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本刊記者 胡靜 實習記者 劉錦鑫
這些在平凡中求索的“匠人”,或許一生默默無聞,但他們的作品,那一個個百年工程,終將被銘記、被贊揚。

“只要擁有一種純粹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我們每個人都是匠人。”這是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理查德·桑內特《匠人》一書中的名言。
而將建筑當成藝術,將質量視為生命,于細微之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對科技、創新、環保、高效的不斷探索,是建筑人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
北京城建集團城市副中心A1工程項目經理寧衛東便是在這條工匠之路上默默前行、不斷求索的一名“匠人”。
寧衛東是建筑工程總承包部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A1工程項目經理,1994年至今,他一直堅守在建筑一線,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一名建筑人對黨的承諾。
1994年7月,寧衛東從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畢業,自此他的建筑人生畫卷徐徐展開。
畢業以來,寧衛東從基層做起,從技術員到工長,從副經理再到項目經理,先后參與建設招商賓館,曙光小區群樓及小學、會所等配套工程,回龍觀G09住宅小區,華為科技園等工程。此外,寧衛東參施的所有工程均獲得北京市文明安全樣板工地稱號。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寧衛東主動請纓,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參加安置房援建任務。面對施工作業環境沒水沒電、地形狀態復雜等挑戰,他創造性地提出打通南北向主通道作為施工運輸生命線等舉措,每天緊盯現場協調解決勞動力和材料供應,優質快速完成援建任務,受到北京市及城建集團的表彰。
2010年10月,北京市委辦公用房修繕改造工程啟動。該項目任務重、工期緊,他帶領項目團隊團結一心,努力拼搏,最終于2013年底保證工程如期竣工交驗。該工程獲得“全國建筑業綠色施工示范工程”、2012年度“國家鋼結構金獎”、“北京市綠色施工文明安全樣板工地”、“北京市結構長城杯”等榮譽。
2016年1月,寧衛東再次被委以重任——擔任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A1工程的項目經理,他深感肩上的使命和責任重大。城市副中心建設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是疏解非首都功能、拓展城市新空間、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A1工程是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一期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工程體量最大、工期最緊、任務最重、政治性最強的工程。
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寧衛東再次迎難而上,滿懷激情地挑起了這個歷史性千鈞重擔。
他帶領的A1項目團隊自2016年1月15日進場后,面臨著各種困難。
寧衛東用4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場地平整綠化、圍擋搭建等前期建設。同年10月14日開始結構施工后,他更是每天吃住在工地。現場4.9萬噸鋼筋和29萬方混凝土澆筑而成的宏偉建筑、6000名將士日夜兼程地鏖戰……繁忙而不失秩序。
2017年1月9日,A1工程順利通過了北京市結構“長城杯”第一次驗收。2017年1月14日,A1工程完成了最后一斗混凝土澆筑,A1工程主體結構封頂,項目部僅用了92天時間就完成了31.9萬平方米的主體結構施工,最快時達到4天一層,每天完成近600萬元的施工產值,打破了北方冬季土建不施工或慢施工的慣例,創造了中國建筑史的奇跡。4天一層的澆筑速度,在施工的黃金季節完成都非常困難,更何況在北方寒冷的冬天。而自此“A1速度”也成了北京城市發展史上濃重的一筆。
在寧衛東的辦公室里,掛著這樣一句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既是他的座右銘,也是他對于自己領導班子的整體要求。作為項目管理者,寧衛東始終堅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不論嚴寒酷暑,用心勾勒工程建設的美好藍圖。

寧衛東說:“作為一名項目負責人,做到時刻和團隊在一起是最好的動員。”從入行以來,他就養成一個習慣,每天都會獨自去施工現場轉一轉。早上上班前、中午午休時、晚上下班后,一天轉兩三趟,尤其中午轉現場,幾乎是日課。“中午轉現場是我多年來的工作習慣,這是安全事故易發時段。工人認為午休時間不長,過一會兒就回來作業了,往往設備操作會不嚴格按照規程去做。我發現就給指出來,提醒他們,以確保工程施工萬無一失。”寧衛東說。他的這個“轉場”習慣,讓他對工地的每個角落、每項進度、每個問題的苗頭都了如指掌。
2016年9月施工高峰,挖土、剔樁頭、滲透結晶、做防水和保護層,十幾道工序,分包之間出現了配合困難。寧衛東立即召集工長、分包經理等人員,中午11點半在他的辦公室開調度會,從此每天中午11點半組織生產調度,持之以恒。
同時,他在作業面建立了“黨員責任區”,將項目部22名黨員編入了工程的三個棟號。讓每一名黨員在施工現場都能找到自己的名字、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確自己的職責,接受群眾的監督。
雖然寧衛東的家就在北京,可是他一直堅持吃住在工地上,2016年和2017年連續兩年春節,寧衛東都堅守在工作崗位上。
2017年2月24日,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到A1工程視察,習近平總書記親切地握著寧衛東的手,殷切囑咐寧衛東和副中心建設者們要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將北京副中心建設成為藍綠交織、和諧宜居的生態城市。雖然現在A1項目主體結構施工已經完成,并創造了中國建筑史上的行業奇跡,但是工程一天沒有按時保質保量交付使用,寧衛東就絲毫不敢松懈,他牢記總書記重托,堅守黨員標準,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對于寧衛東來說,沒有什么比保證眼前的項目完美竣工更重要。因為,這不僅是寧衛東對于業主、對于企業的承諾,也是他對自己20年來心中夢想的堅守。
從黨的十九大報告到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高質量發展”成為頻頻提到的熱詞。質量競爭時代,呼喚工匠精神。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在寧衛東看來,建筑質量安全是建筑從業者的職業底線,必須以最嚴謹的態度、最嚴苛的眼光、最嚴格的標準確保“零差錯”;作為管理者要踐行工匠精神一定要做到精細化管理,確立量化概念。
在寧衛東辦公室的墻上,長期貼著一張工程平面圖。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單人床+工程平面圖”是這位項目經理的辦公室標配。1997年,寧衛東在中央財經大學工程當項目主管時,將單人床搬進了辦公室,白天在工地上指揮施工,晚上在平面圖上描畫施工進展。后來,他到哪里,單人床和工程平面圖就到哪里。
在A1工程的工程平面圖上,每打下一根工程樁,寧衛東就用綠筆畫上一筆;每綁扎一處鋼筋,他又描上藍色;打完一塊底板,就多一道黃色;每澆筑一塊混凝土,則要繪成紅色……一道工序一種色彩,最終疊加成一張濃厚的工程彩圖。工程現在已經進入裝修階段,每一步樓梯,每一個走廊,每一個衛生間,細到每一個馬桶,都在圖上有所表現,這不僅讓寧衛東自己心里有數,同時他也要讓參與到建設中的每一個建設者,心里有數,成竹在胸。
工匠精神在于精益求精,更在于科技創新,科學策劃管理。
在入場前,寧衛東團隊就開始了涵蓋現場策劃、人員策劃、進度策劃、質量策劃、安全策劃等在內的整體項目策劃。他們堅持超前謀劃,依據施工面積將工程劃分為4個施工區,地下結構分為61個流水段,地上結構調整為39個流水段。按照節點安排,在施工現場設立8處鋼筋加工廠,精確設立每一處混凝土澆筑點、材料運輸循環路,形成場內運輸施工的有序循環。

