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寧
(濟南育秀中學 山東 濟南 250002)
于 瑩
(濟南育英中學 山東 濟南 250001)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是教育目標、教育價值體現和實施的最主要途徑.現階段無論是國家課程的校本化,還是基于國家課程標準的課程整合,都是在國家所提出的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這個大方向下基層課程改革的具體嘗試.在社會不斷發展、技術不斷突破的信息時代背景下,教師角色與教學行為的適應性轉變.
新課程改革要改變過去那種教師滿堂灌、學生只能被動學的師生關系,要求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現代科學知識量多且更新快,國家課程標準范圍內的知識與能力要求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上,已無法完全覆蓋學科的前沿發展,同時隨著互聯網高速發展,慕課、翻轉課堂、各種App網絡授課平臺的出現,教師已不是學生獲取新知的唯一來源,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了,教師在傳授知識方面的職能也變得復雜化了,不再是只傳授現成的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要指導學生學會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1].
下面筆者以滬科版九年級物理第十七章第2節“電流的磁場”為例,從微觀的角度來談談在新課程改革下,筆者在課堂教學設計方面的幾點創新和探索.
我們回顧物理學的發展,不難發現奧斯特實驗雖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人類發現電流磁效應的漫長歷程和他的那份執著,都奠定了它在物理學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這么重要的環節,過去的傳統的模式僅僅是教師投影講臺上組裝好的實驗器材,演示一下就行了.筆者認為這樣不但會大大降低學生們的參與熱情和探究興趣,更重要的是會錯過一個難得的滲透科學情懷的教育良機.因此,筆者創造性地將一根長導線蛇形繞到每一位孩子的跟前,平放在課桌上,小磁針在兩位同學之間,如圖1所示,單數列將小磁針放到導線上面,如圖2所示,雙數列將小磁針置于導線下方,如圖3所示,用學生電源給其短暫通電后,學生們可以實實在在地看到課桌上小磁針的偏轉、揣摩其中的奧妙.

圖1 磁針擺放位置

圖2 將小磁針放在導線下面

圖3 將小磁針放在導線上面
通過組內、組間的交流與合作,對比發現小磁針偏轉方向的異同,不僅能親身發現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還能推測出磁場方向與電流方向有關,讓同學們在有限的時間內親歷科學家的探索過程,每一個學生都是參與者,都能體驗發現的愉悅!而且在教師的引領下,既打破了電磁孤立存在的慣性思維,又引發學生對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立體磁場的深入思考,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這樣的課堂才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動探索者,而學習的成效與學生的主動探索、體驗、組織等具有密切的聯系[2].
在物理教學中,筆者堅信并一直堅持的一個理念,是能演示的絕不以視頻代替,學生們能親自動手做的教師絕不代勞.因此,探究通電螺線管周圍磁場這個實驗,筆者將原本的演示實驗變為分組實驗,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創造性地將原本利用率不高的原副線圈,拿它作通電螺線管的替代.自己設計圖紙、量好尺寸,加工了可與其配套的有機玻璃板,可將原副線圈平穩的固定在上面,再配以4~6節干電池,這就構成了學生分組探究通電螺線管周圍磁場實驗裝置,如圖4所示.在課堂上,孩子們連電路、撒鐵屑、輕敲玻璃板、畫圖記錄,各負其責,樂在其中,如圖5和圖6所示.

圖4 探究通電螺線管周圍磁場實驗裝置

圖5 撒上鐵屑

圖6 學生做實驗
這樣的設計,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教學中該實驗學校器材數量少、學生不易操作的問題,讓每個孩子都參與到整個實驗過程,而且還熟練掌握了電路連接,對學生的知識銜接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為了順應新課改的要求,在這一重要課堂環節,經過筆者的創新完全改變了對學生們只能被動“教”,而非主動“學”的狀況,讓他們切實經歷實驗探究的每一個環節,培養交流與合作的意識,激發探究熱情,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課堂中,教師只能通過撒鐵屑向學生投影平面的磁場.那么對于存在于這個平面之外的立體空間的磁場,只能發揮學生們的想象力.筆者認為,這對物理概念的形成是片面的.從學生的角度考慮,更好地滿足學生們的認知需求才更符合新課改的理念.經過不斷地思考和嘗試,筆者對學校里的常規實驗器材——立體磁場演示儀,進行了大膽的改造,達到了一物多用,舊貌換新顏的效果!
具體做法是將線圈放入其中,如圖7所示,通電后,小磁針瞬間由雜亂變為有序,如圖8所示,呈現給學生們立體的磁場分布,視覺震撼,有著很強的直觀性、易操作性以及對比性,學生馬上就會聯系到條形磁鐵.

圖7 將線圈放入演示儀

圖8 通電后,小磁針由雜亂變為有序
筆者認為這一獨特設計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引領作用,啟發孩子的知識遷移.這樣的設計可以利用直觀的物理現象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建立物理表象;從現象到概念、規律的認識,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又一次飛躍,指導學生認識物理研究方法和思維方法.
我們常說“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安培定則符合現階段孩子們的認知水平嗎?教學實踐告訴我們:當然不符合!但它又是經典的,這個矛盾曾經一直困擾著筆者,經過教學中的思考以及與學生的交流,筆者發現這個矛盾本質上是學生現階段的認知特點與科學家的物理素養、思維能力的巨大差異造成的!如何才能讓學生們易于、樂于去發現這一規律,順利地突破難點還要符合現階段孩子的認知水平,就成為這一教學環節設計的基石.
筆者認為唯一途徑就是將這一部分內容化抽象為具體,變平面為立體!經過長時間在教學實踐中的摸索,筆者嘗試了很多種的設計和材料,最終制作了這一教具,如圖9所示.該教具取材簡單,效果明顯,例如取材于生活中常見的LED燈帶、洗衣機下水管、鐵架臺、泡沫塑料等物品.

圖9 自制教具
這一設計完全改變了過去平面的憑空想象,變為立體的可以多角度的觀察,如圖10所示.

(a)

(b)

(c)
學生們頓時就會明白:在不同的角度,順時針、逆時針轉都是和磁場的方向有規律可尋的,安培定則只是方法之一,而不是唯一,這是學生在傳統課堂教學設計中不曾有的發現與感悟!這樣的設計可以利用自制教具,達成知識傳授的目的,重要的是向學生們傳遞了創新的科學意識,培養他們多角度看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正如法國教育家盧梭所說“問題不在于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
經過這一輪創新課堂的實施,對比過去傳統的課堂教學,筆者發現,不僅從學生層面來說新知更易接受、方法更易自悟、科學素養更易啟發和培養,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教學教育效果;從教師這一層面來講,收獲亦頗豐,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任何一種教學方法既是操作方法上的一種選擇,又是教師情感因素、人格魅力、學識的自然流露,所以我們在具體課堂設計的操作上,應當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對任何一種教法都不能公式化、模式化、通用化.否則就有可能變成教條主義、形式主義、花架子、表面文章[3].所謂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更為強烈.”教學過程不是把現成的東西告訴學生,也不是教師自己代勞把知識嚼碎了喂給學生,而是要善于利用各種教法和學法引導學生自主探尋結論形成的過程.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學生在切身經歷前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融入了學生的思考和創造,激發了學生的潛能.
參 考 文 獻
1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郭長江.新課程物理教與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 陳培瑞.教育新的挑戰與抉擇.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