-1969,No.368,US: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DNSA),p.6.
xxxii馬駿杰:《“圖阿普斯”號油船事件始末》,《環球軍事》,2009年第02期。
xxxiiiNationalist seizure of Soviet Tanker, Tai Wan 1945-1969, No.369,US: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DNSA),pp.4-5.
xxxivLetter to John Foster Dulles(October 6,1954),Tai Wan 1945-1969,No.391,US: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DNSA), 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