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福瑞
摘 要 我是一個嘗試從傳統教育中走出來的人,近幾年來,我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很大的更新,發生了飛躍式的轉變。記得我剛開始嘗試把生本因素滲透到課堂教學時,就像在走一條自己從未走過的路——很難、自己有顧慮自不必說,所以也才有后面這一系列的嘗試與探索。
關鍵詞 探索;生本;講解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9-0186-01
一、嘗試把講臺讓出來
我的第一個嘗試,就是把講臺讓出來。當我在課堂上說“誰能上臺把這道題的解題過程跟大家說說”時,教室里突然一片寂靜,學生都不敢舉手。在我的再三鼓勵下,有三兩個數學成績優秀的學生才悄悄舉起小手,但他們只愿意站在自己座位旁講,我同意了,因為我明白:萬事開頭難!
過了好幾天之后的一個課堂上,就在一些學生在數學題目解法上與我產生共鳴時,我突然話鋒一轉:這位同學,如果你能在黑板上將你的解題過程展示一下,其他同學可能更容易看懂。當他書寫完畢后,我趁熱打鐵:能不能簡單說明一下你的解題過程?……于是在我的鼓勵下,才有了學生第一次上臺先寫后講的開始。學生上臺演板不新鮮,倒是演板后的講解是向前跨了很大一步!從那以后,我就慢慢在班里培養了一小批敢于上臺先分析題目,再書寫解題過程的學生。
二、從嘗試轉為正式實施
到了高年級,我更加意識到了傳統教育的弊端:讓學生昏昏欲睡。更堅定了我走生本教育之路的信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自然有一份責任,另外讓學生上臺講可以讓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思想觀點,發揮自己、彰顯自己。這樣就會無形中走向昏昏欲睡的另一極端:積極、認真。
由于有了先前小學時培養學生的嘗試,我很快在班里培養了一批思維敏捷、聲音洪亮、口齒伶俐的學生。他們的表現很精彩,常常能夠博得大家的熱烈掌聲,有時甚至讓我這個站在臺下的老師都自感不如。這讓我感覺到了生本教育力量的強大。
但生本教育只是一個理念,這條路到底該怎樣走下去,還得結合實際情況自己去摸索。
三、嘗試將教師這個角色讓出來
隨著生本探索的逐步推行,數學參與者的隊伍已經很龐大了。每次講題時,我都是把每一題安排的學生、題號、頁數寫在紙上,貼在教室的墻上,剩下的事情由他們自己準備去。
慢慢地,我又發現了一個問題,一些“老牌講解員”,也就是數學程度非常好、很會講的同學,由于大家這個講解團體人數多了,他們上臺的機會就少了很多。這讓他們有困乏的現象,因為臺上所講解的內容他們都會。我想,這種現想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弊端,得想辦法解決。我在考慮:能否將我這個“老師的角色”讓出來?讓這些程度相當好的學生出來代替我輪流來主持其他學生們的講解。三班的學生活潑一點,不妨先在三班試驗一下。于是我挑選了三五個學生,把我的想法告訴了他們,他們一開始很驚訝,不知所措,當我把我平日怎樣帶領他們講解題目的做法一一告訴他們時,很快接受了任務。我的計劃付諸實施了,一個同學負責主持一個課時,他們模仿著我,在臺下手拿著書關注著臺上的講解人和他們的講解內容,不時地對大家進行提醒或對講解內容作出補充。這時,我則“躲在”教室的一個角落里裝作不聞不問。我發現雖沒有我親自主持那樣流暢,但學生們的學習注意力提高了,負責主持學生的責任心強了,因為他們必須熟悉自己負責部分的全部題目,而且要對臺下學生的聽講效果負責。
四、由嘗試讓學生出來代替我主持講解到“講解人、主持人、老師三人組”的形成
由于在三班試驗很成功,我很快把這種做法推廣到二班,在放手讓學生主持學生講解的過程中,我慢慢發現作為老師,我完全放手是不行的,無論是認真的講解人還是熟練的主持人,在知識的深度、針對性和闡明知識邏輯的方式,有時候還是存在欠缺的。每當這時,我一句或簡短的點撥是很有必要的!為此課后我專門把這些“小主持人”召集在一塊開了個小會,要求他們除了要熟練掌握負責頁面的內容之外,還要在講解題目的方式方法上多做準備,要能hold住全場。讓他們放手帶領全班學習,如有欠缺或疏漏之處,由我來兜底。這樣在講解題目時,班里就形成了“三人組”,這三個人所處的位置是不一樣的,“三人組”的主體——講解人,在講臺上;“三人組”的輔助——主持人,在講臺旁邊站著;“三人組”的補充——我,站在教室的最后面。我們“三人組”成員各司其職,我確保不輕易說話。
這一連串的嘗試,讓我覺得當老師很有意思,要想抓住學生學習的心得多動腦、多研究學生。我是一個嘗試從傳統教育中走出來的人,但我和傳統教育沒有也無法完全隔絕,應該說我既是傳統教育的繼承者,又是新課程的發揚者!
參考文獻:
[1]閆寧.思維引領演繹智慧——在生本教育中重視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24):66.
[2]張哲平.做一個生命的“牧者”——在小學數學課中探索實施生本教育的途徑[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3(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