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摘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人才市場的激烈競爭對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各行各業的公職人員幾乎被社會壓力附體,特別是教師行業業已衍生出了嚴重的職業倦怠,對此社會各方應引起高度關注。本文分析了寧夏貧困縣特崗教師這一群體存在職業倦怠心理的現實情況及其原因,并從社會、學校及教師三個方面提出解決其職業倦怠問題的對策,以期預防和緩解特崗教師職業倦怠心理,加強特崗教師在寧夏貧困縣基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貧困縣 特崗教師 職業倦怠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6-0151-02
一、寧夏貧困縣特崗教師職業倦怠的現狀分析
基于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05年中國教師職業壓力與心理健康調查”的權威數據,本文選取了寧夏H縣幾所初級中學的100名特崗教師為調查對象,發放調查問卷100份,收回問卷98份,有效問卷率98%。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者中有68位特崗教師表示工作壓力大,其中24位特崗教師認為自己存在嚴重的工作倦怠,52位特崗教師認為自己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分析以上數據,以說明H縣某所初級中學特崗教師職業倦怠的現狀。
(一)近七成特崗教師工作壓力大
在調查過程中,有近似70%的特崗教師認為自己面臨工作壓力大、工作狀態不良等方面的工作問題。目前從調查的H縣幾所初級中學的特崗教師的生存狀況來看,被調查教師的生存狀況不佳,從教師長遠發展的眼光來看,這將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瓶頸。
(二)近八成特崗教師存在差別化的工作倦怠
調查數據顯示,24.49%的特崗教師存在嚴重的職業倦怠,53.06%的特崗教師存在一定的職業倦怠,這兩者相加占到了被調查特崗教師的77.55%,也就是說,近八成特崗教師多多少少有工作倦怠。筆者認為,教育部門與學校應該采取積極措施,給予特崗教師物質保障和精神支持,以使特崗教師安于且樂于本職工作。
綜合分析以上的調查數據,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其一,特崗教師是各個行業中職業倦怠的高發人群;其二,大多數特崗教師已經被職業倦怠所困擾。因此,社會和學校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特崗教師消除職業倦怠。
二、寧夏貧困縣特崗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分析
目前寧夏貧困縣特崗教師職業倦怠現象不容樂觀,導致其職業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結合寧南貧困縣的地域特點及特崗教師的生存狀態,寧夏貧困縣特崗教師職業倦怠主要由社會、學校及自身等方面的原因造成。
(一)教師的工資待遇與其勞動強度不成正比
國家新課改在如火如荼地不斷推進,國家評估驗收全縣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亦在緊張進行,寧夏貧困縣中小學校發展面臨很多挑戰,這就要求個別教師要集教學、科研與行政等多重工作于一身。毋庸置疑,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寧夏貧困縣特崗教師的職業負擔。再者,由于我國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使得寧夏貧困縣教育經費投入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師的工資待遇。雖然近年來特崗教師工資待遇有所提升,但相對于社會其他公職人員而言待遇依然低。馬斯洛認為,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可能是由于某種缺失性需要沒有充分滿足而引起的。[1]較重的工作負擔和較低的工資待遇形成一定的反差,使特崗教師最低層次的需要沒有得到充分滿足,缺乏工作動機,工作一段時間后容易趨向職業倦怠。
(二)學校不合理的評價方式
教師評價體系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以及教師對評價結果的接受度和滿意度直接影響教師的心理。[2]時至今日,寧夏貧困縣各學校衡量教師工作的唯一標準仍是升學率,各學校不僅把升學率當作學校所要追求的教育目標和評價標準,甚至還把它當作學校長久生存與發展的最佳選擇。由于“分數至上”的桎梏,巨大的升學壓力和不公平的競爭使得特崗教師不得不片面地追求高升學率。這種不合理的評價標準恰好忽略了教師教育學生、個人為人處事等方面的隱性努力,容易造成教師間不良競爭,從而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工作強度和工作壓力。特崗教師背負著顯性和隱性的雙重壓力,其職業自主性不得以發揮而自然產生職業倦怠心理。
(三)特崗教師缺乏教學效能感
張大均在《教育心理學》一書中提出“教師教學效能感”這一概念,他認為教師教學效能感是指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的能力的主觀判斷[3],表達了教師自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一種自信和期待。在教育實踐中,教師的勞動成果具有遲效性和間接性,教師職業的價值在于“桃李滿天下”,而教師的職業價值靠教育對象的成長來體現,恰恰教育對象的成長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教師的勞動效果很難在短期內見到直接的成效,就會使得貧困縣特崗教師的努力工作并不一定產生他們所期望的效果,特崗教師容易將工作中的不成功歸因于自己缺乏能力,職業信心的喪失使他們強烈的職業興趣必然會降低,進而產生對職業的厭倦,甚至產生退縮行為。久而久之,由于特崗教師的期望目標不能實現,必然會導致其成就感降低,職業倦怠心理就難以避免。
