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蓮



摘要:目的:了解大學生的戀愛動機情況。探討大學生的戀愛動機對戀愛收獲和體驗的影響。方法:進行問卷調查,并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結果:大學生戀愛動機以情感性與婚姻性的動機為主。大學生的戀愛動機與戀愛收獲和體驗呈正相關,戀愛動機的單純與端正是戀愛成功的先決條件。
關鍵詞:大學生 戀愛動機 戀愛收獲 戀愛體驗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6-0153-03
一、研究背景
國內對大學生戀愛的研究起步比較晚,恢復高考招生以來,各高校對于大學生談戀愛都是禁止的,直到2005年8月教育部廢除了在校大學生不準結婚的規定,才有更多的學者關注大學生的戀愛情況。楊南麗(2008)[1]、張艷(2007)[2]學者從對大學生的擇偶標準和性觀念進行了研究,楊南麗指出當代大學生擇偶標準較為理性,注重個人品質,張艷指出受社會文化的影響,當代大學生的性觀念已摒棄保守走向更加開放;鄧驗(2009)[3]、劉亞麗(2003)[4]指出大學生戀愛問題受中西文化、社會變革以及自身生理和心理多方面的影響;鄭長波、李毅(2008)[5]指出戀愛動機可以分為一見鐘情、擺脫寂寞、證明自己魅力、滿足好奇心、趕潮流以及追逐名利的功利性這六種動機。
上述學者主要側重于對大學生戀愛觀態度、戀愛問題狀況的研究,只有少數學者對戀愛動機進行探討,也沒有學者探討大學生的戀愛動機對戀愛收獲和體驗的影響。本文認為戀愛動機直接影響著個體的戀愛行為。
二、研究假設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類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一類是沿生物譜系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沖動,稱為低級需要;另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稱為高級需要。[6]他進一步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需要。基于馬斯洛的上述需要層次理論分析,大學生正處在戀愛親密與孤獨階段,對愛與歸屬感有強烈的需求,情侶關系之間的親密關系能滿足大學生在這方面的需求。動機與需求是緊密聯系的,需求就是個體內部的動機,動機是為激發和維持個人行動而達到某種既定目標的內部動因。動機系統論的著名學者、蘇聯心理博士彼德羅夫斯基指出:“動機是與滿足某些需要有關的活動動力。如果說需要是人的各種積極性的實質、機制,那么動機就是這種實質性的具體表現。”[7]大學生戀愛行為動機是激發、選擇、維系、強化或停止戀愛行為的心理動力和動因,是由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及其他社會規范所引起的一種欲望、興趣、意圖和理想。[8]只有探討大學生戀愛的動機,才能了解大學生戀愛的出發點和預見戀愛的發展方向,從而對其戀愛行為作出引導,大學生的戀愛動機決定著他們對待戀愛的態度,并影響到其戀愛行為。
大學生正處在親密與孤獨階段,對愛與歸屬感有強烈的需求,基于此,大學生的戀愛需求應該是以情感需求為主。但是在多元社會價值觀的影響下,大學生的戀愛動機呈現多元化趨勢,大學生的戀愛動機決定著他們對待戀愛的態度,并影響到其戀愛行為。因此本文就此提出以下兩個假設:①大學生是個理性個體,他們總體有比較健康的戀愛動機。②大學生的戀愛動機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戀愛收獲與體驗。
三、樣本選擇與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
采用分層抽樣方法,于2014年9月到2014年12月間抽取貴州師范大學500名大學生發放問卷進行調查,回收477份,刪除不完整及無效問卷30份,獲得有效問卷447份。
(二)研究設計
1.研究工具
采用問卷調查,問卷除了基本背景資料之外總共分為三部分:戀愛動機、戀愛收獲、戀愛體驗。
(1)戀愛動機:采用內江師范學院楊良群、劉衍玲自編的大學生戀愛動機問卷。[9]具體大學生戀愛動機有婚姻性、情感性、性愛性、功利性、成長性、面子性和消遣性7個維度。
(2)戀愛收獲:根據戀愛動機的內容,自編與動機相對應的7個問題,包括戀愛過程中是否收獲了婚姻伴侶、滿足情感需要、滿足生理需要、體驗愛情、促進成長、滿足消遣、滿足面子需要等。
(3)戀愛體驗:主要是調查大學生們對戀愛過程中的體驗,自己對戀愛過程的主觀評價,包括戀愛是否值得、戀愛雙方表現、對戀愛的滿意程度、戀愛中是否受傷等。
2.測試問卷的信效度分析
有關大學生戀愛動機的戀愛問卷目前國內外沒有統一的標準,本文采用內江師范學院楊良群、劉衍玲自編的大學生戀愛動機問卷,原因在于此問卷參考的工具是國內外戀愛動機理論構建比較權威的。首先,戀愛動機問卷的內部一致性系數a=0.885,問卷的7個因子的同質性信度在0.612~0.827之間,說明具有較好的信度,KMO檢驗中內部問卷系數為0.853,該問卷的結構效度較高。其次,本研究自編的戀愛收獲中,信度分析系數為a=0.667,KMO效度分析系數為0.769,因此信效度比較好。最后,本研究自編的戀愛體驗問卷中,信度分析系數為a=0.751,KMO效度分析系數為0.687,因此信效度比較好。因此本研究采用此問卷測量。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1.大學生戀愛動機總體分布情況
