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民,王 瑩,任衛東 *
(1.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遼寧 沈陽 110004;2.中國醫科大學繼續教育(成人教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1)
導師制、學分制、班建制是當前3種主流教育模式。對于進入臨床階段的本科生而言,導師制具有“手把手教學”的特點,促進學生臨床技能訓練、臨床經驗積累和臨床思維建立。導師與指導教師的區別在于導師不僅要指導學生進行專業學習,培養臨床思維、創新思維、科研思維,還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端正學習態度,加強醫德修養,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難。針對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解決臨床問題能力相對薄弱現狀,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超聲科在醫學影像專業本科生教學中,實施導師制培養模式,旨在從根本上提高學生技能水平和服務能力,確保臨床醫療質量。
超聲診斷專業性強,正確結論的得出高度依賴醫師臨床經驗和掃查手法。進入臨床實習階段的本科生具有以下特點:具備一定基本理論知識,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臨床問題能力差,臨床思維有待培養;臨床實踐經驗、技能有限;求知欲旺盛,具有自學能力,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有待提高。
導師承擔醫療、教學、科研3方面工作任務,目前普遍存在重視醫療、科研輕視教學情況。導師教學精力和時間有限,缺乏現代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培訓,以傳統個人經驗式帶教為主,帶教過程隨意性大,缺乏規范性、系統性。因此,需要完善導師帶教能力考核相關制度。
進入臨床階段的本科生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從醫學生轉變為合格的醫生,導師在此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導師制始于14世紀英國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1],導師采用“手把手傳授”方式,依據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從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指導其將理論知識應用到臨床工作中,培養臨床思維,促進學生臨床技能的掌握和臨床經驗的積累,使之成為合格臨床醫生。
我科室制定的導師準入標準包括醫德修養、導師資格、專業素質、教學水平、崗前培訓、繼續教育等方面,結合我院工作實際,具體遴選標準為:(1)3年以上主治醫師,具有副高級(含)以上職稱;(2)良好的醫德醫風,嚴謹認真的教學態度,豐富的教學指導經驗;(3)經過導師職責、教學方法、教學相關內容及考核指標等的培訓;(4)通過導師帶教能力考核。
導師崗前培訓內容包括導師職責、教學大綱要求的基本內容及考核指標。崗前培訓方式較為多樣,可以分層次、分批次培訓教學主管院長、教務科負責人、科室教學主任、部分導師,可以借助計算機技術遠程培訓,也可以采取座談會、學術交流、領導講話等方式集中培訓。
為確保教學同質化,導師集體備課,嚴格遵照教學大綱要求,明確教學目的,總結教學中的重難點、標準化教學形式及內容。科室選派資深教師進行教學指導,傳授教學技巧,提高教學質量。
另外,科室規定每位導師指導學生總數不超過2名,確保導師有精力、時間對每一名學生進行面對面指導。截至2017年12月底,超聲科共有45名導師,完全可以滿足兩個影像班約60人的教學需求。
(1)理論教學。一方面,夯實學生理論基礎,嚴格按照教學大綱要求,在保證高級職稱教師授課率的前提下,安排講師、副高及以上職稱導師進行系統理論授課,如超聲診斷學等;另一方面,本科生剛接觸超聲臨床實踐,對疾病認識水平不高,因此需要強化基本理論知識培訓[2]。
我科室分為消化、泌尿、婦科、產科、血管小器官、心臟、介入7個學組。每個學組帶頭人結合實際工作,向學生介紹本學組的超聲檢查指南、專家共識、本科室共識,指導學生在實訓過程中按照標準規范的檢查方法進行超聲檢查。此外,科室安排導師每周進行典型病例、誤診病例匯報,醫療主任每周進行病例隨訪點評。這些來源于臨床實際工作中的病例,極大地開闊了學生視野,為臨床思維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每次學習后,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鞏固所學知識;對不了解、不熟悉的內容,鼓勵學生查閱文獻,互相討論,潛移默化中培養自學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科研創新能力。
(2)臨床見習。學生按照輪轉計劃在各專業學組輪轉,在導師指導下學習儀器操作方法、各系統超聲掃查手法、標準切面、測量方法,記錄數據并得出初步診斷,書寫超聲報告。這個過程有利于學生熟悉臨床工作,逐步培養正確的臨床思維方式。在輪轉過程中,學生負責安排患者就診順序,對病情危重、年老體弱、有特殊情況的患者合理安排,從細微處體現對患者的關愛,提高自己的醫德修養。
