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茉
(黑龍江護理高等專科學校,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6)
德國《職業教育法》對職業學校畢業考試內容、評價標準、考試組織及實施做出了嚴格規定。畢業考試采用教考分離方式,即職業學校和培訓企業負責教學與培訓工作,畢業考試由行業協會負責。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畢業考試形式包括筆試、實踐與口試,旨在對學生知識、技能掌握情況和職業能力進行綜合性評價。以機械大類專業為例,畢業考試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在第二學年結束時舉行,占總成績的40%,包括3種形式,即完成一個綜合性工作任務、針對該工作任務的口試、針對該工作任務的筆試。第二部分在職業教育結束(一般為三年半)時進行,占總成績的60%,包括4部分(被稱為考試領域),即工作任務、合同與功能分析、加工技術和經濟與社會學知識。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工作任務有兩種考試方式,即企業真實任務和(模擬)實踐任務。企業真實任務和(模擬)實踐任務考試均包括專業口試部分[1]。一般情況下,考試委員會根據企業真實任務的資料準備專業口試主題。專業口試中,考生要設法證明自己已經具備分析及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
由國家考試委員會制定統一的考試大綱,各州每年組織兩次考試,考試合格頒發護士執業資格證書??荚嚪止P試、實踐、口試3部分。筆試內容包括護理學、疾病學、公民法、基礎醫學等知識。實踐考核分兩天進行,考生抽簽選定4名患者,書寫護理病歷,并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口試涉及護理學、疾病學、心理學、衛生學等知識,護生與患者交流半小時后,回答考官提出的問題,考試委員會給予評判[2]。
由衛生部負責組織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考試合格頒發護士執業資格證書。2017年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除甘肅省直和蘭州考點仍采用紙筆考試外,全國其他地區均采用人機對話考試。在以前的紙筆考試中,考生需要閱讀紙質試卷,然后在答題卡上填涂答案;實施人機對話考試后,考生在計算機屏幕上閱讀試題,并通過鼠標和鍵盤操作完成作答。
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包括專業實務和實踐能力兩個科目。專業實務科目主要考查考生運用護理相關知識,有效且安全地完成護理工作的能力,考試內容涉及與健康和疾病相關的醫學知識、基礎護理知識和技能以及與護理相關的社會人文知識的臨床運用等。實踐能力科目主要考查考生運用護理專業知識和技能完成護理任務的能力,考試內容涉及疾病的臨床表現、治療原則、健康評估、護理程序等知識的臨床運用。
主要實施學習領域課程教學形式,學習領域課程是由若干學習領域組成的跨學科的課程計劃,每個學習領域對應一個典型的工作任務。通過對學習領域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獲得某職業的從業能力和資格。一般來講,一個專業通常包括10~20個學習領域。學習領域課程的基本特征是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整合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以分科為基礎的綜合課程模式的弊端,尤其是解決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學校教育與企業培訓脫節的問題。
理論課由人文科學、護理理論、醫學基礎3部分構成,包括護理法律法規、解剖、微生物、護理心理學、護理管理等課程。實踐課由基礎護理、家庭護理、??谱o理3部分構成,包括內、外、婦、兒科護理學等課程。采用的教學形式為:對一種器官系統的解剖、生理、治療、護理等進行講解和實踐。如講解肝臟時,由醫生講解肝臟的解剖、生理功能、生化指標等,護士學校教師講解常見病及其護理[2]。
分學科體系進行授課,專業基礎課包括解剖、生理等,專業課包括基礎護理學及內、外、婦、兒科護理學等。各學科教師根據各自的獨立教材進行授課。一般來說,一年級開設專業基礎課,二年級開設專業課。比如一年級講肝臟的解剖、生理,二年級再講常見肝臟疾病的病因、表現、治療及護理。這易導致學生學習缺乏連續性。

表1 中德職業教育護理專業考核及教學形式比較
教考分離是實現客觀評價學校職業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舉措,是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一個關鍵環節。
考核合格后均頒發國家承認的護士執業資格證書或技術工人證書。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和護士學校考核形式包括實踐、筆試、口試,能夠全面地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符合職業教育特點,能體現德國職業教育評價體系的多樣化、個性化。我國護理專業考核只有筆試這一種形式,考核形式和評價標準單一,與護理專業操作性強、實踐性強的特點不符。職業教育強調技能訓練,但與技能訓練配套的考核和評價方法滯后,會影響職業教育教學成效。
我國護理專業考核形式改革可體現在全國職業院校護理技能大賽上,這項賽事的考核形式就是將實踐和筆試相結合。實踐考核是以一個臨床工作場景為背景,考生對標準化病人(SP)實施一系列的護理措施,并在實施過程中與SP溝通,以取得SP的配合。筆試形式是給出一個病例,讓考生寫出相應的護理診斷以及護理措施。
而我國醫學教育考核及教學形式改革較早,中國醫科大學在美國中華醫學基金會的支持下于1997年將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0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應用于五年制和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內、外、婦、兒、精神科護理學臨床技能考核,這種考核形式要求考生參加多個站點的考試。標準化病人(SP)的出現彌補了在真實病人身上進行操作的弊端,增強了實際操作性[3]。后來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和標準化病人被逐漸應用于護理專業教學改革,如用于基礎護理學,健康評估,內、外、婦、兒科護理學和護患溝通等課程實踐教學。
參考文獻:
[1]黃方慧,趙志群.德國職業教育畢業考試質量控制經驗及其借鑒[J].職業技術教育,2015,36(32):74-77.
[2]周榮慧,孫佩珍,陳立,等.德國護理教育[J].山西護理雜志,1997(4):46-47.
[3]林勛,蔣健,鄒菁,等.SP及OSCE在醫學生臨床技能評估中的應用探討[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5):54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