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慶等
張榮慶(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客座教授、工作室導師):春新體魄強健,動作敏捷如虎步生風,能豪飲,說話猶帶河南鄉音,嗓門扯圓有“聲振屋瓦”之概,生就一塊當軍人的料。春新半路從書,但他心態端正,嚴謹細致,且十分勤奮刻苦,善于思考總結,他寫字迄今也就十多年工夫,其學書長進之速,專業水準之高,頗令界內同仁刮目相看。我覺得有兩句俗語——“無心插柳柳成蔭”和“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來”,用在春新身上,挺合適的。春新臨帖用功,在古法帖中汲取了許多營養。一是在結字用筆上下的功夫大,二是不斷調整變化氣息,靈動活波。
鐘明善(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陜西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王春新就是在軍政職務的同時,投入到中華當代讀書大潮的萬千同輩精英中的佼佼者之一。他在精心研究黨的系列思想、理論的同時,認真研讀道家、儒家、佛家、兵家、法家等各家的經典,從中去究理、悟道、踐行,成就了一名有儒將之風的優秀的職業軍人;他以傳統文化思想的理念研究書法、書理,筆耕不輟,成就了一位有全國影響、極具個性的書法家。
王春新崇尚經典,虔誠的膜拜、參研、感悟,并盡情在書法藝術作品中表達自己的精神與意識,努力尋找自己的書法語言,其書能寓雄逸豪放于清新妍麗之中,用筆嚴謹而不刻板,點畫勁挺亦不失溫婉,剛柔相濟的書卷氣躍然于紙。更讓我倍感欣慰的是,他能用一種非常平靜的心態去書寫。當下躁動、輕浮的風氣彌漫,他的心境是非常難得的,我很贊賞。從作品的格調和氣息來看,王春新的行書上溯王羲之,同時對王羲之流派的米芾、董其昌、王鐸都下過臨池之苦功。他秉承了“二王”一脈清正典雅、雋秀神逸的精神氣息,有清晰的“中和”之氣。這是當下書法群體中最缺少的部分。他做到了,實在難能可貴。
賈平凹(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初見王春新,有玉樹臨風的感覺。他是軍人,而且是將軍,文和武在一個人身上同時組合,便使他的書法秀中有骨,骨中有韻。
王春新的風格并不多見,即便有類似的,但他在雍容中見清俊,在清俊中見挺拔,在挺拔中見英武,在英武中見儒雅。他講究間架結構,但沒有極滯,充盈靈動;他講究布篇謀局,但沒有小氣,節奏通暢。他書寫《道德經》,不是小楷抄錄,而是大幅書寫,通篇謀局中,縱橫著一種慷慨之氣。同時,在字的間架結構里,在字與字,句與句的呼應節奏里,又彌漫一種文人氣質、蘊籍、沉著。可以說,他書寫的很雄,雄中有秀;可以說,他書寫的很秀,秀中有骨。似乎從中能感受到他在談寫這本智慧之書時,在思索在疑惑在領悟而皺眉。或發愣或會意微笑或頓足而起。
王春新的書法使我們有了書法如何回到書法本身的思考,如同在一座山上,忽然看到了一片白樺林,眼前一亮,心身有了豪情和清朗。
劉洪彪(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觀春新的書法作品,我先是想起了一個品名——“美爾雅”。書法作品是思想結晶,是精神跡化,它又屬傳統文化,是藝術產品,要供人審美養心的,這就決定了書法應有的“美”和“雅”的品質。春新顯然深明此理,其作品所流溢著的美意,所彌漫著的雅韻,表明了他的追求,也印證著我的判斷。

春新年逾不惑始學書,迅速達至目前境界,讓我陡生慨嘆:路子正則起點高,方法對則進度快!春新的作品,點線是董(其昌)意,字形呈趙(孟)態,行氣有王(羲之)風,而整體面貌又有時代特征,近乃師張榮慶先生氣格。
劉恒(中國文聯書法藝術中心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研究部主任):王春新先生是真正在沿著一條端正而寬闊的道路穩步前行。
他在一如既往地讀書、臨帖、練筆的同時,不斷研究思考著書法藝術中有關“氣息”“格調”乃至技巧形式的諸多問題,這在當今喧囂浮躁的書壇上是非常難得和少有的。

從他的這批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堅持多年的臨摹錘煉功夫與勤于思考感悟的積累,都已轉化為作者的個性語言,在創作過程中隨時發揮著支撐作用,所以使作品看上去神態生動,氣韻充沛,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從容灑脫意趣,真切地反映出作者的自信和修養底蘊。
在他的筆下,盡管字形姿態仍保留著臨習古人所形成的某些定式,但卻不是簡單的模仿再現,而是如溪流泉涌般的自然瀉淌,在使轉流走的過程中,更時時可見隨機應變的照顧和呼應,特別是在一些聚散開合或虛實轉換的地方,往往會有出人意表的神來之筆。探究這些效果的形成緣由,則已超越了技巧層面,應該歸結為是作者長期思考感悟,由形及神的結果。
