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城市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對城市開發建設要求越來越多,對生活環境的期許也在不斷提高,這不斷考驗著現代城市。“城市同質化”“鄰里陌生化”“交通擁堵”等城市問題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塑造城市特色風貌、提升城市建筑水平和完善城市公共服務等一系列對策建議,城市用地多功能混合、街區式規劃成為未來發展的新方向。在此背景下,筆者提出借鑒灰空間理論,將開放式街區規劃設計方法應用于居住綜合體設計中,旨在探索解決上述城市問題的規劃設計方法。
同濟大學陸臻教授對比建筑綜合體,提出城市居住綜合體是指在城市建成區范圍內,以居住為主的多種不同功能空間混合而成的建筑單體或建筑群,在西方建筑設計實踐中,該類建筑被稱為Housing Complex,一般指某一住宅建設項目中包含其他城市功能,如學校、商業、辦公、娛樂及交通樞紐站等。從設計理念看,有多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和開放靈活的空間組織2個主要特征。
1)灰空間 概念最早由黑川紀章提出,包含2個含義:一是指色彩,即灰是介于黑白之間的過渡色,在明度和色相上可呈現多種不同的變化;二是指室內外的過渡空間。
2)城市灰空間 城市與建筑的界限相對過去已越來越不清晰,其一體性發展已成為一種趨勢。灰空間不僅是建筑及其周邊環境的過渡空間,還應從更大尺度和更綜合的角度去界定。促使城市生活介入居民生活,引導城市居民參與城市公共生活,加強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空間都可稱為城市灰空間。
灰空間可引導人們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內外空間溝通交流的意向,我國很早以前就習慣將灰空間運用于建筑設計和場地營造中,以創造出一種特殊的空間氛圍?,F代城市設計中,灰空間常被作為城市和建筑交接的柔性邊界,因其曖昧性和多義性而受到人們的喜愛。
1)城市灰空間類型 有商業步行街、建筑底層架空層、城市濱水景觀帶、商業街區、公園、公共交通架空部分等形式。
2)城市灰空間特征 多以開放和半開放形式為主,連接城市公共和私密空間、建筑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為城市居民各項日常生活(旁觀、交流、小憩)的開展提供場所。
《綠色住區標準》(CECS 377—2014 )對“城市街區”“開放性住區”的定義如下:①城市街區 指在城市中由街道圍合成的區域,通常以1個居住組團為單位,城市街區是城鎮居民生活和鄰里交往的基本單元,是城市生活價值的集中體現;②開放性住區 可實現城市公共資源共享、與城市功能空間有機融合,營造富有活力的城市氛圍和完善城市功能的住區,與傳統的封閉式小區有本質區別。
1)規模由大到小 開放街區面積一般在1~2hm2,最大不超過5hm2,靠近中心地區規模較小,城市外圍規模較大。
2)功能由單一到綜合 相較于功能單一的封閉街區,開放街區功能更綜合,配套更完善。封閉式街區的服務設施不易維護,邊界以防衛性圍墻為主。相對來說,開放街區的街道邊界就是服務界面,既活化了商業,又起到街道眼的作用。
3)交通由向內到公共 封閉街區內部道路只服務本街區,封閉設卡造成城市缺乏支路,道路越建越寬但擁堵并未緩解。而開放街區則是城市道路系統中的毛細血管,路網窄而密,可高效快速疏散主干道上的車流。
街道不僅是通道,還是重要的公共空間,集合了交通與場所雙重功能,為機動車、行人、非機動車提供尺度宜人的街道空間,通過創建支路使城市的主要公共空間和節點相互聯系。
從人類學角度,若1個群體的人數大于1500,就無法互相協調,小街區更便于居民相互交流,縮短居民出行距離,公交站點及其他沿街服務設施都能更方便到達。以人活動的標準為參照設計路網和道路,人的視域范圍在70~100m,街道長度為70~200m,可保證站在街道中央至少可看到各方向的人及活動,空間滲透性較強,行人的安全性也得到保障。
澳大利亞學者賽克斯娜對歐美10多個著名城市150~250年內城市街道形態演變進行研究后發現:50~70m的街區最有利于匯聚人群并保持街區活力,80~110m的街區能同時兼顧步行和機動車交通。單一的街區尺度無法適應現代城市的功能需求,可根據街區功能適當調整。我國學者申鳳以昆明呈貢新區為研究對象發現:平均街區面積為1hm2的用地,可滿足單一地塊的開發需求,在具體實踐中地方政府可根據招商需求,將多個地塊打包后統一開發來滿足市場需求。
美國學者奧斯卡·紐曼在《可防衛空間》一書中指出防衛空間是領域層次分明的空間,可分為公共領域、半公共領域、半私密領域和私密領域等不同層次。居民對不同層次空間會有不同程度的領域感,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潛在防衛性反應。對街道來說,純粹的私密或半私密領域不存在。一個常被公眾使用的街道,不僅街道居民自身有領域感,外來人員在街道上的一舉一動都可被居民“監視”。
具有活力的街道就有安全性,街道的使用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安全程度。1個對外開放的街區才會真正進步,從眾心理使人們更傾向于去人多的地方活動,街道家具因此被頻繁使用,街道的活力、生活氣息和美感才能完全體現。
開放式街區、密路網的規劃模式意味著與傳統道路相比加重了道路的場所功能,道路設計變得愈加重要。
一般城市規劃道路為給車輛留有足夠的轉彎空間,交叉口常做展寬處理,但這樣也加大了行人過街距離。參考申鳳對呈貢新區“密路網、小街區”的研究成果,根據汽車實際轉彎時所需空間,在有公交車通過的道路交叉口,轉彎半徑設為8m,一般小汽車行駛的交叉口,轉彎半徑設為5m 。
道路密度提升增加了交叉口數量,故要減少單個街區的出入口,禁止車輛左轉彎進出。
1)推行地下停車 小的街區尺度會降低地下空間利用率并提高地下停車成本,規劃需充分利用道路地下空間,相鄰街區的地下空間可用通道連接,并根據需求進一步開發、靈活布局。
2)路內停車 路內可為短時停留的消費者提供人性化便利,既節省消費者時間又提高沿街商業吸引力,同時機動車停車帶又可作為緩沖空間,增強步行安全性。
3)停車位共享 不同功能建筑對停車位的使用時間不同,基于此可實現不同時段停車位共享。
相較大街區開發模式,小街區開發模式的控規指標僅針對某個小街區,其布局、形態受整體控規平衡,開發結果更易控制;開放空間(道路、公園)屬于公共用地,公共服務面向城市,由規劃統籌安排;公共綠地及公共設施由政府承擔,產權關系明確。
我國目前的基層社會管理仍以社區為基本單元,政府的很多公共服務和行政管理職能均通過社區實現,社區的文化營造和建設仍十分重要。居住綜合體中的住區部分有一定私密性,需予以保留,不能完全按照開放式街區的方法設計,應統一管理和協調,及時調整住區的開放和封閉時間。
綜上所述,筆者提出將城市灰空間理論運用于居住綜合體設計,結合開放街區的設計方法打造一個富有活力和生活氣息的住區,筆者選取河南商丘市區某塊城市用地進行設計探索,從交通、空間營造和安全性保障3方面進行分析。
該地塊西、北兩側緊鄰城市主干路,周邊有商丘市人民醫院、眼科醫院和市圖書館,公共服務設施較齊全。綜合考慮地塊內部現狀、周邊環境及上位規劃,確定地塊性質以生活性居住環境營造為主,兼顧商業、公共管理與服務功能??傆玫孛娣e18.7hm2,將其分為4個地塊并對西、北2個地塊利用道路進行分隔。
1)外部交通 充分利用現有便利的公交系統,在長征路、民主路和團結路適當增設公交站點,便于居民出行。
2)內部交通 延續原有地塊空間肌理,設置連續步行道,拓寬道路并豐富街道景觀,結合周邊建筑營造良好的步行空間環境,方便地塊內部交流,提高地塊內部路網密度,將其分隔為更適合居民生活交流的小地塊(見圖1,2)。
以住區半開放為前提積極營造街頭交流場所,增加街道活力,讓傳統街道回歸城市。住區內部設置便于居民交流的小場所,并按大小配備桌、椅、亭、廊及游樂、運動設施(見圖3~5)。

