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煒鈺
摘要:孔子和柏拉圖分別是東西方古代思想發展史上兩個里程碑式的人物,作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們分別為東西方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偉大的貢獻。讓人驚訝的是,孔子所描繪的“大同世界”與柏拉圖設計的“理想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文章主要分析兩位先哲思想上的相似點及其原因,探究二人的共通之處,為中西文化的對比分析提供借鑒。
關鍵詞:大同世界 理想國 和諧社會 正義社會
中圖分類號:D0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6-0120-02
孔子的社會主張是要建立一個“大同世界”,實現“天下大同”。《禮記·禮運》中是這樣寫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是老者有所終,壯者有所用,幼者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1]反映了百姓對人人友愛互助、家家安居樂業、沒有壓迫沒有戰爭的社會的向往。
《理想國》是柏拉圖最有名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至今都有廣泛影響的世界名著。它的內容十分豐富,不僅是柏拉圖對自己此前哲學思想的概括和總結,而且是當時各門學科的綜合。[2]它探討了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文藝等各方面的問題,小到婚姻、家庭,大到道德、教育,建立了一個系統的理想國家方案。所以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必讀的哲學經典。
孔子的“大同”世界與柏拉圖的“理想國”在本質上都是要建立一種秩序井然的社會,在具體的構想上有以下幾個相似之處:
一、相似的社會分工
孔子追求的是一種和諧有序的社會,他對這個社會的內部分工進行了詳細的安排。首先按照年齡劃分,老、中、青及兒童都被涵蓋在內,老年人應該安享晚年,老有所終,青壯年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為社會效力,從而使孩子們得以健康地成長。老而無妻、老而無夫、幼而無父、老而無子的人以及殘疾人都應該有人供養。其次,按照性別再次劃分,“男有分,女有歸”。分,就是職的意思,男有分,意思就是男子們都應該有工作有職位,這些工作包括士、農、工、商,也就是說,男子們可以做一個讀書人,也可以從事農業勞動,或者從事手工業,再或者去經商,總之都在合適的崗位上。女有歸,就是說女子都能在合適的時間找到合適的夫家,有所依靠。這樣,男女兩性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孔子構想的“大同”社會,關注到每一個人,社會分工井然有序。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描述的也是這樣一個社會。在這個國家中,社會等級制度森嚴,由于天賦的差異,城邦的公民被進行了嚴格的社會分工。柏拉圖把所有公民分為三個階層:平民階層、武士階層和統治者階層。三個階層的人都具有正義感。平民階層是指農民、手工業者或商人;武士階層是少數的精英,他們擁有武力,最適合保衛國家;統治者階層是指那些受過嚴格的哲學教育、有智慧的人,他們最適合治理國家。社會分工和等級制度構成了柏拉圖理想國的社會結構,沒有分工就不會形成社會秩序,就不會形成有序的社會結構。[3]這三個階層各自從事不同的職業,各盡其才,分工互助,而又能保持和諧,所以整個國家都呈現出一種秩序性。
二、相同的統治者人選
在政治上,孔子認為“大同世界”是“選賢與能”的,而且是由大家共同選舉產生的。把品德高尚、能力出眾的人選拔出來治理國家,才能消除社會弊端,只有為政者具備優秀的執政能力,老百姓才能得到幸福,國家才能和諧統一:鄰里交往誠信,和睦相處,不僅僅贍養自己的親人,養育自己的子女,而是相互敬愛;老、壯、幼者都有所分工,矜、寡、孤、獨、疾者都能得到合理的安排;男女都找到最合適的位置,社會安定和諧。其繼任者也同樣要通過選舉,不能世襲,以此保證天下真正成為所有老百姓的天下。選拔德才兼備的人作為統治者是實現理想社會,即“大同世界”的政治保證。
哲學王統治國家,是《理想國》里重點闡述的概念。根據柏拉圖的“回憶說”,人的理念知識是先天固有的,但轉世為人之后,需要通過回憶啟發出來。因此,認識的過程就是回憶的過程。重點是,這種回憶的本領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備,只有少數有天賦的人即哲學家才具備。[4]所以,只有把管理國家的權力交給哲學王,才能實現理想的國家。柏拉圖為哲學奮斗了終生,在他看來,哲學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哲學家不僅天資聰穎,而且擁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追求,城邦所有的政治權力都應該交給哲學王。“哲學王”統治是實現柏拉圖正義理想的關鍵。
三、相同的社會目標
