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培?
(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江蘇蘇州215008)
自21世紀初,江蘇省蘇州市就高度重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作,通過政策激勵、組織引導、行政推動等措施,全市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有序發展。本研究主要應用蘇州市統計數據從規模、速度、結構、質量和效果5個維度對蘇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狀況進行評價。
本研究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面積覆蓋率作為主要指標對蘇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水平做簡單判斷(表1)。覆蓋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面積/地區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100%。

表1 蘇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總體發展水平
表1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上半年,蘇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已達到15 610個,其經營的耕地面積(123.33×103hm2)占 全 部 家 庭 承 包 經 營 耕 地 面 積(147.33×103hm2)的83.7%。2014—2016年平均覆蓋率為83.2%,也就是說蘇州市八成以上的家庭承包經營耕地由新型經營主體經營生產。這意味著,21世紀初隨著蘇州市高度重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工作,不斷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到目前為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蘇州市農業生產經營體系中已占絕對主導地位。
表2數據顯示,從絕對數看,2014年末蘇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戶數為17 106個,僅占江蘇省總量的5.35%,沒有達到全省平均水平。但是考慮到蘇州市農業總產值和從業人員在3次產業中比重很低的這一產業結構特點,本研究設計了2個相對指標來考察蘇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強度:(1)每單位農業從業人員數對應的新型經營主體數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個)/農業從業人員數(萬人),該指標反映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相對發展水平和發展強度。(2)每單位耕地面積對應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個)/耕地面積(×103hm2),該指標同樣反映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相對發展水平和發展強度。
表2數據顯示,2014年末蘇州市每萬名農業從業人員數對應近700個新型經營主體,約是全省的2倍。蘇州市每1 000 hm2耕地對應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約是116個,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約24%。由此可見,總體而言,蘇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相對發展水平和發展強度在全省處于領先水平。
圖1顯示,從蘇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直接經營的土地面積的結構分布來看,雖然2014年至2016年上半年期間專業大戶直接經營(含租賃)的土地面積的比例一直呈下降趨勢,但是直至2016年6月,專業大戶直接經營的土地面積的比例仍然最高,達到了總量的56.6%,超過新型經營主體經營總面積的一半。專業合作社、土地合作社、合作農場經營土地面積分別約占所有新型經營主體土地總量的10%~15%;其后依次為投資農業的工商資本、家庭農場,其經營土地面積不足總量的5%。由此可見,雖然蘇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呈現多元化發展格局,但是專業大戶處于絕對主導地位,家庭農場培育發展明顯不足,距離建立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以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為骨干、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支撐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目標尚有一定距離。

表2 蘇州新型經營主體發展水平與全省比較(2014年末)

表3顯示,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來看,常熟市最多,已達到4 500多家,接下來依次為吳江區(4 096家)、太倉市(2 610家)、張家港市(1 648家)、昆山市(1 574家)、吳中區和高新區(相城區2016年數據缺失較多,因此分析時剔除相城區)。其中吳中區、高新區和相城區新型經營主體均不足千家。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耕地面積來看,排序與主體數量排序基本相同,唯有張家港市、太倉市次序互換。常熟市最多(33.05×103hm2),接下來依次為吳江區(25.71×103hm2)、張家港市(21.71×103hm2)、太倉市(19.15×103hm2)、昆山市(9.94×103hm2)、吳中區、高新區和相城區。但是由于各市(區)產業結構、耕地面積不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經營規模并不能完全說明各市(區)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水平和強度。因此,筆者計算了各市(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耕地覆蓋率。表3數據顯示,張家港市、常熟市和高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耕地覆蓋率已超過90%,太倉市和昆山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耕地覆蓋率略超80%,而吳江區、吳中區不足80%。由此可見,從區域來看,各市(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呈現出不平衡性,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吳江區、吳中區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值得注意的是,吳江區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為 33.3×103hm2,與常熟市接近,如果以常熟市覆蓋率作為參照標準,吳江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耕地面積還有近6.67×103hm2的發展空間。未來蘇州市發展新型經營主體的重點在吳江區。

表3 分市(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情況(2016年6月)
表4顯示,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從2014年的17 247家下降到2016年上半年的15 610家,3年間減少了1 637家。從經營土地規模來看,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土地規模從2015年的128.39×103hm2下降到2016年上半年的123.37×103hm2,減少了約5×103hm2。蘇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這一特點與其他地區表現出了明顯的差異。2013年以來,江蘇省大多數其他地區受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扶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政策的驅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和經營規模呈現出明顯的增長態勢。蘇州市新型經營主體數量和經營規模之所以呈現雙下降,原因之一是早在2010年之前,蘇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就已經有了快速發展,新型經營主體幾乎達到了全覆蓋。更可能的原因在于內部結構的優化,一是工商資本逐漸退出農業領域,二是新型經營主體的平均經營規模有所擴大(詳見下文分析)。

