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吉祥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講究節奏美。因此,教師的講解,提問的設置,情景的創設,內容的安排,節奏的快慢等都要把握好節奏,恰當而有度的教學設計將使教學達到前所未有的效果。這就要求不但要做到教學樣式多樣化,而且要對多種教學樣式進行合理組合。如果教法單一,慣性產生惰性,從而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動靜不調,學生失去新的刺激點或刺激點過多而產生不了新的興奮,都不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如果快慢失調,學生緊張過度或松弛過度,也會因疲勞或松弛而產生厭倦情緒。一堂課知識點和訓練點過密,學生難以消化,而過疏又會造成多數學生“吃不飽”,同樣會降低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以上種種,我們可以稱之為課堂教學節奏失調。
那么如何調節好課堂教學的節奏呢?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具體到一節課的安排,我認為要在教學設計上考慮怎樣根據學生的現有水平和認知特點,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以動靜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間、舒卷有致的節奏來取得最佳教學效果:有時要“動”,討論,問答,朗讀,爭辯等等,不斷給學生以新的刺激,使其保持興奮狀態;有時要“靜”,聽講,思考,默讀,自省等等保持教學刺激的有效性和長效性。有時要“快”,在非難點和學生已知處要快,不能拖沓,否則會使學生厭倦;有時要“慢”,在重點、難點之處要給學生充分的吸收消化時間,否則一味求快,學生跟不上,產生不了成功感,反倒增加不少心理負擔,當然會降低學習興趣,影響學習效果。有時要“疏”,一節課的容量要適中,教學的知識點和訓練點相接太緊,容易主次不分,學生也易疲勞,甚至產生膩煩心態;而知識點和訓練點太少又調動不起學生求知的熱情,同樣會產生懈怠狀態,影響教學效果。
就教學過程節奏而言,要因人、因文、因情而異的節奏無論演奏或演唱,音調的確定都必須以自身的條件為前提,以作品的格調為根本,以觀眾的反應為依據,教學節奏的基調安排也必須做到因人、因文、因情來確定。
孩子們求學的欲望是由教師激發出來的。假如他是溫和的循循善誘的,不用粗魯的辦法去使學生疏遠他們,而用仁慈的感情與言語去吸引他們;假如教師和善對待他的學生,他就容易得到學生的好感,學生就寧愿進學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強迫孩子們去學習的人,就是大大地害了他們。如果是低年級學生,節奏以稍慢和多變化為宜。低年級學生有時注意力不集中,節奏稍慢反復強調有利于他們接受理解。又由于他們的注意力很難長時間地保持,不宜連續從事緊張的腦力活動,因此,要注意一節課中節奏的調節。例如,在課文講授之后,不妨給學生一點“自由閱讀”的時間,使緊張的智力活動有所緩解。對于高年級的學生,節奏就可以稍快并相對穩定,保持在一定的緊張度和難度上去進行,而用課間的休息去調節。另外,從教師的角度而言,有的教師性格活潑,有的教師沉穩內向;有的教師行事嚴謹,有的教師行為灑脫;有的教師喜歡滔滔不絕,有的教師喜歡娓娓道來,節奏的安排可以也應該按照自身的個性、自身的教學風格來安排。
創設以“文”賦聲的節奏。要根據教材的內容特點來確定教學的節奏,比如語文教學內容豐富,難易不同,體裁多樣,手法迥異。詩歌語言精練,內容集中,篇章結構變化跳躍,一位有經驗的教師,善于在動靜之間、快慢之間、疏密之間找到合適的度,并且善于適時變化,做到這一點,就是有了課堂教學的節奏。講求課堂教學節奏,能使課堂教學保持最佳狀態,從而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項復雜而系統的工程,教學內容傳授的多與少,教學層次的深與淺,就需要合理取舍,巧妙安排。教師講得“面面俱到”詳中又詳,不分主次輕重“眉毛胡子一把抓”,就像小河流水平平而過,無波濤起伏,怎么能收到強烈感人的節奏效果呢?如有的語文教師,不分文章的體裁,都是從作者介紹,文章字詞講起,然后段落結構分析,總結中心,最后歸納寫作特點等,千篇一律。因此說,教師應從文章的體裁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傳授知識時必須做到突出重點,克服難點。每課一個重點,每單元解決一個問題。找準文章難點,減少坡度,難易相間,精心點撥,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詳有略,詳略安排得當。只有這樣,才能夠把語文課上得生動活潑,富有節奏感。
總之,語文課堂節奏的把握,是一門學之不盡的藝術,也是教師教學造詣的體現,我們要科學合理的調控好教學節奏,努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學好語文而做好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