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紹雄 朱長剛 羅會宇/重慶市江北區玉帶山小學
學校,是課程建設的主體,不論是開發、實施、評價等課程管理,都是在學校之中實現的。玉帶山小學在建設“第一站”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過程中,充分地發揮了課程管理的主體作用。
基于辦學理念。根據教育部2017年9月印發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精神,參照重慶市和江北區全面深化課程改革的總體要求,玉帶山小學融匯學校“走向世界第一站”的辦學理念,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命名為“第一站”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使課程具備了一定的哲學內涵。在設計課程的過程中,融入了學校原有的版畫、科技、藝術等辦學特色,特別是學校“創新、創意、創造”的整體發展建設基調,貫通了A-STEM領域的教育目標。
整合學習空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多學科整合的課程。如果說傳統的學科課程是一個個獨立的學習空間,那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是這些學習空間的整合。如果說學生和教師在教室里面構成了一個學習空間,那么家長、學校、社區也構成了更大的學習空間。“第一站”課程在設計、實施以及成果展示中,始終依據本校學生的發展狀況、學校特色,以及現有的130多名教師及其家屬資源、2540學生和家長資源以及學校所處的江北區、石馬河街道、盤溪周邊社區資源和所在的重慶市的大學、工廠、博物館等資源,進而構成了一種立體多元、開放靈活的學習空間。
強調必備要素。課程規劃要完善多重要素。從課程設計開發流程來看,基本要素如下:問題的提出、課程的目標、課程的內容、課程的思路、所整合學科以及知識和能力點、所需課時、成果展示、評價方法、設施設備、注意事項。從課程兼容來看,主要包括“家庭、校園、社區、世界”四個維度構成四個模塊,每個模塊在各年級分主題展開;每個主題分解為具體內容按照單元的形式呈現。
組織機構。學校成立“第一站”課程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領導小組由校長擔任組長,全體校級、行政干部參與。工作小組以教學副校長為組長,分管主任牽頭,各年級主任參與,公開招募項目設計師,成立項目設計組。工作小組在領導小組的領導和指導下,承擔起學校課程實施規劃、組織、協調與管理等方面的責任,負責制定并落實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方案,整合校內外教育資源,統籌協調校內外相關部門的關系,聯合各方面的力量,特別是加強與校外活動場所的溝通協調,保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實施。
玉帶山小學打造全員參與、分工合作、相對穩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教師隊伍。每個年級設置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組長,主要負責指導本年級教師和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組織本年級教師開展集體備課等校本教研活動,做好課程資料準備、過程資料收集、課程結束資料收集整理。年級主任負責統籌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以及最后的課程展示。教導處按照常規教學要求加以過程和結果的管理、指導與考核。年級各學科教師發揮各自專業優勢,指導相應任務。積極爭取家長、校外活動場所指導教師、社區人才資源等有關社會力量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兼職指導教師,協同指導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
實施和評價。“第一站”課程以年級為單位開展課程選擇,以班級為單位開展課程落實,班級內部以小組合作方式為主開展課程進行。既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又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與合作溝通能力。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突破時空界限,進行廣泛交流與密切合作。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表現是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我們倡導教師要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持續發展為目的設計與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評價。評價由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組成。過程性評價,設置學生個人檔案袋,根據學生在每個版塊任務完成中的表現,通過自評、學生互評、家長評、教師評呈現;終結性評價,根據班級在學校統一開展的成果展示中的成效開展評價,主要由教師和家長評價。最后,學生和家長完成基于課程目標的達成評價表,組成學生個人、班級的課程評價。對課程的評價,由學校組織專家開展學生、家長、教師、課程設計師等多層面的評價,以此作為下一個階段開發和實施課程的依據和參考。
課時與空間。固定授課時間為每周四下午兩課時。同時,根據具體活動需要,我們倡導把課時的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有機結合起來。不同的課程根據主題的特點和需要,靈活安排、有效使用綜合實踐活動時間。鼓勵家長積極參與課程實施,特別是周末、節假日和寒暑假,鼓勵他們帶領學生走向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學校在拓展學生的活動空間與學習場域方面,倡導無邊界原則。



師資培訓。邀請校外專家或校內成熟教師對本校兼職教師開展全員培訓。特別注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本身特點,注重培訓的方式方法,開展參與式培訓、案例培訓和項目研究等,以此作為樣本給予教師有價值的學習范本。通過專業引領、同伴互助、合作研究,推進有效的日常教研工作。特別是充分利用課程開發之初的全員動員和培訓,開發實施之前的整體使用培訓,實施當中的每周集體備課,實施當中的課例研究,以及實施學期結束后的反思等環節。及時分析、解決課程實施中遇到的問題,提高課程實施的有效性。
資源建設。學校充分發揮師生在課程資源開發中的主體性與創造性,及時總結、梳理來自教學一線的典型案例和鮮活經驗,動態生成分年級、分專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包。探索和建立優質資源的共享與利用機制,打造學區、領雁學校、同盟校等多校聯動的共建共享平臺,為課程實施提供高質量、常態化的資源支撐。例如:學校作為重慶市領雁工程綜合實踐活動精品課程基地,負責對開縣南門鎮中心小學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上開展幫扶工作。學校作為江北區玉帶山學區長學校,負責對學區內三所學校開展課程建設進行引領和示范。學校作為重慶市校長培訓基地和重慶市教師培訓基地,也負擔著培訓全市乃至全國校長、教師的責任。
支持條件。學校為“第一站”課程的實施提供配套硬件資源與耗材,積極爭取校外活動場所支持,建立課程資源的協調與共享機制,充分發揮實驗室、專用教室及各類教學設施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作用。學校在上級部門的支持和重視下,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專用活動室,購買相關設備,助推課程建設發展。例如:建設專門的創客工作室、3D打印室、電子音樂編程室。為各相關課程開辟工作室,建立“第一站”課程成果展示室。購買智慧課堂設備和軟件,讓信息技術有機融入課堂教學和課程研究。購置了課堂反饋分析系統,讓課堂教學更加高效和有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