如表1所示,大學生對待愛情還是比較謹慎的,大學生的戀愛動機比較成熟,主要以婚姻性、情感性、成長性為主,而如面子性、消遣性、功利性、性愛性的動機并不占主導因素,說明大學生隨著心理的日漸成熟對戀愛總體持有健康的態度。
2.大學生戀愛收獲情況分析
其中對有過戀愛經驗的304名大學生進行的戀愛收獲情況調查,情況如表2所示。在部分已經有戀愛經驗的大學生中,他們的戀愛經驗收獲最高的依次為:收獲成長>收獲婚姻伴侶>收獲情感需要>收獲消遣性需要>收獲滿足生理需求>收獲緩解經濟壓力>收獲面子性需要。
3.大學生戀愛體驗情況分析
如表3所示,在對304名曾經或正在體驗愛情的大學生的調查中,大部分大學生認為自己的戀愛經歷對自己有積極作用,認為是值得的,很滿意自己在戀愛中的表現,說明大學生的戀愛發揮了積極作用。
4.大學生戀愛動機與戀愛收獲的相關分析
如表4所示,戀愛動機與戀愛收獲呈正相關,說明戀愛動機對戀愛收獲有影響。動機系統理論認為動機決定著人們對待戀愛婚姻的態度和標準,并影響著人們的行為。雖然戀愛的最終結果受多因素的影響,比如情侶雙方的性格品質,雙方的互動方式,對戀愛的投入情況和社會環境影響等,但是戀愛動機的單純與端正是戀愛成功的先決條件。
5.大學生戀愛動機與戀愛體驗的相關分析
如表5所示,以婚姻性為目的的戀愛與體驗滿足戀愛經歷、體驗愛情值得和體驗戀愛表現好呈正相關關系,與在戀愛中被傷害和在戀愛中傷害對方呈負相關關系,這說明如果大學生對待愛情持認真負責的態度,從尋找結婚伴侶的角度出發,將會有積極的戀愛體驗經歷;以性愛性為目的的戀愛與體驗滿足戀愛、體驗戀愛值得、體驗戀愛表現好、體驗戀愛有積極作用和體驗戀愛中傷害了對方呈負相關,說明大學生以性愛性為目的的戀愛,將會有不良的戀愛經歷,認為自己在戀愛中表現不好,在戀愛中容易受傷或傷害對方等,戀愛發揮著負面作用;大學生以情感性和成長性的戀愛為目的,大體上與體驗滿足戀愛經歷、體驗戀愛值得、體驗戀愛表現好和體驗戀愛有積極作用呈正相關關系,與體驗戀愛沒有收獲和體驗戀愛中受傷呈負相關關系;大學生以面子性、功利性及消遣性為戀愛目的總體上與體驗戀愛沒有收獲、體驗戀愛中受傷呈負相關關系。因此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大學生如果以積極正確的戀愛動機,即以婚姻性、情感性和成長性的戀愛動機為出發點,將會有積極的戀愛體驗,戀愛發揮正面的功能;相反如果大學生在不良的戀愛動機即性愛性、消遣性和功利性的指導下,可能會獲得不良的戀愛體驗,使得戀愛發揮負面作用。
五、結語
研究發現,大學生對待戀愛態度是謹慎的,大學生的戀愛動機大體上是積極向上的,以情感性、成長性、婚姻性為主,極少數大學生的戀愛動機為面子性、消遣性、功利性、性愛性,歐曉霞[10]、馮濤與張進輔[11]等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
在部分已經有戀愛經驗的大學生中,他們的戀愛經驗收獲最高的依次為:收獲成長>收獲婚姻伴侶>收獲情感需要>收獲消遣性需要>收獲滿足生理需求>收獲緩解經濟壓力>收獲面子性需要。這說明大學生的戀愛總體上還是有意義起積極作用的。
在戀愛體驗的大學生調查中,大部分大學生認為自己的戀愛經歷有積極作用,認為自己的戀愛經歷是值得的,很滿意自己在戀愛中的表現,說明大學生對自己的戀愛態度是積極的,同時很認可自己的戀愛經歷。
戀愛動機與戀愛收獲和戀愛體驗呈正相關,說明戀愛動機對戀愛收獲有影響,戀愛動機的單純與端正是戀愛成功的先決條件。大學生以積極正確的戀愛動機,即以婚姻性、情感性和成長性的戀愛動機為出發點,將會有積極的戀愛體驗,戀愛發揮正面的功能;相反如果大學生以不良的戀愛動機即以性愛性、消遣性和功利性為目的,可能會獲得不良的戀愛體驗,使得戀愛發揮負面作用。
參考文獻:
[1]楊南麗.大學生婚戀觀與高校德育[J].昆明大學報,2008.
[2]張艷的.當代大學生性觀念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2007.
[3]鄧驗.當代大學生戀愛現狀及對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
[4]劉亞麗.當代大學生婚戀觀特點及引導[J].思想教育研究,2003.
[5]鄭長波,李毅.大學生戀愛動機調查分析[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8.
[6]梁青嶺.現代婚姻社會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32.
[7]范可釘.情愛文化縱衡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8]賴芳,季輝.大學生戀愛與婚姻[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2.
[9]楊良群,劉衍玲.大學生戀愛動機問卷的初步編制[J].宜賓學院學報,2012(7).
[10]歐曉霞.當代大學生戀愛價值觀的調查研究[J].廊坊學院學報,2006(6).
[11]馮濤,張進等.458份婚戀生活態度問卷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