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娜
摘要:口述歷史作為史學的一種研究方法誕生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領域,但在語言學史研究中成果甚少。本文擬基于張宜2012年出版的《歷史的旁白——中國當代語言學家口述實錄》中學者對于口述研究的態度以及口述研究和人物傳記對比,旨在探究語言學史口述研究的優勢,并對其理論價值以及現實意義進行總結。使更多學者關注到口述歷史,更直觀領略其價值。
關鍵詞:語言學史 口述研究 理論價值 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H0-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6-0027-02
目前,口述歷史被廣泛用于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等領域,但在語言學研究中成果甚少。其中20世紀70年代國外有學者嘗試將口述歷史運用到語言學史研究之中,其中的代表作是美國語言學博伊德·戴維斯(Boyd Davis)等人于1980年編的《第一人稱自述》(First Person Singular),本書收集了16位美國語言學家于1979年3月9、10日在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會上所作《相同主題性的關于美國語言學史的自傳性陳述》。而近年來在國內,張宜的《中國當代語言學的口述歷史》通過對33位國內語言學家就語言學專業領域的范圍內某些重要話題的訪談,彌補了國內在語言學史的口述歷史上的空缺,并從訪談者的設置到訪談的時間等各個方面,都擴充了前人研究的成果。而且嚴格意義上來說,美國學者所編的《第一人稱自述》屬于口述史料,而口述歷史則看重以一個問題作為中心的探究。
從性質的角度來看,口述歷史是一項環環相扣且緊密聯系的工作。其中包括訪談之前的準備和溝通、過程中的錄音以及訪談后資料的整理等。而且每一項工作都在為后一項工作提供前提,只有各項工作都準確地完成,口述歷史最終呈現的結果才會真實可信。同時口述歷史也是一項很繁重而艱辛的工作。中國口述歷史學家唐德剛(2008:124)就曾說過:做口述歷史“可能是件一言難盡的絕大錯誤”,是“默默無聞、薪金低微、福利全無、對本身職業前途有害無益的苦差事”。唐德剛所編撰的60萬字的《李宗仁回憶錄》耗時7 年才得以完成,充分體現了口述歷史工作的艱辛和不易。
從方法的角度來看,張宜(2011)提出,口述歷史是以錄音、筆錄或錄像的方式,采集具有歷史學價值的口頭記憶和個人看法。不同于新聞采訪、人物傳記或演講等,口述歷史主要采用訪談法,是訪談者和受訪者就某一領域內的話題進行的訪談,而不是受訪者單方面的隨意敘述,或對訪談者臨時發問、即興插話的回應。因此口述歷史與人物傳記有著本質的差別,但在語言學史的研究中,兩者所起的作用是否同等對口述研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學者對語言學史口述研究的態度
通過對張宜2012年出版的口述實錄中訪談資料的整理發現:大多數的語言學家對語言學史口述研究的態度是贊同的,認為口述歷史在語言學史研究中的應用是一種創新的嘗試,值得鼓勵。但也有學者表示口述歷史作為了解情況是可以的,但語言學史研究是非常嚴謹的,而訪談中的有些內容是未經過深思熟慮的,因此口述歷史的語料只能用作參考,不能作為依據。對于學者提出的質疑——語料的可信度,史學家提出了“內證”和“外證”兩種解決方法。但繁瑣的流程也阻礙了口述歷史的發展。
錢軍(2003)曾表示語言學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后人的研究提供幫助。美國史學家科納(Koerner,1999)提倡通過成長背景(formative background)、文本證據(textual evidence)和公眾認可(public acknowledgement)三個方面對人物語言學史進行探究。而人物傳記成為研究一個作家或語言學家的成長背景最好的材料。相對于人物傳記,口述歷史也有其優勢。如口述歷史是針對同一個問題不同學者或語言學家的態度,研究的問題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同時由于學者的性格各異,或是整理資料的習慣問題、時間的關系,來不及整理資料,而口述研究可以給學者提供更好的資料。張宜的口述史錄中對馮志偉的采訪就被學者附錄在其《機器翻譯研究》(2004)中。
但是口述歷史以其繁瑣的流程阻礙了學者對其連續性研究。張宜(2011)曾表示目前國內從事口述歷史的人很少,而口述研究是一個延續的過程,需要更多人的參與。目前,訪談作為一種研究方法被廣泛應用于教學方面的某一問題的探究,是口述歷史研究方法在語言學研究中的另一種方式的存在,但學者之間的研究的連續性有待提高。因此讓更多人的參與的前提就是讓更多學者領略到語言學史口述研究的價值。
二、語言學史口述研究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首先,正如林燾(2002:1)曾指出,20世紀中國語言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不斷探索如何把西方的語言學理論和中國的語言學實際相結合。語言學史口述研究借鑒史學的研究方法,為語言學史的研究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帶來了新的生機。
其次,口述歷史作為歷史科學發展的產物,反映出歷史研究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集中體現為它綜合了多種方法,如綜合分析方法、比較方法、統計方法和模擬方法等。目前語言學研究的重點之一就是鼓勵用科學主義方法和高科技手段進行研究。縱觀語言學研究方法,大多是與數據相關,如語料庫、定量法等。而以歷史史料作為依據的口述歷史作為一種新研究方法的出現,為語言學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拓寬語言學史的研究領域。
最后,口述實錄作為一種新的體裁,為吸引更多讀者提供了可能。很多語言學家一直會苦惱一件事,往往費盡心力完成的一本著作,最后閱讀的人寥寥無幾。而口述實錄作為口述歷史的成果,以多種體裁的形式,不會讓人覺得疲乏。通過閱讀口述實錄我們可以了解到語言學家除學問以外的各個方面。通過語言學家的經歷,反思自己的生活,從這個角度來看,口述實錄可以是一本勵志的自傳書。而音頻或影像資料更是使人從枯燥的文字中解放出來。在一個娛樂化的社會,口述歷史作為一種新型的研究方法,其成果滿足了人們多元化的需求。
三、結語
本文通過對口述實錄中語言學家對語言學史口述研究的態度以及同人物傳記的比較,總結出了語言學史口述研究的優勢和意義。旨在使更多學者關注到口述歷史這一研究方法并更好地運用到語言學研究之中。
參考文獻:
[1]Davis,B.H. First Person Singular I [C].Amesterdam/John Benjamins B.V,1980.
[2]Koerner,Konrad.Linguistic Historiography:Projects & Prospect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
[3](美)唐諾·里奇(Donald,Ritchie).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實務指南第二版)[M].王芝芝譯.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
[4]馮志偉.機器翻譯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4.
[5]林燾.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語言學卷[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6]錢軍.語言學史學:問題與思考-以語言學史學對雅柯布森與索緒爾關系的研究為例[A]錢軍.語言學——中國與世界同步[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491-503. 2003.
[7]唐德剛.文學與口述歷史[A].史學與紅學[C].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8]張宜.中國當代語言學的口述歷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9]張宜.歷史的旁白——中國當代語言學家口述實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