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新
●書法以實用文字為載體,其藝術應承載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應根植于中國社會創新發展的實踐,那些脫離實際搞“純藝術”式的創作既空洞也不會有生命力。
●書法藝術之奧妙在于情系與法。搞創作應心中有法,依法釋情,切忌隨心所欲,信馬由韁。
●學書當入晉唐,古人作書法度嚴謹格調高雅,韻味十足。時人作書大多依勢依情說事,游離傳統,此病當醫。我們要全方位與古人對接,依法行走,而不用踏在古人肩膀上任性亂舞。
●寫書法,首先要讓大家能辨認,其次再追求其藝術性。字應寫得端莊,寫得好看,寫得活潑自然,雅俗共賞。
●蘇軾云:“真(楷)”如立,行如行(即今‘走’),草如飛(即今之‘跑’)。其此論精辟,三句話生動勾畫出了三體的基本特點??瑫谄椒€,生命在化平正為鮮活,把楷書“當作行書寫”。行書應棄方為圓,變繁為簡,大小相間,自然和諧。草書筆畫相連,狂放恣肆,形態飛動。然點線不宜交織,單個筆畫不能無限度夸張。
●一幅書法作品是筆法、結字、墨色、章法為一體的系統工程。作書應充分考慮并調動利用好諸多因素,在字與字之間通過大與小,輕與重、疏與密等調整變化,以達到自然的藝術效果。
●書法的流暢在貫氣,字與字、行與行應相互呼應。一幅書作就像一曲優美的音樂,輕重緩急應通過墨色變化鮮明地表現出來。草書粗筆要靈動,細筆要有彈性,長筆線條不易多,不易濃。
●有人提出,書法藝術也該全面學習借鑒西方的構圖藝術,用線條對空間分割組合,“改造”中國書法審美趨向,創造一種“新”的藝術風格。這是很不嚴肅甚至是荒謬的。書法是中華民族獨有的藝術瑰寶,搞書法與創作豈能脫離漢字文化固有的藝術特性,任何脫離中國文化主體精神的書法創新都是行不通的。
●少兒學書不要論其寫得孰好孰壞,重點應放在培養孩子對書法學習的興趣上。啟功云:“寫字不同于練雜技,并非有動工不可者”。學書從初中學生抓起為宜,起步并非一定要從唐楷練起,若選擇接近楷書特點字帖練習效果會更好。如王羲之《集圣教序》《蘭亭序》、米芾《方圓庵記》等。此舉一方面入道上路快,一方面便于對書法藝術更深入寬泛的理解把握,為之后搞創作奠定基礎。
●當今的書法家除了寫好字之外,還應該學點哲學、佛學。學哲學以明事理,以辯證的眼光洞察世界;學佛學乃能修養心性,讓人真心靜下來,通過靜慮對書法藝術產生頓悟,以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黃庭堅云:“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這是他以真智慧悟出的道理。自晉以來,儒、道、釋三教融合對書法理論與實踐產生較大影響。尤其在修養性情方面,佛家的“外息諸緣,內修禪定”的修煉方法,保持心如明鏡、一塵不染、專注靜慮。可以肯定地說,不懂得佛教,就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把握古代書法思想內涵。書法與佛教互為載體,互相影響,竟相發展。
●作行草書,不僅要在筆法上用功,更要注重展現氣息和神采。如:《何如帖》《奉橘帖》《二謝帖》《孔侍中》《鵝群帖》等,其風神韻味全在字里行間。再如《蘭亭》《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其氣象也都在筆中隨意而出,字與字大小參差,奇正相生,意法相生,極盡天然。
●作學問,要善問好學,不恥下問。問誰?這里有個原則,即“能者為師,不分長幼”。問師,要心誠,要志恒。學習書法初學形可及師,但終要脫離。學師取其精華者方可生而活,似其形者僵,越走路越窄,以到窮途末路。
●學習書法,務必要解決好審美取向與風格特點兩個方面的問題。你從哪里來,到哪里去,走向要清晰。至于一個人的藝術風格一定不要刻意去打造,風格是在書法實踐中自然形成的。
●書法不能認為只是個點線融合的藝術,因為書法的載體是漢字,而漢字的方塊特點決定了其書寫筆法的多樣性。一件好的藝術作品,其字體既要筋骨堅勁,還應有血有肉,飽滿豐盈。字要鮮活,切忌僵死,字要疏散,切忌密布,筆性易熟,切莫流俗。
●作為一個書法家,臨習古帖是終身的功課,長期臨寫可不斷糾正其書寫技法的偏差,加深對書法藝術的認知與理解。書法家不僅只會寫字,還應多讀書,全面提升素養和能力,尤其是在文字、文學、歷史等諸多方面要十分精通,這是新時代的要求。
●學書方法和態度都很重要,不要快,不要停,向前走,少走彎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