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是高中教學的一次大膽嘗試,它融合了知識和實踐,在嘗試中進步。高中歷史作為高中階段的重要學科,高質量的教學對學生的身心及成績都有著直接的影響,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完善歷史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學習力,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受到人們的關注,下面就介紹了研究性學習方式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應用性。
關鍵詞: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學習方式;應用
一、 確立可實施的歷史研究性教學
學生在學習歷史課程時,要求教師以真實、尊重的態度來講授歷史課程,通過歷史學系,使學生學會自主探究,逐步具備符合歷史的邏輯思維,提高自身素養。而大部分的歷史課堂中卻與這種現象相差甚遠,高中課堂中大部分依然沿用以前的教學方式,在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意識方面無法前進,這一現象源于我國一直以來對于分數的重視,即教師迫不及待地將教學內容傳遞,學生用“死記硬背”的方式記住知識點,為了考試時派上用場得到高分,這是一種錯誤的教育觀念。
我國注重前人創造的歷史,學生通過學習繼承前人得出的結論,在這一基礎上進行背誦、記憶,最后將知識化為分數,并且以學生分數的高低來斷定學生學習歷史課程的效果。歷史作為古人的生活歷程,本身就充滿了神秘感,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學生了解歷史、獨立思考歷史的能力。這一方法說來容易,但實施起來卻困難重重。歷史這門課程本來就只能依靠課本的內容和教師的講解,不像其他課程一樣可以實踐,課堂上也缺乏學生的主動學習與探究,此外,在這堂課上,教師也很難實現互動性教學,不能與學生形成良好互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不能很好地被調動起來。所以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在歷史課中加入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研究性學習對教師的要求
近幾年,我國在很多教育改革文件中都指出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學習方式進行多種角度的、有針對性的學習,讓學習過程成為一個集主動、樂趣、豐富為一體的過程,擺脫過去單一陳舊的學習方式,可見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和學生的配合更是必不可少,學生想要學習到知識,就需要教師的指導,否則一切學習活動都無法開展。
因此教師就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首先在自身提高的方面,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深層內涵,比如在學習“洋務運動”的過程中,教師先向學生介紹主要人物,然后講解主要人物的主要觀點,隨后讓學生通讀教材內容,對洋務運動的過程、主張、結果和影響進行自主理解和分析,這會讓學生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其次在講課方式上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比如在講解“國民政府建立”一課時,可以結合建立的歷史背景、當時實行的政策和國內外情形來講解,結合多方面的知識內容,既對以前的內容進行復習梳理,也對即將學習的新內容有了更合理的銜接,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教材內容;最后要與課外知識相連接,教學過程中不少有問題可以與現實熱點問題相連,教師應積極利用這之間的聯系,將歷史內容現代化,增強學生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用不同的眼光去解決問題。
三、 課題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能力
教師課題的選擇決定了學生學習能力的高低,所以被視為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這一過程旨在培養學生的開闊思維和學習方法上,引導學生不斷進行知識吸收,形成合力的學習方法。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認真設計課題,將學生帶到正確的學習道路上。
1. 與教材相連,促進學生理解。首先課題的選擇要遵循教材的設定,教材針對性更強,更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所以教師要從最基本的入手,再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步步深入,使學生逐漸掌握學習方法,最后形成學習能力。有很多教師覺得應該把所有內容都灌輸給學生,其實不必如此,教材本身就給了我們很好地指點。比如書中的學習延伸部分,就可以在實際內容中開展調整,設計出相關的課題,使學生進行深入的研究,對教材中的資料有一定的了解,進而再去學習教材的具體內容。此時學生對于教材內容的感受是深刻的,也能體會到一些價值,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除此之外,還可以將學習中的難點呈現出來,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是學生的認知更為深厚,同時也幫他們樹立起良好的學習信心。
2. 結合實際,解決問題。我們都知道,歷史課程內容最大的特點就是過去性、無法復制性,教師所講、學生所學也都是固定的、不可更改的歷史內容,但這并不代表學生不需要關注當下的事件,相反的,學生應該更加關注當下。我們對于歷史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銘記歷史、不再犯下歷史中的錯誤,要在歷史的學習中對當今進行審視。所以在課題設定時,要緊緊聯系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研究思考,實現歷史和現代的融合與溝通。即使學生的觀點并不成熟,但教師的責任就是不斷輔助學生走向成熟,變得更有遠見。此外,日常生活也很重要,將歷史論點生活化可以降低學生學習和理解的難度,促進問題的解決,如“我們身邊的歷史”等都可以讓學生進行研究思考,探究歷史的關系,解決實際問題。
四、 研究性學習方式對學生的要求
首先,研究性學習方式要求學生提升自身對歷史的學習興趣,關鍵在于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當學生被鼓勵,他們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因此,在課堂中為了讓學生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教師就應該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自身努力來獲得知識,這樣的成果必然讓他們牢記于心;其次要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教師講授的知識是有限的,而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確實無限的,學生可以根據課堂上的內容,再聯系到現實生活中,去不斷探索挖掘更多有異于自己學習的知識來充實自己;最后,學生要結合自身條件,和老師建立良好的配合,使課堂氛圍更加輕松,在放松的狀態下掌握知識,對于學生來說,這不僅可以使知識點更加深刻,同時在以后的學習中可以有一定的運用,長期下來學生還會形成同樣的思維能力和學習習慣,這對于學生來說都是終身受用的。
五、 總結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研究性學習所體現出來的成果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在高中歷史教學活動中,研究性學習著眼于學生學會學習、激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和實踐。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渠道,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倡導學生使用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將學生化被動為主動,讓學生主導課堂,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帶來的樂趣,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及思維能力,從而為學生一生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潔.研究性學習及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4(31).
[2]潘靜.研究性學習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導學,2016(30).
[3]劉大平.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9).
作者簡介:
李佩杏,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廣西北流市北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