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雅


摘要:利率市場化背景下,我國利差收入主導下的商業銀行面臨著盈利模式的轉型發展。本文以浦發銀行盈利模式轉型發展作為案例研究,提出我國商業銀行應該從擴大中間業務規模、優化資金運用結構、推進互聯網金融、推進精細化管理4個方面著手,來實現商業銀行盈利模式由傳統利差型向非利差型的轉變。
關鍵詞:盈利模式 商業銀行 轉型 利率市場化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6-0052-02
面對利率調控更加倚重市場化,國際銀行已經脫離了傳統的銀行卡傭金收入和結算手續費,轉向延伸到共同基金、保險和投資銀行業務領域,其盈利模式從傳統“利差交易”模式向動態“風險經營”模式轉型。然而我國商業銀行仍然停留在傳統利差收入為主的階段。如何積極利用利率市場化給商業銀行帶來的機遇,成功向非利差盈利模式成功轉型,是當前商業銀行急需解決的重要議題。
一、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變的現實要求
(一)利率市場化影響下的選擇
隨著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推進,商業銀行將會面對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尤其在傳統的存貸業務上。如果商業銀行不改變傳統的利差收入主導的盈利模式,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將會受到沖擊。利率市場化的同時,也會導致社會資金流向會隨著收益及風險偏好,將會變得更加自由化,這就意味著商業銀行需要積極發揮自己的優勢,對原有市場業務進行積極調整,業務競爭的勝敗將由市場選擇機制來決定。
(二)客戶多元化需求下的選擇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濟決定金融。銀行客戶將變得越來越復雜,追求的金融也越來越多元化,傳統的存貸業務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客戶需求,商業銀行必須進行業務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因此商業銀行必須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地創新金融服務。
(三)金融脫媒影響下的選擇
“金融脫媒”指資金不用經過商業銀行這個媒介而直接流向需求方的現象。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這一些現象變得越來越凸顯。[1]這意味著不管是在資金的供給方還是吸收方,商業銀行都具有了競爭對手,即銀行如若想獲得存款吸收,則需要提高存款利率才有競爭力,而如果想獲得貸款發放,則需要降低貸款利率才有競爭力。這一高一低,將給利差收入為主的商業銀行帶來巨大沖擊。
二、實證分析——浦發銀行盈利模式
(一)浦發銀行盈利概況
浦發銀行成立于1992年,注冊資本金196.53億元,1999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商業銀行整體的凈利差不斷下降,傳統的利差收入為主的盈利模式受到沖擊。在此背景下,浦發銀行積極推進業務創新,從2014年起收入結構得到明顯優化,非利息收入占比得到不斷提升,尤其是2016年,非利息凈收入占比達到32.76,比往年提升9.87個百分比。(見表1)
(二)浦發銀行盈利模式分析
盈利能力分析。自2011年起,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逐漸推進,我國商業銀行整體凈利差不斷下降。從表1可以看出,浦發銀行從2008至2016年逐年下降,降幅在2015到2016年之間尤其明顯,降幅達142.3%。凈利差不斷下降必然會影響商業銀行凈利潤,從表1可看出,浦發銀行的總體凈利潤增速也隨之呈現總體下滑趨勢,這說明凈利差下滑終會影響銀行整體凈利潤。
資產質量分析。截至2016年年底,浦發銀行資產總額58,572.63億元,較上年年末增加8,129.11億元,增長16.12%,從2008年至2016年資產規模呈整體穩步上升。但同時,銀行不良貸款從2011年尤其在2013年以后呈明顯提升狀態(見表1),這說明資產質量有待提升。資產規模上升,平均總資產收益率卻呈持續回落情況,也說明了浦發銀行在經營發展上存在著重規模輕效益狀況。
收入構成分析。銀行收入由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構成,依次可形成利差主導型和非利差主導型盈利模式。[2]2008-2016年期間,浦發銀行利息凈收入占比雖逐年下降,但依然很大,2016年占比仍然達到67.24,而非利息凈收入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占比雖逐年提升,但仍然較低,與一些國際大銀行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由此看出浦發銀行收入目前仍然以傳統的利差收入為主體。
