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軍,王建東
(1.大連醫科大學第二臨床學院,遼寧 大連 116044;2.大連海洋大學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3)
2017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強調深化高等院校醫學教育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醫德培養貫穿教育教學全程,推動人文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結合,引導醫學生將預防疾病、緩解病痛和維護群眾健康權益作為自己的職業責任。醫學生是未來醫療戰線上的主體,積極開展醫學生人文執業能力培養,不僅是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醫德教育的目標體現,還是滿足健康中國建設的需要,更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本文將思想政治工作協同育人理論創新性地引入醫學教育領域,構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人文育人格局,為提升醫學生人文執業能力提供新思路與視角。
“醫學生人文執業能力的現狀及人文教育滿意度調查問卷”包括4個維度,共計30道題目。從醫學生科學的價值觀、職業素養、踐行效果、人文教育滿意度4個方面,反映醫學生人文執業能力現狀。采用簡單隨機抽樣和分層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對我省5所醫學院校500名學生進行調查,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75份,有效回收率為95.0%。為了保證結果的真實性,采用匿名形式和集體作答方式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分析,并運用SPSS 18.0軟件對其進行卡方檢驗和方差分析。
1.2.1 醫學生普遍具有科學的價值觀 科學的價值觀是人文執業能力的核心和靈魂,它是一種信念和準則。調查發現,有84.6%的醫學生認為,醫學具有技術性和人文性;有95.8%的醫學生認為醫學人文精神至關重要,必不可少。關于“你選擇醫學專業的原因”,83.6%的醫學生選擇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92.2%的選擇為了人類的健康幸福,89.9%的選擇實現自身價值。可以看出,醫學生普遍能從國家和民族的大衛生觀、大健康觀出發,認識到醫學工作者不僅要有精湛的技術,更要有一顆仁愛之心。
1.2.2 醫學生職業素質有待提高 目前我國醫療行業問題較多,醫患矛盾尖銳,雖然這一現象形成原因較為復雜,但醫學生職業素質較低、人文精神欠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1]。通過對不同專業、年級、生源地和有無學生干部經歷的醫學生職業素養(醫學知識豐富、涉獵文史哲社科類書籍、參與公益實踐活動、能處理好醫患關系、人文課程學業水平)進行分析,發現:(1)低年級學生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但理論知識掌握扎實;高年級學生的學習側重于科研和臨床實踐,理論知識掌握水平有所降低。(2)低年級學生更有時間和興趣去閱讀社科類圖書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而高年級學生經歷幾年的理論學習和實踐后,臨床人文能力得到了提升,具體表現在溝通能力和醫患關系處理能力。(3)城市生源學生經濟條件、教育資源優于農村生源學生,因此,高等教育階段城市生源學生會更積極踴躍地參加社會實踐,并進行圖書閱讀。(4)有學生干部經歷的醫學生職業素質顯著高于無學生干部經歷的醫學生,這說明擔任學生干部能充分鍛煉學生組織管理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
1.2.3 醫學生人文執業能力在實踐環節存在問題 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意識是在反復的具體實踐中逐漸形成的。醫學生的人文價值觀是在理論學習和實習實踐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從醫信念。調查發現,雖然大多數醫學生具備科學的人文價值觀,能充分體現救死扶傷、懸壺濟世的生命本位,但在實踐環節仍存在一些問題。調查顯示,對于“患者紅包,藥品回扣”“過度醫療和拜金主義”,分別有96.0%、98.3%的醫學生表示需要堅決抵制。有96.2%的醫學生能虛心向帶教教師學習,有88.4%的醫學生在科室與他人相處融洽。而在醫患關系處理上,82.7%的醫學生能耐心傾聽患者的訴求,80.2%的醫學生抵觸素質較低的患者,超過半數的醫學生認為醫患矛盾是正常且是常有的事。行為改變是目標,要實現行為改變,必須以知識和學習為基礎,以正確的信念和積極的態度為動力[2]。知—信—行三者之間是非必然的因果關系,需要醫學生個人和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使醫學生實現人文知識向人文能力,人文能力向人文行動的轉變。