圖1 交通系統分析

圖2 周邊公交線路分析
充分考慮住區的私密性,避免商業空間對居住的負面影響及機動車交通對小學的影響,由政府主導建設住區管理處,清晰劃定住區與商業物業的管理范圍。分時段開放住區,疏導商業空間人流,連通商業空間和居住空間,激活街道并讓其發揮“街道眼”作用。學校門口分時段限制城市主干道車流通行。
本文對居住綜合體的開放式設計進行探索性研究,提出將城市灰空間理論運用到住區規劃中,結合開放街區的設計方法,探索適合混合功能用地的居住綜合體設計方法。將開放式街區倡導的“小街區、密路網”規劃方式運用于居住綜合體設計,從微觀層面探究道路、場所和安全性3方面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規劃策略。

圖3 住區生活型小空間營造

圖4 住區整體空間營造結構
參考文獻:
[1]陸臻.城市居住綜合體及其對城市空間結構的調整作用[J].福建建筑,2002(3):22-24.
[2]彭智謀,朱丹.城市灰空間對城市生活品質的作用[J].規劃師,2007(9):39-41.
[3]商宇航.城市街區型住區開放性設計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5.
[4]魏薇,秦洛峰.對中國城市封閉住區的解讀[J].建筑學報,2011(2):5-8.
[5]開彥,彭春芳.開放式街區規劃與綠色住區營造[J].城市住宅,2017(6):17-20.
[6]開彥,朱彩清.“開放住區”是綠色住區的核心——《綠色住區標準》主旨解讀[J].城市住宅,2016(6):6-12.
[7]申鳳,李亮,翟輝.“密路網,小街區”模式的路網規劃與道路設計——以昆明呈貢新區核心區規劃為例[J].城市規劃,2016,40(5):43-53.
[8]申鳳.“密路網,小街區”規劃模式在昆明呈貢新區核心區的適用性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