王西京(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陜西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春新同志嚴律于人格操守,處高位而愛官兵,秉鐵戈而篤書藝,內外兼修,靜心簡達,不斷在戎馬人生和藝海陶情中開拓并升華了自己的藝術精神世界。
細觀春新同志煙墨清脫、竹筆婉約的書體,再仔細吟詠那“冗繁削盡留清瘦”“下筆便至鳥絲欄”的詩句,你不能不為書家回腸蕩氣的情懷所感動。
他師古出古,入法破法,廣博通會,意在出新。王羲之的簡淡清遠,趙孟 的清淑圓潤,諸遂良的天趣清脫,凡此種種,無不在書家的字體中有著微妙的展現。
他運筆結字如畫竹枝青藤,下筆柔而犀利,轉折圓勁有力,中邊生機洞達,骨力風采俱見,給人以無盡的遐思與回味。在滿足深層次的心理需要方面,從造型至謀篇上,春新同志可以說把儒雅清新的藝術追求完全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世界。
苗培紅(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協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在學書之路上,春新正沿著追求高古,取法乎上,尋根探源,法宗魏晉的路子疾步前進。尤其是近幾年他以二王為宗師,反復臨摹圣教序,學習蘭亭序,兼習褚遂良、米芾、董其昌,沿著貼學一系實踐著自己的追求。
他幾乎把所有的業余時間用在了學習書法上,不厭其煩地讀貼、臨貼,向老師、書友求教。他樂當“書奴”,潛心學習古人法則。他認為學書必須扎扎實實繼承傳統,只有繼承才有提高,才有發展,才能做到有源有流。在當今高效率、快節奏的時代,能做到沉下心來,不浮不燥,潛心研習,不受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之時風影響,是難能可貴的。
王榮生(《書法導報》總編輯、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在春新那文人氣十足的作品中,常常表現出由學問所致的文人氣質;也使人從中領略到他身上一種于平和中透出的文人節操。他的行書不僅崇尚“二王”醉心《蘭亭》,又追摹董其昌清麗婉約式的居士書風;其楷體自然含蓄、雍容大度,平淡而天真,人們常說的“書卷之氣”,在其作品中可見一斑。他以其含蓄的筆意、簡約儒雅的結體,以及寓奇崛于平淡之中的藝術形式,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化書風,并使人們從中不難悟覺其簫然練達的人生寓意。
馬河聲(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陜西太白書院副院長):春新先生身在武行,胸儲文心,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以調兵遣將之大處著眼于分朱布白之小境,技之所至道之存焉。試觀開國元帥之墨跡,大多鋒芒收斂,文氣逼人。此無他,玉汝于成,天授其慧也。
春新先生善書巨幅大作,看其真跡,撼人心魄;盈縮在冊,沁人心脾。如此將清氣注于筆端,能豪放、能精微,豪放而不失典雅、精微而不顯促狹。字里行間,瑕不掩瑜,實為心跡外化之所致。
齊玉新(中國書法家網、中國書法家論壇、中國書法超市創建人):書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好壞之分,書法也和一個人的身份沒有多大的必然聯系,它只和一個人的性情、修養乃至你對于書法的理解深度和技術把握程度有關。所以,我每次看到王春新先生的書法作品,只是感覺到他那種儒雅、清新的氣息,卻從來沒有從他的書法中看到他是軍人、他是將軍。我覺得他寫的就是好,這跟他的職業和身份也沒有關系。甚至我以為,他就是不搞書法,搞別的,一樣會搞得很精彩,這是一個人的才情和投入多少有關系的。
王春新先生是張榮慶先生的學生,因而他的書法作品中很好的傳承著張先生字里行間那種淡雅、儒雅和斯文的氣息,每件作品每一個結構和每一個筆畫都在舉手投足之間流露著優美、散淡的魏晉氣韻,我想這與先生平素對古人的心摹手追是分不開的。
王春新先生的書法還在逐漸的變化著,這種漸變或許是心性的漸變,是對人生閱歷的積累之后的沉實、淡定慢慢的滲透到他的筆下了。
傅德鋒(書法理論藝術研究、評論家):王公春新先生,身居軍中要職,名添將軍之列,萬機之暇,心系中華文脈,精心翰墨,弘揚書道,徑以二王為法,甘之如飴,孜孜以求。尊京華名宿、帖學高手張公榮慶先生為師,內外兼修、淡定從容。
初觀春新先生書法作品,如古帖復出,格調高古而書風醇正,疑非今人所為;再觀乃自家路數,點畫精到而氣象渾穆。其大字如小字,小字如大字,皆有豪放清正之氣管領全篇。書法有如兵法,大匠運兵,大小之間,秩序井然;揮運之時,妙境頻現。先生之大字,點畫精到而氣韻生動,先生之小字,結體多變而氣局開闊。或楷或行,皆本乎法度而見出性情,非死守成法而不知變通者可比,亦非目無古人而任情使性者所能望其項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