表4 蘇州市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速度(2014—2016年上半年末)
表4和表5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末比2014年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的數量和經營土地規模均略有下降。其中專業大戶數量和經營土地規模下降約11%;專業合作社數量減少7%,經營土地面積減少了近20%;而工商資本有34家退出了農業領域,約占24%,土地數量減少近6×103hm2,減少比例達到約69%。與工商資本較大規模退出農業領域不同,家庭農場和合作農場呈現明顯的增長趨勢。從2014年到2016年上半年,家庭農場數量增加了121家,增加了約2/3,土地經營面則增加了約84%;合作農場數量從119家增加到203家,增加了約71%,土地經營面積則增加了約81%。

表4 蘇州市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變化

表5 蘇州市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土地規模變化
“家庭農場”的概念在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出現,同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考察蘇州市田娘農場發展情況。2014年2月農業部專門出臺了《關于促進家庭農場發展的指導意見》,從工作指導、土地流轉、落實支農惠農政策、強化社會化服務、人才支撐等方面提出了促進家庭農場發展的具體扶持措施。這意味著中央力推家庭農場模式。江蘇省蘇州市順應形勢發展需要,積極培育和發展家庭農場,這直接推動了家庭農場的快速發展。
合作農場是2010年蘇州市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中改革農村經營體制的一個制度創新。所謂“合作農場”,主要是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發起,本村農民既可用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也可用勞動力、農業機械等生產資料或資金自愿入股,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手續并取得法人資格,領取農民專業合作社執照,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農民合作組織。江蘇省太倉市于2010年率先探索發展合作農場,隨后常熟市和昆山市也試點合作農場模式。隨著試點成功,多地開始大力推動合作農場發展,如昆山市出臺了《關于推廣農村新型合作農場的若干意見》[2],常熟市召開了全市村級合作農場現場推進會。在政策驅動下,合作農場得到了超常發展。
與專業大戶和農民合作社相比,家庭農場具有多種優勢,可以避免專業大戶和農民合作社面臨的雇工成本持續走高、土地流轉費用逐年提高、經營穩定性差等難題。一是家庭農場以家庭勞動力為主,較少受到雇工成本的制約;二是家庭農場土地部分自有,部分來自流轉,由于家庭農場更貼近當地社區,可以充分依托地緣、血緣關系,穩定土地流轉合同;三是家庭農場不須要雇傭勞動力,或者僅僅須要雇傭少量勞動力,代理成本極低;四是家庭成員既是農業生產經營者,又是農業生產剩余的索取者,因此更有動力去工作[3];五是與專業大戶和合作社相比,家庭農場作為法人主體,能夠通過資產抵押、信用貸款等方式獲得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4]。
何安華通過考察太倉市城廂鎮東林村東林合作農場、璜涇鎮蕩茜村臨江合作農場2個案例發現,由于合作農場選擇了更為有效的自我積累機制、風險規避機制和技術投入機制,采用了較為合理的風險分擔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同時長期的正式契約、專用性資產投資鎖定了合作農場和農戶間的合作關系,因此合作農場和農戶間的合作關系相對于土地股份合作社更加穩定,合作農場的經營更具有可持續性[5]。
由此可見,蘇州市近年來家庭農場和合作農場的快速發展,體現了新型結構主體的結構優化,有利于促進蘇州市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更健康發展。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必由之路。為評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對農民增收的影響效果,本研究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同發展強度不同,將全市各市(區)分成2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同發展強度排名在前3的市(區)為1組,包括張家港市、常熟市和高新區;排名在后3位的市(區)為另1組,包括昆山市、吳江區和吳中區。比較發展強度不同的2組地區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率(圖2),雖然沒有經過嚴格證明,但是可以發現一個大致規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強度較高的市(區),農民增收較快;反之,農民收入增長率較低。由此可見,蘇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一定程度促進了農民增收。