三、寧夏貧困縣特崗教師職業倦怠的對策探析
近幾年來,寧夏貧困縣正處于城鎮一體化需要引進優質人力資源的新階段,區域內的學校教育發展更需要一線教師和優秀畢業生隊伍來承擔。因此,必須通過政府、學校和教師等多方共同努力,以緩解乃至消除特崗教師職業倦怠心理。
(一)教育主管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師的工資待遇
長期以來,寧夏貧困縣黨和政府給予特崗教師一定的物質獎勵,滿足了特崗教師最低層次的需要,但由于受多種因素影響,特崗教師的工資待遇仍然很低,社會各個方面對特崗教師的認同度也較低。當高一層次的需要很難得到滿足時,就會導致寧夏貧困縣特崗教師的心理失衡,自然而然就會產生失落感。因此,為了避免過重的職業壓力使特崗教師漸趨職業倦怠,寧夏貧困縣相關政府部門要采取一定的積極措施。首先,寧夏貧困縣相關政府部門要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支持系統。大量的研究已經證明在與枯竭有關的工作資源中,最重要的就是社會支持。[4]故應將國家的優惠政策向寧夏貧困縣的特崗教師傾斜,建立貧困縣特崗教師特殊津貼機制,提高其工資收入。其次,寧夏貧困縣相關部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參照東南沿海發達城市做法,盡可能減少教師流失,印發獨立的教育公務員方案,將教師身份與公務員身份置于同一水平線上,致力于提高特崗教師的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只有這樣,這些寧夏貧困縣的特崗教師才能安心留在封閉落后的農村教書育人,才能在社會的大力支持下體會到自身的價值,從而從本質上緩解教師職業倦怠。
(二)各學校要改進教學評價機制
寧夏貧困縣各學校要努力完善學校教育教學管理,采用“發展性教師評價制度”和“績效管理教師評價制度”并用的評價制度。[5]為了扭轉當前寧夏貧困縣特崗教師評價標準中過分注重學生考試成績和升學率的不良的教育現象。一方面校領導要針對特崗教師平時的工作態度、師德修養、教育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多個維度綜合考察教師,使主評者全面地評價被評者的素質發展、工作職責和工作績效,同時使被評者及時又全面地獲取反饋信息,發展與完善自我,不斷促進其專業發展,從而實現教師與學校雙贏。另一方面應當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進行特崗教師考核評價,以確保教師考核的公平、公正。對考核結果優秀的教師予以表彰和獎勵,適當增加績效工資。西方許多研究發現,來源于領導的支持的重要性遠遠大于同事和其他人的支持[6],因此學校領導對考核結果不合格者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管理理念,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積極引導教師確定恰當的工作目標,時時關注每一位教師的思想動態、工作能力,主動與教師溝通交流,鼓勵教師樹立專業自信,不斷提高自我專業發展水平。
(三)特崗教師要積極參加各種在職學習與職業培訓
格蘭松認為獲得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端是經由職業發展各個階段順其自然地獲得專業成長,稱為“職業發展”;另一端是有組織地促進教師成長的在職教育,稱為“教師培訓”。[7]因此,為了幫助特崗教師專業成長,提高其專業素養,從根本上預防和緩解特崗教師職業倦怠心理,特崗教師要積極參加各種在職學習與職業培訓。
首先,寧夏貧困縣特崗教師應積極主動地尋求適合自己專業發展的職業培訓機會,夯實教師專業理論知識,提升教育教學能力以堅定教師對自己職業的信心,循序漸進式地提高教師的職業興趣,真正意義上啟動教師的內部動機機制。
其次,寧夏貧困縣特崗教師還要為自己創造深造機會,提高自我專業化水平。特崗教師應在工作期間積極利用校外各種資源,進行各種形式的在職學習,通過各種各樣的短期函授、學歷考試和交流學習等學習形式以充實自身的專業知識,不斷提升自我專業技能技巧。在自我職業生涯發展歷程中努力找準專業理論知識與教育教學技能的最佳契合點,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特色教育教學方法,以滿足自身職業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總之,多因素影響下的寧夏貧困縣特崗教師職業倦怠心理是一種群體性職業心理問題,而減弱這一心理問題可以通過各級政府多渠道幫扶與特崗教師自我努力來實現。而且,只有積極采取多種政策措施,才能使寧夏貧困縣特崗教師增強職業認同感、提升工作滿意度、積極探索專業發展,最終促進寧夏貧困縣特崗教師整體素質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胡進軒.農村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的成因及對策探析[J].教育科學,2011(3).
[3]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Maslach C,Schaufeli W B,Leiter M P.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52).
[5]周洪宇.教師教育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6]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Russell,DanielW,AltmaierE,VanVD.Job- relatedstress, socialsupport,and burnout among classroom teacher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7(72):269-274.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