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城市化逐漸加劇,為解決城市發展問題和順應城市發展要求,國內對地下空間的規劃、開發、利用,也在進行積極探索和實踐,上海虹橋商務區在地下空間整體規劃利用方面邁出堅實的步伐。
虹橋商務區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區西側,滬寧、滬杭發展軸線的交匯處,結合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布局設置,規劃用地面積約86.6km2(見圖1)。虹橋商務區是實現上?!八膫€率先”、建設“四個中心”的重要載體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重要商務集聚區,是加快上海與長江三角洲地區一體化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貫徹國家戰略,促進上海服務全國、服務長江流域、服務長江三角洲地區的重要載體。虹橋商務區核心區主體是現代商務功能,是上?!岸嘀行摹敝醒肷虅諈^的重要組成部分,目標是建設成為上海市第一個環保低碳商務社區。
虹橋商務區在定位規劃之初,為打造獨特的區域特色,形成個性鮮明的城市空間及建筑人文風貌,虹橋管委會制定詳細的《虹橋商務區規劃導則》,對建筑風貌、建筑沿街貼線率、建筑高度、業態構成、地下空間設計使用及動線連接等方面,均提出具體限制與要求。導則的制定與推出,使虹橋商務區的規劃站在整個城市空間開發利用的宏觀高度。這其中最大的亮點是地下空間開發的規劃設計,截至目前,已完成核心區(4.27km2)的開發建設,其中地上建設規模500萬m2,地下約250余萬m2,即核心區內1/3的開發面積是在地下完成。
由于地處虹橋機場周邊,基于飛行航線要求,虹橋商務區的建筑物限高48m,在此寸土寸金之地,無法建設類似中心城區一樣的高層或超高層,土地利用率勢必大打折扣。既然不能“借天”,就只能“借地”。虹橋商務區管委會提出“地下空間大開發大連通”的規劃理念,通過統一規劃,規范導則,對地下空間進行深度開發利用。核心區內地下空間通過人行步道、地下商場、地下車庫,附屬用房,還有長約3.65km的共同溝等,形成國內獨有的高強度、大連通格局。從機場或高鐵站出來可直接通過地下通道到達核心區內的各棟建筑。整個核心區地下空間建筑面積達260萬m2,相當于18.5個人民廣場,是名副其實的“虹橋地下城”。地下通道建設在地面以下10m,即商務區樓宇的地下2層,這個高度和虹橋樞紐B1層在同一平面上。虹橋樞紐B1層,是軌道交通和機場的換乘大廳。B1層與“地下城”連接,意味著從換乘大廳出來的客流可直接通過地下通道走到商務區任何一幢大樓,成為除地面街道、地上連廊天橋外,連接商務區和虹橋樞紐的“第三條通道”。
虹橋萬科中心位于虹橋商務區核心區一期03號地塊,申虹路以西,申長路以東,錫虹路以南,蘇虹路以北地段,基地面積32170m2。地塊東側隔申虹路即為包含高鐵站、城市軌道交通和虹橋2號航站樓的虹橋交通樞紐。規劃建筑高度控制在43m,層數在7~8層。該項目地上7棟單體建筑構成集辦公、商業、文化娛樂于一體的大型商業、商務綜合建筑群(見圖2)。
建筑外立面以玻璃幕墻為主,通過對建筑外立面的斜切、拼接、折面處理及上部與下部的懸挑、退臺、肌理變化,形成仿佛漂浮于基地之上的藍寶石般的璀璨晶體;藍灰色玻璃幕墻形成水墨畫般單色暈染的效果,反映天光云影,表達四季意象,整體效果流暢完整、晶瑩剔透,成為區域內具有濃烈標志性色彩的建筑群。7顆鉆石形象組成的建筑群具有統一的建筑形象,同時具有獨立運作的靈活性,項目統一的整體形象進一步加強了從虹橋火車站角度觀看項目時產生的巨大視覺沖擊力(見圖3)。