(3)臨床實踐教學。超聲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在臨床教學中,學生上機操作是關鍵環節。我科室為解決學生實踐機會少問題,專門開辟出診室,提供超聲設備,預約各系統的超聲檢查項目并安排導師手把手教學,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機會。實踐教學中,從受檢者檢查前準備、安排就診順序開始就由學生獨立完成。檢查前學生協助患者擺好體位,對需暴露的隱私部位加以保護,讓患者充分陳述病情,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提問,并耐心等待患者回答,操作過程中注意動作輕柔。學生雖然獨立檢查患者,但導師必須“放手不放眼”,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手法,提醒其掃查時的注意事項等。檢查完畢后學生要主動幫助自理能力差的患者,準確告知其領取檢查結果的時間和地點,并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導師不僅教授超聲診療技術,更要把人文關懷、“愛傷”理念傳遞給學生。檢查結束后,學生要根據檢查所獲信息出具診斷報告。診斷報告可以反映學生對疾病的掌握程度和疾病診斷思路,導師需要進行點評,指出不足之處,告知學生書寫技巧,規范描述和診斷術語。這種有的放矢的指導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臨床經驗,加深對疾病的理解。
考核評價是培訓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可以直接反映學生培訓情況,又可以提升培訓工作質量。我科對學生日常考核評價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醫德醫風、醫患溝通、職業素質:學生在日常工作中必須具備良好的醫德醫風、端正的工作態度。采取定期、不定期抽查及調查問卷等形式進行考核,發現優點與不足,幫助學生不斷強化紀律觀念,樹立良好醫德。(2)始終堅持“三基”“三嚴”原則:“三基”即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三嚴”即嚴肅的態度、嚴格的要求、嚴密的方法。定期舉辦超聲科學生“三基”及超聲專業理論考核,提高其學習基礎理論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學生夯實基礎,為以后的教學、科研、醫療工作提供有力保障。(3)臨床實際操作技能考核:包括如何根據檢查項目選擇儀器條件及探頭、掃查手法運用是否恰當、切面獲取是否標準、數據測量是否準確、報告書寫是否規范、診斷結論是否準確、臨床思維是否有序等,選擇典型、常見病例,考核學生動手能力、綜合分析能力以及做出超聲診斷能力。考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將保護患者隱私、關注患者心理感受、尊重患者知情權和同意權、與患者溝通技巧等列入考核內容。(4)結合我院高度信息化的優勢,利用網絡自動化辦公系統進行學生與導師間的互評。學生可通過網絡上報工作量并對導師帶教情況、教學總體效果進行評價,學生本人、導師、同學間亦可通過網絡進行全方位評價,客觀真實地反映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日后改進、提高。
本科生帶教導師目前尚無統一準入標準和培訓考核要求,多數以個人經驗式帶教為主,規范性差、隨意性強。帶教師資力量是提高本科生教學質量的核心。上崗培訓可以提高導師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使其了解本科生培養標準和實施細則,明確導師職責;充分汲取以往帶教經驗,融入現代教學理念、科學管理方法和先進教學手段。導師考核側重于教學能力考核,并且兼顧醫德修養、臨床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科室要完善師資培訓保障體系,定期選派導師參加師資培訓班,交流經驗,引入先進理念,進一步提高師資水平與教學質量。
導師一方面要教授學生超聲專業理論知識,提高其臨床工作技能,培養臨床思維能力;另一方面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其端正工作態度。此外,導師還要竭盡所能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上的困擾和難題,提高其人格修養。
本科生臨床教學過程中,導師時間和精力有限,而部分學生存在歸屬感缺乏、學習壓力大、學習積極性不高、自律性差等問題,我科室將以總住院醫師為代表的志愿者服務融入日常管理工作中,作為補充和完善。
以總住院醫師為代表的志愿者服務主要有如下作用:(1)志愿者作為科室與學生溝通的渠道之一,組織各種文娛活動,通過定期座談、微信群、科室微信公眾號等途徑與學生溝通互動,增進了解。總住院醫師并不是以管理者身份出現,而是作為學長、朋友了解、傾聽學生的心聲,增強其歸屬感[3]。(2)總住院醫師協助科室進行導師與學生的定期互評,組織學生開展病例討論、文獻學習等活動。
使用問卷對導師制在超聲科本科生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28份,收回28份,有效回收率100.0%。絕大多數學生認可導師制的教學效果,普遍認為導師手把手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習熱情,增強學習主動性,促進臨床經驗的積累和臨床思維的建立,加強醫德修養(見表1)。

表1 學生對導師制教學效果的認可度[n(%)]
綜上所述,臨床教學是培養合格超聲醫師的必經之路,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培養模式,導師通過手把手教學培養學生醫德醫風、臨床技能、臨床思維等,為臨床一線輸送優秀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江凌,高煒,陳文,等.導師制在超聲專業住院醫師規范培訓的探索[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6,36(5):711-714.
[2]李小鵬,乞艷華,韓東剛,等.導師制在胎兒心臟超聲進修生帶教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22):1-2.
[3]蘆恒,胡真一.“合法性”之后的“合理性”建設:不同醫療場域醫務社會工作創新思考[J].社會建設,2017,4(3):5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