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普利策中心網站5月16日文章,原題:中國女性推遲成家 中國年輕女性如今似乎不急于結婚生子。受到獨生子女政策鼓舞,她們逐漸把重心放在未來事業上,這為降低出生率做出貢獻。計劃生育政策使中國少生了大量人口,也產生了一個重要的副效應:增加了女性的經濟和社會流動。
魏秋霜(音)現在是位于北京的國際教育交流協會項目協調人。她說:“我希望30歲前結婚,38歲前生孩子。”辛霍魯(音)是名大學生,以后想當外語老師,“我打算工作后再找男朋友”,35歲左右再結婚生子。
如今,中國多數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就像她們一樣,都打算30多歲再結婚生子。比爾·鮑威爾在《新聞周刊》報道稱,“就全中國而言,女性平均結婚年齡為27.4歲,高于2007年的26.4歲。而去年在上海,年輕女性平均結婚年齡首次超過30歲。”中國女性如今想要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如秋霜所言,“年輕人想改善自己的生活。”
霍魯希望未來的丈夫掙得比自己多,因為養孩子很貴。據報道,在中國城市,把一個孩子從出生養到16歲平均花費49萬元。現在中國年輕人想要經濟上穩定改善生活,不想自己年老后靠子女。那種年輕人照顧年邁父母的老傳統如今在變。秋霜說:“年輕人努力工作,想退休后靠自己。在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人們不再指望子女照顧自己。”中國政府正通過宣傳鼓勵女性生孩子。全國范圍,女性享有128天或更長產假。
有人稱計劃生育政策是侵犯人權。但結果是,中國許多女性因為此類政策反而變得更加強大。特別是那些生活在城市的女性,她們享有更好的教育、工作和職業機遇,正把工作、事業和經濟穩定——而非結婚生子——放在首位。▲
(作者阿金蒂娜·瑪利亞-范德霍斯特,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18-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