圖1 虹橋商務區區位

圖2 虹橋萬科中心鳥瞰效果

圖3 虹橋萬科中心實景
本項目總建筑面積19.4萬m2,其中地上建筑面積11.0萬m2,地下建筑面積8.4萬m2,地下面積占整個項目規模的43%。
為配合虹橋管委會要求,高效開發和合理利用本項目地下空間,按照規劃導則及開發定位,項目采取地下滿鋪3層地下室的設計方案,地下1層及地下2層分別設置商業、餐飲、零售,地下3層為停車庫及人防設施。為避免對地面運營環境及景觀效果產生不利影響,將自行車庫、后勤服務、卸貨平臺、垃圾收集轉運、消防控制室、變配電站等功能設施,均置于地下商業空間的后場區,為此設計了專門的貨運坡道,保證坡道及貨車通行區域的凈高在3.5m,坡度控制在10%以內,使貨車在此區域暢行無阻,直達卸貨平臺。卸貨區的貨梯將貨品垂直運達各樓層,再通過后勤通道送至各商鋪。清晰合理的流線組織和空間策劃,既保證了主要空間的商業開發和售租價值,又充分利用了每一寸邊角空間,使寶貴的地下空間能夠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精心的設計營造出人車分流的合理交通流線,保證了地面環境效果,通過植物、綠化、鋪裝、小品、燈光的巧思搭配,匹配現代化充滿造型張力的色彩明快的建筑群體,構建出一處令人流連忘返、充滿生機的商業空間。
在設計之初結合整個場地情況進行與城市空間關系的全面梳理和分解。最終采取圍合-積聚-下沉-庭院-滲入-流動的邏輯手法,層層推進,營造出經典而熱烈的商業氛圍。
7棟鉆石狀的建筑單體通過裙房、連廊等建筑要素,以及架空、懸挑等建筑手法,圍繞地塊周邊布置,化零為整,將7棟建筑有機塑造成一個整體,形成圍合之態,構成外緊內松、具有完整臨街界面的建筑場所,這樣就在地塊內部圍合成一個由建筑群構成的內庭院。7個單體既便于各自靈活租售,又形成了單體間、連廊下的5處寬敞空間,該空間形成的建筑空隙使地塊能從各個方向將內庭院與市政空間有機連接,自然而然地將城市人流引入內庭院,形成商業人流。
通過場地西南側的一塊市政公園綠地形成入口廣場,布置由4個不銹鋼拱券構成的寓意時空交通的抽象雕塑,利用此處2棟塔樓頂部高達7層的空中連廊和大尺度外立面傾斜,形成覆蓋在綠地上方的尺度巨大、氣勢恢弘的門框,構成一個雄偉的空中之門,成為整個建筑群和內廣場的主入口及視覺焦點,將綠地景觀巧妙納入入口廣場的視覺范圍,將視線直接引入內部中央庭院,創造出項目向城市開放的整體形象,形成人流的第一次聚集(見圖4)。
在入口大門框之下,一個有著類似浪漫西班牙大臺階意念的室外大階梯將人流直接引導至地下1層的環廊和地下2層的下沉廣場。再通過地下1層的環廊和地下2層的下沉廣場,將人流引入環廊兩側及庭院周邊的商鋪。除了大臺階,還設有連接地面和下沉廣場的2層雙向自動扶梯和2部景觀電梯,連通地上地下各層空間,方便人流直達。
本項目的核心亮點在于設置了2層高的下沉庭院。通過下沉庭院的設置,為地下空間打開了一扇尺度巨大的天窗,為建筑群所圍合的內院增加了一個豎向空間維度,同時將沿下沉庭院周邊的商鋪由封閉空間順勢變為面向自然空間的臨院商鋪,大大提升了地下商鋪的商業價值。地面至地下的流線延續與高差變化,將地面人流引至地下空間,成為吸納人流的第1層次空間。2層的下沉庭院利用環廊的輪廓寬窄變化,結合收進或挑出,營造出或廊或平臺的多變空間效果,構建出空間的奇幻趣味,提升游客的體驗閾值(見圖5)。
整個B1、B2容納了21000m2的商業空間,除中心區域的庭院空間外,就是沿庭院呈環狀布置的商業內街。商業內街環繞庭院,從庭院延伸出連接各地塊間公共連通道的商業步行街,又將幾個內街分成3個不同的區域,形成既分又合的親切宜人的具有街坊尺度的商業片區,提供豐富多樣的業態選擇,極大地吸引滯留人流,為商業運營提供支撐。在商業布局上,摒棄傳統的功能分區模式,采取混合滲透、有機結合的高效模式,形成多元混合的功能業態。商業功能以零售、商業、餐飲、咖啡酒吧、健身房等為主。
商業街通過均質統一的空間形態連續統一的界面,加上街巷布局收放有序,并通過街坊內部的圍合空間形成人性化交流場所。
豐富多樣的公共空間規劃強調出空間構成的豐富多樣和人性化。
本項目在B2層北側、西側、南側與市政統一預留10m寬的3個地下連通道接口分別連接。合縱連橫,將北側的虹橋匯、南側的虹橋新天地、西側的虹源盛世有機聯系為整體(見圖6)。東側則通過與虹橋樞紐地下車庫之間既有的下沉庭院與虹橋樞紐的地下停車庫相連,實現了與虹橋樞紐的無縫銜接,將虹橋樞紐匯集的客流直接引入該項目區域,整合整個虹橋核心區域的人流,為項目商業的后續運營提供充分保證。

