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兩項調查,即駐保高校大學生對大學英語課程的調查和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英語需求的調查,得出結論,高校大學英語課程應針對學生需求和市場需求進行改革,并提出一些改革建議。
關鍵詞:京津冀;大學生就業;英語水平
一、 大學生之于英語態度
作為構成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一門課程,大學外語一直是多方關注的焦點。繼2007年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等文件,《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又應運而生。在教育部發布的實施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國家標準2017工作要點中,各學科的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國家標準具有對外語的要求。高校英語教師應對信息化時代進行了多方面的外語教學改革,比如政策研究、實踐研究、課程設計與發展的研究、方法創新與效果評價的研究等等。可以說,大學外語教學改革促進了英語教學的發展,但是還是有其諸多的問題。
筆者針對即將畢業的900名2014級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這些學生是來自河北科技學院、河北金融學院和河北大學的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問卷調查旨在揭示目前大學外語課程的問題和學生需要、喜歡什么樣的英語課程,進而進行適應學生需求的大學英語課程,有助于學生樹立學習目標,面試時從容應對,提升就業競爭力。發放的900份調查問卷回收了830份問卷。調查問卷涉及了三個方面的內容:學習英語的用途和目的、學習英語的習慣,以及英語課程改革的建議。學習英語的用途和目的設計了三個問題:1. 大學英語是否促進了英語水平的提高?2. 你認為大學英語是否對就業有幫助?3. 大學英語學習的目的?大部分學生認為大學英語課程沒有提高英語水平;且對就業沒有太大幫助,他們在就業時往往會排除有英語要求的用人單位;關于學習英語的目的,部分學生選擇考試、四六級或托福等考試,基礎薄弱的學生認為英語過于難,因此選擇放棄英語的學習,另有一部分學生認為英語對今后的作用的確很少。學習英語的習慣這一內容的設計與第一部分內容是相聯系的,往往認為對英語水平提高和就業有幫助的學生的英語學習習慣相對較好,調查問卷中還問及了學習英語的方法,這有助于教師正確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第三部分內容對教學改革的建議,學生大部分是對聽、說這樣能力的建議,切實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應該多多涉及專業英語,在今后的職業發展中奠定基礎。
通過調查,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仍然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尤其是河北科技學院,學生通過四六級往往是基于高中的底子,再加上大學英語的詞匯而已。教師還只是注重課文的講解和學習,對應用的能力以及其今后學習英語的后勁力的講解微乎其微。
二、 用人單位之于英語需求
京津冀一體化對于駐保高校的大學生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畢業生面臨的工作選擇越來越多,同時京津冀一體化對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走訪了幾個人才市場,發現北京天津的用人單位對應屆畢業生的英語水平需求要高出河北省很多,而英語四級成績是應屆畢業生面試的必要條件。對英語有需求的工作崗位涉及了金融、旅游、飯店等領域,更別提外資企業對“聽說讀寫譯”各項能力的需求了。
結合河北科技學院學生的情況,很多畢業生往往在工作之后才認識到英語的重要性。很多大型企業的薪資是與英語水平掛鉤的,比如長城汽車、中銀大廈。筆者之前的一個學生在北京面試工作時,被要求用英文介紹之前的一個項目。所以可以看出英語是一項必備技能。
三、 教師之于英語課程的改革
北京語言大學李宇明教授于2017年2月6日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提升國家外語能力任重而道遠》的文章,其中提到了在“一帶一路”的背景下,外語能力與多個領域有很大聯系。《中國英語等級量表——工作手冊》也呼之欲出。從國家層面,英語,作為一種外語,越來越重要。可以說,在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外語教學改革多種多樣。
針對河北科技學院的情況,學生英語基礎普遍低,英語課時較少,且專業英語、學生英語涉及較少,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主性薄弱等情況。筆者采用了“對分課堂”的教學改革。其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課堂時間給教師講授,另一半給學生討論,并把講授和討論時間錯開,讓學生在課后有一周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對應的考核方法強調過程性評價,并關注不同的學習需求”。
筆者針對2017級的會計學專業2班和財務管理專業2班的學生進行了“對分課堂”的聽說課程教學改革,兩個教學班的學生分別是36人。大學外語一聽說課程是32個課時,16周。第一周為概述課,概述本學期的聽說課的上課模式,最后一周為復習課;每2周完成一個單元。第一周,教師講述該單元主題的文化點、常用語句、并進行簡短練習;作業是學生錄制音頻,內容是模仿課本音頻,并提前兩天提交學習群。第二周的第一節課,學生分組練習對話,教師隨機抽取練習對話并且講評。第二節課,教師講評學生錄制的音頻作業,并且其他學生做與該音頻內容相符的練習。
如此設置聽說課程,第一大大增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有助于教師和學生形成過程性評價;第二學生的分組對話練習貼近實際生活,對今后的工作學習生活均有幫助;第三,音頻模仿的學習群建立,有助于學生建立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10.
[2]李宇明.提升國家外語能力任重而道遠[N].人民日報,2017(2).
[3]王守仁.談中國英語教育的轉型[J].外國語,2016(3):2-4.
作者簡介:
魏慧梁,講師,河北省保定市,河北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