本研究從2個層面(經營活動在產業鏈中的位置、平均經營規模)來評價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質量。
由于無法獲取更多數據,本研究僅就辦理工商登記注冊的專業合作社為例分析新型農業主體的經營活動及其變化趨勢。從經營范圍看,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業仍然占主導地位,占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總量的比重基本穩定在41%左右;養殖業比重變化不大;農業生產經營技術、信息等服務業比重超過一半,而且與2014年相比,稍有上升;生產資料購買、農產品貯藏比重2016年上半年末比2014年略有下降;而農產品加工、銷售、運輸比例則有輕微上升。總體上看,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活動逐步向產業鏈高附加值環節拓展,涉及生產環節(種植業)的比重逐年下降,涉及高附加值(農業生產經營技術信息服務、農產品銷售、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運輸)的比重有所上升。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仍然主要從事種植、養殖生產環節和銷售環節,處于產業鏈的上游環節,有待向產品深加工等中下游環節拓展(表6)。

表6 蘇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范圍分布
擴大規模經營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經營效益,提升競爭力,實現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的必由之路。因此,經營規模及其變化趨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質量。
圖3顯示,自2014以來,蘇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平均經營規模有所上升。從2014年的6.76 hm2增加到2016年的7.90 hm2,平均經營規模增加17%。分主體而論,投資農業的工商資本呈現較明顯的下降趨勢,從2014年的60.41 hm2下降到2016年的 24.79 hm2,平均經營規模下降了近60%。土地股份合作社平均經營規模從2014年的48.61 hm2增加到2016年的 84.91 hm2,呈現較明顯的擴大趨勢。專業大戶的經營規模基本穩定,保持在5 hm2左右。家庭農場經營規模3年來稍有擴大,從2014年的10.68 hm2增加到2016年的11.70 hm2,高于全省家庭農場平均規模的7.3 hm2左右(數據來自于2014年江蘇省農村經濟形勢分析)。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經營規模基本處于江蘇省確定的適度規模范圍之內。專業合作社經營規模也有較明顯的增加,3年時間增加了約4 hm2。而合作農場規模基本穩定在76 hm2左右,變化不大。

綜合以上分析,蘇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主要呈現以下5個特點:(1)總體上,蘇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目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業生產經營體系中已占絕對主導地位,其發展水平和發展強度在全省處于領先水平。(2)蘇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呈現多元化發展格局,主體類型豐富,涵蓋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土地合作社、合作農場、投資農業工商資本,其中專業大戶處于絕對主導地位。(3)近3年來,經營主體數量和經營面積保持相對穩定,略有下降,但是各類主體發展速度有明顯差異,家庭農場和合作農場發展迅速。這是內部結構優化的重要標志。(4)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平均經營規模有所上升。其中專業大戶和合作農場的平均經營規模基本穩定;家庭農場平均經營規模3年來稍有擴大,從2014年的10.68 hm2擴大到2016年的11.70 hm2;專業合作社平均經營規模有較明顯的擴大。而投資農業的工商資本呈現較明顯的下降趨勢,3年中平均經營規模下降了近60%。(5)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強度與農民收入增長率具有正相關性,一定程度上證實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促進了農民增收。
分析結果也顯示,蘇州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過程中存在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1)雖然近年來家庭農場發展迅速,但是相對于其他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等,其數量和經營規模總量明顯不足,距離建立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紐帶、以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為骨干、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支撐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目標尚有一定差距。(2)從區域來看,各市(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呈現出不平衡性,存在較明顯的差異,其中吳江區、吳中區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3)總體上看,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活動逐步向產業鏈高附加值環節拓展,涉及生產環節(種植業)的比重逐年下降,涉及高附加值環節(農業生產經營技術信息服務、農產品銷售、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運輸)的比重有所上升。但是仍然主要處于產業鏈的上游環節,有待向產品深加工等中下游環節拓展。
參考文獻:
[1]江蘇省調查總隊.2014年我省農村經濟形勢分析[EB/OL].(2015-03-05)[2016-09-31].http://www.jiangsu.gov.cn/jszfxxgk/sylm/sjbmgzdt/201503/t20150305471664.html.
[2]昆山市農業委員會.昆山市推廣新型合作農場[EB/OL].(2013-09-18)[2016-09-31].http://www.suzhou.gov.cn/bmfw_5950/snfw_6195/rdzx/201512/t20151225_659257.shtml.
[3]黃延廷.我國農地規模經營中家庭農場優勢的理論分析[J].改革與戰略,2011,27(5):81-84.
[4]佚 名.目前建立家庭農場有何優勢?[EB/OL].(2016-06-14)[2016-09-31].http://www.nongmaiw.com/buy/.
[5]何安華.土地股價合作機制與合作穩定性——蘇州合作農場與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比較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5(5):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