圖5 下沉庭院

圖6 地下連通道設計示意
通過地下連通道,將不同地塊的商業區域有機聯系成一片完整的地下商業網絡,盤活了整個虹橋核心區的地上、地下人流,平衡不同區域商業的均好性,共享虹橋樞紐作為辦公、會展、交通集散地所帶來的豐富客流資源,最終轉換為區域經濟增量的有效提升。
虹橋萬科中心的地下商業總建筑面積超過了2萬m2的法規極限,受到消防法規的制約,必須進行空間分隔。為落實業主開發及運營目標,在設計上采取以下措施進行破冰布局。
1)采用防火隔間的方式,與相鄰地塊區域進行劃分。
2)在內部地下商業街區,則劃分出一塊區域,完全按照商業街的消防設計原則進行布局,形成大空間商鋪+商業街+商業內街的格局。不僅有效解決了空間劃分,未影響商業空間的整體感,而且豐富了商業空間的格局。
3)利用下沉廣場和大臺階解決消防疏散問題。
4)控制每個防火分區面積不超過1000m2,保證每個防火分區都能夠運營餐飲業態,具備靈活布局的預設可能性。
5)以不變應萬變,固化防火分區,結合防火墻,設置疏散通道和樓梯間,保證其余開敞空間的靈活可變性。
目前,虹橋萬科中心地下商業空間與其南側的虹橋新天地地下空間已建成并投入運營,來自機場和地鐵的旅客人流從虹橋樞紐可通過地下連通道直接到達虹橋新天地和虹橋萬科中心,并已形成正常運營的商業活力。如果能有鏡頭的蒙太奇切換,就會展示出此區域內地上車流不息,盡顯現代都市效率;地下人來熙往,煥發新型商圈風采的神奇一幕。以虹橋萬科中心為代表的虹橋地下商業城,代表了上海地下空間的發展趨勢和方向,并可為其他區域的地下空間開放利用起到示范和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璐,姚卓.探討地下空間對新區中心區再更新與提升的作用——以沈陽市奧體中心地區地下空間規劃為例[J].城市住宅,2017(4):18-21.
[2]辛玥,寧淑冰.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研究[J].城市住宅,2017(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