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紅 姚真良 張發│文
吉林省養蜂科學研究所,吉林 132108
水飛薊,別名:奶薊,老鼠筋,水飛雉,拉丁文名:Silybum marianum(L.) Gaertn.,菊科、水飛薊屬,一年或二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史料記載,水飛薊是20世紀初期德國的采菇工作者發現的,是一種可以解致人肝衰竭而死的毒菇之毒的藥草,后來草藥師發現這種草藥不只可以解菇毒,還可以有效的治療肝病。水飛薊為優良的護肝藥物,其種子主要含黃酮醇類化合物,有水飛薊賓、水飛薊寧、水飛薊亭、水飛薊醇。以上成分現統稱水飛薊素或西利馬靈。水飛薊性味苦、涼,具有抗肝中毒、改善肝功能、利膽、清熱解毒、保腦、靜腦和抗輻射等功能,對急性或慢性肝炎、肝硬變、脂肪肝、代謝中毒性肝損傷、肝石癥、膽管炎及肝膽管周圍炎等癥,均有良好療效。
莖直立,高 100~150cm,多分枝,光滑或被蛛絲狀毛,有縱棱槽。葉互生,基部葉常平鋪地面,成蓮座狀,長橢圓狀披針形,深或淺羽狀分裂,緣齒有尖刺, 長40~80cm,寬10~30cm,表面亮綠色,有乳白色斑紋,基部抱莖;中部、上部葉片漸小,上部葉披針形。頭狀花序直徑3~6 cm,單生枝頂,總苞寬球形,總苞片革質,頂端有長刺。管狀花紫紅色、淡紅色或稍有白色。瘦果長橢圓形,暗褐色或黑色。有縱條紋及白色斑紋;冠毛多數白色,不等長,基部合生成環。《中華本草》記載,花期5~10月,吉林的花期7月上中旬始花,7月末8月初盛花,花期一個月。情況好的話,秋季高溫少雨,每群蜂可取蜜15~20kg,其花粉對越冬蜂的培育有極大的好處。
喜溫暖和陽光充足的環境,適應性強。耐寒、耐旱、耐高溫。適合寒地種植,種子萌發力強,能落地自生。種子發芽的適宜溫度為15~25℃,幼芽可抗0℃低溫,苗期是比較耐低溫的,-8℃不至于死亡,遇霜凍葉色變暗,當氣溫回升后很快就恢復正常,無凍害現象。對土壤、水分要求不嚴,在荒原、荒灘地、鹽堿地、山地均能正常生長。宜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栽培。前茬以禾谷類、豆類作物為好。
播種的土地要求平整,整地時667m2施有機肥4000kg,磷酸二銨15kg,尿素8kg撒散均勻,翻拌于20~30cm深的土層中。要求土壤細碎,以利出苗。在地邊、溝邊種植,壟距60~70cm。選粒大、飽滿、色黑、無病蟲害、發芽率高的種子,用0.3%的多菌靈或退菌特拌種防病,蟲害多的地塊可用辛硫磷拌種防蟲。地溫超過6℃,一般5月5日后播種,用氣吸式精點機播種,畝保苗1.0~1.2萬株。
播后苗前,用90%禾耐斯每畝110ml封閉滅草。出苗后中耕,深度30cm,土不可壓苗。8月中旬采摘成熟果實。
在吉林,水飛薊開始流蜜的時候,剛好是椴樹流蜜末期,這時繁蜂要重于取蜜,不可只顧取蜜忽略蜂群的繁殖,耽誤越冬蜂的繁殖將影響明年的養蜂生產,得不償失。

搖蜜時要保留子脾上的邊角蜜,并要集中子脾布置產卵區,每次搖蜜都要往產卵區增加1~2張搖完蜜的優質空脾。被蜜壓縮了的卵蟲脾將蜜清除之后再放入產卵區,繼續擴大子圈。缺花粉的蜂群,要及時調整補充;失王群要及時介入產卵蜂王;子脾多和子脾少的蜂群要相互調整平衡。隨著采蜜群的減弱,把三節箱體的蜂群撤去一個繼箱,恢復雙箱體,盡快把搖蜜造成的蜂巢混亂現象調整過來,使每個蜂群都有條件進行繁殖。
秋季,弱群在短時間的繁殖當中復壯速度緩慢,難以增強群勢,因此,低于5張子脾不足4框蜂的弱小蜂群都應及早合并(也可以把弱群合并入強群,組成雙王群繁殖越冬蜂),此時合并能夠增強弱群的抗逆能力,提高哺育力,對繁殖健壯的越冬蜂有利。
在水飛薊流蜜較好的情況下,可以根據蜂群繁殖的需要,在7月末8月初適當造脾,為蜂群擴大子脾范圍而增添新脾,促進繁殖。在8月中旬以后,若蜜源處于一般的情況時就應停止造脾;若蜜源情況良好,群勢較強,還可以少量造脾。
在林區定地飼養的蜂群,秋季育王時間應安排在7月末8月初,此時要培育一批優質新蜂王,更換蜂群中的老劣蜂王,為蜂群未來繁殖準備好產卵效率高的蜂王,為繁殖越冬適齡蜂和下一年的生產創造良好的條件。
水飛薊盛花期進蜜較好時,在強群的基礎上,可以進行王漿生產,可以持續到8月中旬。
7月下旬,抓住蜂群內子脾少的關鍵期,要及時進行繁殖越冬蜂以前的治螨工作。
秋季林區胡蜂較多,常常襲擊蜂群,捕食蜜蜂,對蜂群有較大的危害,要加強巡查進行捕殺,減輕蜜蜂的受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