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英國、日本特約記者 紀雙城 黃文煒 本報記者 李司坤


從幾年前的《射雕英雄傳》到本月已經上映的新版《泡沫之夏》,近年來,國內熱播電視劇中大多數都是“翻拍劇”。雖然“毀經典”的質疑聲不絕于耳,但是依然收視不俗。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4日的報道,新版《流星花園》《絕代雙驕》《神雕俠侶》《新霧鎖南洋》《小娘惹》將從今年暑期陸續“襲來”,再掀起一陣翻拍旋風。
幾乎所有的中國電視劇迷都有這樣的印象,每到暑假,各大電視臺就會輪番播放諸如《西游記》《紅樓夢》《還珠格格》等經典劇集。多年來,還有一批又一批的翻拍劇集扎堆電視臺。中國的影視圈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此種趨勢又會給中國電視劇行業帶來哪些影響?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者孫佳山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翻拍的根本原因是中國電視劇的產能過剩,而在此背景下,制片方拍新劇的壓力太大了。“翻拍是試圖尋求保證收視率預期,再通過找大明星壓陣,贏得潛在收視群體的關注,這就是當下一個中國式IP的開發邏輯。”
此外,翻拍劇盛行,也反映了影視公司的原創能力和對風評判斷能力的不足。影評人周黎明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其實翻拍現象一直都存在,但是像這種“跟風”式的翻拍,說明影視公司對新故事、新題材拿不準,因而選擇他們認為最妥當的方式。翻拍成功的案例的確有,但失敗的案例更多,尤其在原版還為人們所記憶猶新的時候,翻拍就像是在跟一個無形的“風車”戰斗。
受“跟風”式翻拍經典電視劇最直接影響的便是中國原創劇本的發展。孫佳山認為,若都是翻拍舊的經典IP,那么創新、表意空間探索又從何談起呢?屬于這個時代的東西又有多少?另外,這也會導致大量新的導演、新的編劇、新的演員都少了很多實戰檢驗的鍛煉機會,這個影響將是長期的。可以預見,像過去那樣誕生那么多經典IP的可能性就更小了,這將是一個惡性循環。
同是翻拍,國外效果如何?在翻拍經典劇的選擇上,英國一直以來都在琢磨如何讓新作更受歡迎。最近十年,以英國廣播公司(BBC)為代表的媒體播放了大量翻拍劇,多數都受到民間肯定。而原因之一就是觀眾普遍認為,翻拍劇仍然忠于原作或是原著,但同時也有腦洞大開的新意。
英國廣播公司(BBC)在2008年播出的《理智與情感》三集迷你劇,編劇被主流輿論認為沒有浪費作家簡·奧斯汀在語言精妙運用方面的才華,將原著中大量精辟風趣的敘述性旁白全部轉交給演員通過臺詞來敘述,遣詞造句都非常講究,含蓄而生動。同樣,《簡·愛》的影視版本不計其數,如同其他膾炙人口的名著一樣,BBC也進行了改編翻拍,2006年的四集迷你劇《簡·愛》和觀眾“絕對忠于原著”的評價,是該劇最好的宣傳詞。比起簡·奧斯汀的多變狡黠,夏洛蒂·勃朗的文字有著傳統而保守的態度,隨處可見長段的心理或環境描寫,在該劇中得以精簡省略,使得主線明顯突出,觀眾也能更快地投入到劇情中去。
日本電視劇重拍的例子不是很多,但是重拍的電視劇都給人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有幾個特點:一是有特別紀念意義;二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名著隔數年重拍一次;三是重拍其他國家的經典電視劇。如著名作家山崎豐子的長篇小說《白色巨塔》,圍繞兩位醫生描寫了醫學界的腐敗。這部小說1966年被改編成電影,之后1967年、1978年、1990年、2003年分別被改編成電視劇播出,還帶動了日本醫學電視劇的興起。▲
環球時報2018-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