通過以上兩點,可以推斷出孔子和柏拉圖的理想社會目標應該也是相似的。在“大同世界”中,“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從政治的角度考慮的;“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是老者有所終,壯者有所用,幼者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是對社會分工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構想;“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對經濟的期盼;“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對社會公德的良好愿景。孔子的目的在于,以領導者的高尚品德和聰明才智引導社會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由此可見,孔子追求的是一種誠信、有序、和睦、公平的社會。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里,公民被劃分為三個階層:勞動者、護衛者和統治者,他們的職能分別是供養國家、保衛國家和管理國家。同時,他們又相互合作,共同追求國家的“正義”,正如《理想國》中所說:“國家的正義在于三種人在國家里各做各的事”。[5]這其實正體現出一種和諧有序的社會狀態。柏拉圖還規定了四種品質: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其目的也是為了規范人們的行為,保證社會的穩定。在這四種原則中,正義是把三個階層劃分開來的最高道德準則,哲學王正可以用自己特有的知識和經驗引導城邦公民追求正義。由此可見,柏拉圖追求的也是一種有序、正義、和睦的社會。
四、原因分析
無論是孔子的賢能政治還是柏拉圖的哲學王思想,還是他們共同的社會分工,都是秩序社會得以實現的前提和條件。由此可見,和諧有序的社會是他們的共同追求。那么為何身處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兩個人在思想上會有這么多相似之處呢?有以下兩個主要的原因:
(一)相似的時代背景
作為東、西方思想的奠基人,孔子和柏拉圖的理想社會的方案不僅在社會分工、統治者人選等方面有許多相似甚至相同之處,甚至有著相同的社會目標。這是他們對現有社會制度反思的結果,表達了他們對現實社會的擔憂和對美好社會的向往。所以他們之間的相似并不是偶然的,要從他們生活的時代背景挖掘聯系。
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新興地主階級的出現,使奴隸制遭到嚴重的破壞,禮樂制度被肆意踐踏,社會矛盾非常尖銳。此時不僅有新興地主階級和奴隸主貴族之間的矛盾,還有勞動人民反抗統治階級的革命斗爭,奴隸主階級內部也因利益的不同而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和斗爭。[6]加上當時的生產力很不發達,物質資料極其匱乏,人民處于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孔子無法接受這樣的政治局面,也渴望一個施展抱負的機會,既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又能救人民于水火,于是他提出了“大同世界”的思想,要求實現“天下大同”,建立一個有秩序的社會。
柏拉圖的一生處于雅典政治急劇變革的時期,雅典同盟戰敗后,民主制政體開始出現危機。戰爭使社會風氣敗壞,社會分裂,政局動蕩,促使了柏拉圖思想的產生。尤其是民主派把他的老師蘇格拉底處死后,柏拉圖對雅典的民主制度徹底失去信心,統治者和城邦公民們都不具備善的知識,只有哲學家或精通哲學的統治者才能給實現國家的正義。基于對現實的不滿,柏拉圖離開雅典,四處游歷,積極呼吁、倡導一種和諧與穩定的理想社會觀。后來他回到雅典,建立自己的學園,培養精通哲學的政治家,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動蕩的政局是柏拉圖思想得以產生和發展的前提。
(二)相似的個人經歷
孔子一生最大的抱負在政治,一心只想報效朝廷,希望改變社會風氣,所以一直積極參與政治活動。但事與愿違,孔子三十歲之前只做過管理倉庫的小官,五十一歲時被任命為中都宰,其余時間一直遭受挫折。或因觸犯權貴利益被排擠加害,或因與君王意見不合而被辭退。五十五歲時,孔子攜弟子游歷各國,希望能遇到一個賞識自己的人,推廣和實施自己的主張,實現“大同世界”理想,但仍處處碰壁,甚至生命也受到威脅。終其一生,他也未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從這個角度來說,孔子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這是其理想社會思想得以產生的主觀原因。
柏拉圖出身名門望族,受老師蘇格拉底的影響,青年時期的柏拉圖非常熱衷于參加政治活動。在民主政體的弊端日益暴露,陷入危機的情況下,“三十僭主”政體乘虛而入。起初,柏拉圖對新政體充滿熱情,但是后來他發現,僭主政治并沒有帶來正義,而是殘暴。不久后,新政體倒臺,雅典又恢復了民主政體,柏拉圖對雅典的民主制度徹底失望。柏拉圖曾三赴敘拉古王國,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也處處碰壁,甚至因得罪當局者而被賣為奴。柏拉圖青年時期產生的政治理想伴隨他一生,那些豐富的經歷后來也成為他寫作《理想國》的素材。
孔子的“大同世界”和柏拉圖的“理想國”,無論是從時代背景還是個人經歷以及當時所面臨的社會矛盾都有很多相似之處,加上兩人相似的仕途命運和個人遭遇,導致了他們對社會有著相近的看法,因此對理想社會的構思也產生了很多相似之處。
雖然他們的想法帶著明顯的空想主義色彩,嚴重脫離了當時的社會實際,以至于最后走向了烏托邦,但不可否認他們對后世產生的重要影響。孔子和柏拉圖對社會的理想狀態進行了完美的構想,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人類對于自由和幸福的向往大體上是相似的,不僅希望物質上得到全面的發展,還渴望精神上的富足。我們要用孔子柏拉圖那種積極的政治態度,去改造我們的國家。
參考文獻:
[1][6]侯典芹.孔子與柏拉圖的理想社會觀比較[J].聊城大學學報,2006:43,45.
[2]王曉羽,王星.論“洞穴理論”與教育基本問題[J].商品與質量,2011:153.
[3]溫濤,正義城邦和諧社會——論柏拉圖《理想國》的和諧社會[J].江南大學學報,2006(33).
[4]方麗萍.影響世界歷史的重大事件[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9.
[5](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169.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