(三)浦發銀行盈利模式轉型發展成效
從浦發銀行盈利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其仍處在利差主導型的盈利模式,利差凈收入占比達67.24,但向非利差盈利模式的轉型已經出現成效,且轉型力度較大,非利差凈收入占比2016年達32.76,比2016年上升9.87個百分點,而其中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占比達25.31。與四大行比較,浦發銀行利息凈收入占比雖不是最低,但浦發銀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占比最高。(見表2)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是非利息凈收入中主要來源,代表著非利息收入業務走向。如這一塊業務穩定發展,那么說明利差主導的盈利模式正在穩健轉向非利差主導型。
(四)浦發銀行盈利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是中間業務仍需完善。如表2所示,浦發銀行近幾年來利息凈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雖有所下降,但仍占據營業收入67.24%。由此看出浦發銀行中間業務仍需完善。浦發銀行中間業務起步晚,基礎較薄弱,其業務種類、產品層次與興業銀行、招商銀行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二是浦發銀行中間業務主要局限于傳統的結算、匯兌、銀行卡等產品上,而在咨詢服務、投融資等金融產品上發展緩慢,覆蓋面不夠廣。三是重規模輕效益,資金運用結構不合理。浦發銀行從2008年至2016年資產規模呈整體穩步上升,但同時不良貸款率也急劇上升。
三、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優化建議
在利率市場化的今天,我國商業銀行應該借鑒浦發銀行盈利模式的轉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加快轉型發展。
(一)繼續擴大、優化中間業務
針對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單一、傳統業務占主導的問題,商業銀行一是要積極擴大中間業務,抓住傳統與新興中間業務平衡點。傳統中間業務目前是較多商業銀行非利息收入的主要來源,要找到積極創新和穩定傳統業務的平衡點。二是要積極優化中間業務結構。商業銀行應該積極利用利率市場化帶來的機遇,利用優勢積極開發針對性強的中間業務,多方位滿足多元化的客戶需求。大力發展投資銀行業務,積極促成高附加值的咨詢管理業務、表外業務等。
(二)優化資金運用結構
針對我國商業銀行重規模輕效益,資金運用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商業銀行應該優化資金的運用結構,合理調整存貸比率,使得銀行在追求利潤時兼顧風險控制。一是加強貸款三查力度,嚴格堅持審慎經營原則,加強貸款在信用調查、信用政策、信用條件等各個環節的管理和監督。二是做好組合風險管理工作,充分應用多維度風險測算和系統支持工具,開展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組合風險管理工作,分析潛在風險,及時調整業務結構,推進業務保持可持續性發展。
(三)積極推進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有便利性、低成本、為客戶帶來良好體驗的特性,商業銀行應積極推進互聯網金融。在產品創新上,商業銀行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分析客戶留下的信息,來了解客戶對貸款、理財產品、咨詢等金融產品及服務的需求。其次,商業銀行可以將互聯網技術帶來的體驗感融入到產品設計開發中。另外,商業銀行應該繼續完善電子銀行、在線支付與結算、外匯產品等網上服務產品,助推銀行由處理業務型向服務營銷型轉變,給銀行帶來利潤增值。
(四)推進精細化管理促轉型
在凈息差收窄、銀行利潤空間下降的情況下,商業銀行應該從粗放式管理轉向精細化經營,圍繞以客戶為中心和精細要求進行全方位轉型,從經營模式進行細化設計與執行為切入點,追求服務管理的“分割式”向“鏈式”管理轉型,切實推動商業銀行轉型發展。
參考文獻:
[1]盛長梅.金融脫媒與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研究[D].山東財經大學,2016.
[2]李勇.利率市場化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探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6 (6):73.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