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寧衛東團隊依托北京城建集團的智慧建造體系將現場規劃精確到公分,將節點進度安排精準到分鐘。組織搭建BIM5D管理平臺,BIM系統不僅模擬出結構施工的進度、質量、安全及物資材料供應,還為裝修階段的材料選用、色澤設計,機電安裝時的管線碰撞提供了基礎數據;現場架設40多個攝像頭,對施工作業面實現360度全覆蓋監控,將視屏監控連接至手機,方便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現場的情況;采用高精度GPS測量定位系統,迅速精確定位每一根工程樁的位置。
寧衛東堅持安全第一,在施工現場17臺塔吊上安裝防碰撞監視設備,確保群塔作業安全;所有參施工人必須參加安全帽撞擊等體驗式安全培訓,全面掌握防護技巧方可入場施工;在北京大型公建中最先提出采用鋼板網防護,鈦藍色的鋼板網為工程施工扎牢安全防線,嚴格把安全生產落實到工程建設的各環節各方面。
在寧衛東的帶領下,項目全員攻堅克難、勇往直前,在占地面積30多萬平方米的荒地上披荊斬棘,92天時間完成主體結構封頂任務,以最快4天一層、每天完成600萬元產值的效率創造了令人驚奇的“A1速度”。
從中央財經大學、曙光花園、華為環保科技園、汶川地震災區安置房援建任務,到新、老兩座市委大樓工程,20年來,寧衛東憑借著一股不怕苦、不服輸的勁頭和果敢睿智的魄力,參與完成了多個項目的建設。能力的不斷提升,給寧衛東帶來的則是更大的責任。
寧衛東認為,人在一起不叫團隊,心在一起才叫團隊。寧衛東雖然自己不回家,沒有節假日,卻時時想著要把項目上的干部職工照顧好。為了給大家創造一個更好的工作環境,他為項目部的工人宿舍樓安裝了420臺空調,并裝上了煙感噴淋系統,還建了理發室、洗衣房、娛樂室等,為干部工人提供了舒心的環境。
為了讓員工有更多獲得感,每到過年過節都會組織員工們聚會。趕上員工的生日,項目部都會組織員工一起過生日,努力讓所有人在工地上感受到家的溫暖。
未來,寧衛東希望能繼續為行政副中心建設出力,并讓自己業務部的青年骨干得到鍛煉,爭取培養一批素質高、業務強、肯吃苦、敢擔當的項目管理人才,把北京城建的管理模式、思想作風永久傳承下去。
建筑行業有句老話,叫五湖四海遍地是家。對于寧衛東來說,當精力更多地在照顧工地上的大家時,自己的小家就不得已疏忽了許多。
從A1項目開工兩年以來,寧衛東幾乎每天都住在辦公室,回家的次數少得可憐。談到家人,鐵骨漢子不由得柔情似水,“這些年虧欠他們太多,2008年去汶川抗震救災時,我愛人已經懷孕五六個月了,沒有在她最需要我的時候陪伴她,我覺得十分對不住她。孩子今年已經9歲了,這些年只帶她出去玩過一次,很少有時間陪伴她,在孩子幼少階段沒有陪她成長,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寧衛東的語氣有些顫抖,但只一瞬他又恢復了一貫如常的笑臉和堅定,“既然選擇做這一行,就要甘于付出,甘于承受他人不能承受的心酸,只要在平凡的崗位中踏實工作,取得的各項成績,一個又一個工程的完美竣工,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報答。”
屬于每個人的道路,都在每個人的腳下;屬于每個人的歷史,都在每個人的身后。《考工記》記述:“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從古至今,建筑人中出現過魯班這樣的大師級工匠,涌現出隋代宇文愷、唐代閻立德、宋代李誡、明代馮巧等一大批建筑工匠,甚至還出現了“樣式雷”“山子張”這樣的工匠世家。然而,更多的則是像寧衛東這樣的普通建筑人,他們懷揣一顆匠心不懈追求,帶著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踏踏實實地做每一件事。這些在平凡中求索的“匠人”,或許一生默默無聞,但他們的作品,那一個個百年工程,終將被銘記、被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