1.2.4 醫學生對人文教育的滿意度有待提高 醫生職業對從業人員人文素質的要求較高,對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效果進行評價,以期為制定人文素質教育決策提供依據。本文從學生對學校開設的人文課程、師資配備、實踐鍛煉環節、人文環境建設等方面的滿意度著手,調查醫學院校人文教育實施的有效性和適應性。調查結果顯示,關于“你對學校人文課程教育情況的總體評價”,選擇“滿意”的占44.8%,選擇“比較滿意”的占41.3%,選擇“一般”的占10.9%,選擇“不滿意”的占3.0%。關于“你認為學校人文教育的實施哪些方面有待完善”,大多數學生選擇“臨床見習實習環節”“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見圖1。

圖1 醫學生認為學校人文教育有待提高的方面
醫學生是我國未來醫療衛生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成長成才關乎著健康中國建設。通過實證研究發現,醫學生人文執業能力培養存在一些問題,醫學生違背道義的不良事件屢見不鮮,這就要求醫學院校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協同育人作用,培養醫學生人文價值觀、人文素養及人文執業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不懈培育優良校風和學風,使高校發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風清氣正,高校領導干部要清晰把握人文能力培養機制和體系,做到全覆蓋、接續性、多層次、多角度的供給協同。首先,由黨委宣傳部、校團委、學生工作部負責輿論引導,使廣大師生樹立人文理念,培育人文教育觀;其次,教務部和臨床教學部總體設計人文素質教育的理論目標、情感目標和實踐目標,并構建評價體系,為人文素質教育改革提供科學的循證決策;最后,打鐵必須自身硬,高校教師要提高自身人文執教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和醫學人文教師要互相切磋、互相學習,拓寬知識面[3]。以醫生的崗位勝任力為出發點,打破學科與學科、教學與管理、服務與育人的界限,強調跨領域的交叉互動,促進人文執業能力培養資源的深度融合。
高等教育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始終圍繞“怎樣培養人”的技術問題研究教育的共性和規律性?!皫熣?,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傳道者必先明道信道,才能傳道。醫學院校教師隊伍包括教學、管理、服務等方面隊伍,高校教師的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是醫學生人文價值觀內化為意識外化為行為的助推器。育人以合力為上,醫學生人文執業能力培養的思想引導、價值導向要形成合力,具體體現在高校黨政干部堅守教育一線,一崗雙責;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是人文素質培養的主渠道,兩課教師守土有責;輔導員、班主任等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人員是醫學生的人生導師與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要各司其職;專業課和臨床帶教教師是培養醫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領路人,要做到同向而行。
國際醫學教育組織(IIME)提出的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簡稱GMER),要求醫學畢業生具備7項最基本的能力是職業價值、態度、行為以及倫理等[4]。要加強以傳統醫德和當代人文關懷為主線的醫學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推動思想政治教育、通識教育、專業教育深度融合,把課堂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結合起來。本科必修的人文醫學課程應包括醫學哲學、醫學倫理學、醫學法學、醫學史、醫學概論、醫學社會學、醫學語言學、醫患溝通技巧、醫學心理學。同時,在開設人文課和思政課的前提下,醫學課程要發揮釋疑解惑和教育引導作用,讓人文教育融入大學生專業學習的各個環節,滲透到教學科研、管理和社會服務的各個方面,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大道德觀融入課堂教學全程,著力培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此外,充分利用多元化教育手段,使醫學生的學習更有張力和時代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元化教學方法,例如微課、CBL、TBL、慕課、翻轉課堂等[5],挖掘隱性人文教育資源,引入體現“真、善、美”的教學案例,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將“三下鄉”診療志愿服務體系與醫學人文教育相結合,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奉獻意識、共情能力,感受未來從事職業的崇高性和特殊性。開展體驗式培訓,提升醫學生敘事能力。敘事能力是一種吸收、解釋、回應故事和其他人類困境的能力[6]。敘事能力的提升有助于醫學生更好地理解、安撫、幫助患者,減少醫患矛盾,提高崗位勝任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思想道德素質和行為舉止影響著孩子的價值取向與行為規范。