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一件小事引來不少家長關注,那就是“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的表述。而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將這一問題列為非補不可的“民生短板”。中小學生的書包,已經成了“高層級”的議題。而“如何給學生減負”更是引起了大量討論。
《人民日報》
在今年兩會“部長通道”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接受采訪時,回應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與減負有關的“三點半”現象。孩子三點半放學,本是為了減負,不過家長卻要五點半六點才下班,當中兩個多小時成了“空窗期”,給孩子的福利成了家庭的壓力。一篇名為《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的網文提出,凡此種種的減負方式,反而把孩子的教育交給了社會,讓家長陷入課外培訓的“軍備競賽”。家長既希望孩子快樂成長,又期盼孩子“題名金榜”;既焦慮在考試中能否出人頭地,還關切是否有一技之長。
應該說,目前,考試仍然是教育的指揮棒。要減負,還應克服“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策略,形成全面可行的長效機制。說到底,要從源頭上建立多元評價體系,杜絕減課時不減考試的表面文章;要“調結構”,著眼綜合素質、調整課程大綱,也要“提質量”,減少機械重復,激發學生興趣;要疏通機制的阻礙,也要堵住課外培訓惡性競爭的漏洞……總之,教育應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切莫把減負這一手段當做根本目的。
可以說,減的是負,提出的卻是一個教育改革的大命題。出臺文件、落實措施,都相對容易,但在現實土壤與利益格局中,卻有大量工作需要持續不斷推進。將招錄制度的改革做足,將教育資源均衡化做實,才能真正讓孩子的童年豐富多彩。
東方網
回顧教育減負歷程,從國家到地方,盡管各級教育部門的“減負令”,鍥而不舍地推出了數十年,卻難見實效,成為社會熱議的焦點話題,官方釋放的減負利好消息,似乎并未收到多少輿論贊許。近日,有篇文章在朋友圈尤其是家長圈掀起不小的波瀾。此文間接提出的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學校在實施減負,但是因為升學壓力不減,家長又紛紛為孩子增負。有專家評論,只要應試教育還在,真正的減負只是“看上去很美”。換言之,即便是學校執行了“減負令”,也難以阻止“學校減負社會增負”“教師減負家長增負”的現象發生。
可見,中小學生減負,需多方共同發力。特別是教育部門和學校,應當好家長的參謀,引導家長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選擇適當的家庭教育方式,不拔苗助長,不搞一刀切。同時,要告誡家長:既然讓孩子健康、快樂、幸福成長,是每個做父母的美好愿景,那就應該順其自然,不要違背自然法則,不要“好心”反而扭曲和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再者,教育“減負令”,應增加處罰條款,不僅針對教育部門和學校,家長違反了“減負令”,也應該進行必要的懲戒,以此倒逼他們善待自己的孩子。
更重要的是,若想教育減負真正落到實處,必須推進教育體制創新。對基礎教育而言,當務之急是更新教育觀念,推進義務教育均衡,深化教學內容方式、考試招生制度、質量評價制度等改革,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中高考招生,要打破“唯分數是舉”的選才機制,代之以全面綜合的考量,既要重視學生的成績,更要關注學生的創造力和服務社會的精神,以此倒逼學?;氐搅x務教育和素質教育“并駕齊驅”的健康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