《顏氏家訓·序改》中“同言而信,信其所親;同命而行,行其所服”,意思是指關系親密的人所說的話,人們容易相信;所敬佩的人發出的指令,人們愿意接受。因此,在醫學生人文執業能力培養上,家長與學校要協同聯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醫鬧事件,同時積極參與醫學生人文繼續教育,提升醫學生職業認同感和使命感。在醫教協同的醫學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的進程中,如何提高醫學生人文執業能力是醫學人才培養一體化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實踐基地要遵循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原則,在醫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中發揮思想引領作用,如宣傳“中國好醫生”的身邊榜樣、支持實習生援疆援藏等。值得一提的是,對于醫院屢見不鮮的負面事件,不要避而不談,而是幫助醫學生分析事件始末,找出癥結。
隨著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醫學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破傳統教育的束縛,掌握網絡話語權,將“互聯網+”創新思維運用到培養醫學生政治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養等人文執業能力上,構建類似于“學生清華”“紅色網站”“荷聲藤影”的優質網絡教育空間,積極傳播醫學教育的先進文化,引導醫學生創作網絡文化作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轉戰線下,開展醫學院校校園文化品牌活動,讓人文教育更好地影響人、陶冶人、塑造人。組織“無語體師”默哀活動,表達醫學生對“無語體師”的崇高敬意和感恩之情。開展院史文化學習活動,通過講解醫務人員的光榮事跡、醫院發展史等,提高醫學生職業認知,培育醫學生職業情感、職業行為以及職業價值觀。開展暑期科普義診公益實踐活動,使醫學生了解農村醫療衛生現狀,樹立服務基層、奉獻基層的宏偉志向。通過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網絡教育平臺,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醫學生人文執業能力。
醫學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兩個具有不同任務與目標的教育領域,由于在醫學院校同處于邊緣地位,因此,對兩者易產生錯誤認識。但兩者創新改革后,會產生巨大的引領合力作用,推動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改革[7]。要主動借鑒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理論,推動醫學生人文執業能力培養。打造醫學院?!叭緝牲c一社區”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即利用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喚醒期、探索期、立志期、奮斗期,將人文教育貫穿學生成長的各個階段,具體包括三季(開學季、表彰季、畢業季),兩點(重大節慶日和敏感期),一社區(寢室)。每個階段開展相應的主題教育活動,如入學啟蒙教育、一訓三風學習、學生工作表彰大會、大學生標兵宣講、醫學生授袍儀式、畢業季啟動儀式、黨員活動等。與此同時,將校園環境作為隱性課堂,培養醫學生醫學科學精神、醫學人文精神和臨床實踐能力。醫學院校人文景觀的設置要體現立德樹人、醫乃仁術、恪守醫德等理念,利用歷代醫學名家的人文語錄警醒和鞭策醫學生,培養其人文素質。豐富圖書館人文資源,讓閱讀成為醫學生的習慣,在閱讀中啟迪智慧、豐富人生。
參考文獻:
[1]杜治政.醫學生的培養目標與人文醫學教學[J].醫學與哲學,2015(6):16.
[2]陸華,王珩徐.知—信—行理論在醫師人文執業能力培養中的應用[J].安徽醫學,2013(3):349-351.
[3]李奎剛,王晨艷.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視閾下醫學人文教育的探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20):24-25.
[4]張肇達.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田源,龍藝,田景波.“互聯網+”時代如何有效開展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衛生職業教育,2017,35(22):14-15.
[6]Charon R.Narrative medicine:honoring the stories of illnes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7]杜建芳.醫學人文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南醫學研究,2015(4):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