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源 李曉紅
江蘇省郵電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
黨和國家已將信息化作為新四化即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信息化在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國防和軍隊建設等各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我們的社會已進入信息社會。信息社會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就是數據中心(DC)。
進入新世紀以來,數據中心建設呈現迅猛發展態勢,一浪高過一浪。據權威統計,自2013年以來,全球的數據中心市場規模每年都保持10%以上的復合增長。2016年全球的數據中心市場規模達到452億美元,增長率為17%。而中國數據中心增長明顯快于全球步伐,2016年數據中心建筑面積為32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2.36%,市場規模714.5億人民幣,增長率達到37%。據權威預測,2017年至2019年,我國數據中心市場規模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三年平均增長率37.63%(如圖1,數據來源:中國IDC圈 2017.04)。到2019年,我國IDC市場規模將超過1800億元。隨著我國信息化進程和兩化融合的大力推進、數字經濟的發展、“互聯網+”向各產業的加速滲透、網絡強國的建設、網絡技術的進步以及網絡設施的不斷提升,數據中心需求旺盛、建設態勢勢不可擋。
但是,對數據中心如何認識?如何定性?是否屬于城市市政基礎設施?是屬于信息基礎設施還是通信基礎設施?還存在著認識不一致、規劃不落實、用地不統一、舉措不一致等問題。在2015年及以前,許多地方未將數據中心建設納入城市總體規劃、沒有納入控制性詳細規劃、沒有納入黃線規劃。2010年12月24日發布的國家標準GB50137-2011《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沒有明確數據中心的用地分類、用地屬性。這給數據中心的用地分類、土地劃撥或出讓帶來問題,也給數據中心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圖1 2017-2019年中國IDC市場規模預測圖
城市基礎設施,泛指由國家或各種公益部門建設、經營,為社會生活和生產提供基本服務的一般性非營利的行業和設施。1985年7月,國家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召開的城市基礎設施學術討論會,確定我國城市基礎設施的定義為:城市基礎設施是既為物質生產又為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條件的公共設施,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1998年發布的國家標準GB/T50280-98《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將城市基礎設施定義為:城市生存和發展所必須具備的工程性基礎設施和社會性基礎設施的總稱。
數據中心是全社會信息化的重要基礎設施,往往也是云計算中心,由主機房、動力機房、輔助機房、配套建筑等組成,根據國家標準GB50174-2017《數據中心設計規范》的規定,分為A類、B類、C類這三類。數據中心往往需要巨大的投資進行建設,具備工程性基礎設施和社會性基礎設施的雙重屬性,應該明確定性為城市基礎設施。
城市基礎設施按我國狹義的常規定義,是為城市人民提供生產和生活所必需的最基本的基礎設施,包括以城市工程性基礎設施為主體的六大系統或稱之為六類系統:(1)交通系統;(2)水系統;(3)能源系統;(4)通信系統;(5)環境系統;(6)防災系統。
那么,數據中心是否屬于通信系統?是否屬于通信基礎設施?
第一,我們來看新近于2017年5月4日發布的國家標準GB50174-2017《數據中心設計規范》,其中對于數據中心的定義為:為集中放置的電子信息設備提供運行環境的建筑場所,可以是一棟或幾棟建筑物,也可以是一棟建筑物的一部分,包括主機房、輔助區、支持區和行政管理區。電子信息設備:對電子信息進行采集、加工、運算、存儲、傳輸、檢索等處理的設備,包括服務器、交換機、存儲設備等;
第二,我們來看國家標準GB/T50280-98《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中對于通信的定義。城市通信:城市范圍內、城市與城市之間、城鄉之間各種信息的傳輸和交換。城市通信系統:城市范圍內、城市與城市之間、城鄉之間信息的各個傳輸交換系統的工程設施組成的總體。
由上述兩條可見,數據中心不符合城市通信系統的功能定義。
第三,我們再來看一看國家標準GB/T50583-2013《城市通信工程規劃規范》對于通信工程范圍的界定。根據1.0.2條,通信工程就是指電信工程、廣播電視工程、郵政工程這三類。
可見,數據中心,其主要功能一般來說不是通信功能,其設備不符合通信系統的定義,不屬于通信基礎設施。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4年3月發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在第十八章第二節“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中明確指出:“強化信息網絡、數據中心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這為數據中心的定性與定位提供了明確的依據。
因此,數據中心應明確定性為:城市基礎設施中的信息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應新增一類:信息基礎設施。建議作為第7類。
同供水、供電、供氣、供熱、通信、廣電一樣,數據中心也是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其用地應納入城市建設用地分類中的公用設施用地(供應設施用地),即作為U大類用地、U1中類,建議編為第7小類,類別代碼建議編為U17。
采用這一分類,數據中心所用土地應采取劃撥方式獲取。
按照我國土地管理制度,建設用地的獲取有兩大方式:(1)劃撥方式;(2)出讓方式。多年來,很多數據中心所用土地是通過出讓方式獲取,即要通過招、拍、掛等方式、繳納土地出讓金獲取,土地獲取成本較高,加上高昂的建筑工程、機電工程、配電工程等建設費用,數據中心的建設成本很高,成為制約數據中心建設發展的不利因素。
根據我國《土地管理法》第52-54條、《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23、24條,下列建設用地,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準,可以以劃撥方式取得:(1)國家機關用地和軍事用地;(2)城市基礎設施用地和公益事業用地;(3)國家重點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用地;(4)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用地。
根據前述分析,數據中心屬于城市基礎設施,應當屬于城市基礎設施中的信息基礎設施。其用地應該屬于“(2)城市基礎設施用地”;同時根據國家新四化之信息化戰略、兩化融合戰略、寬帶戰略、“互聯網+”戰略等,數據中心肯定是國家重點扶持的基礎設施,其用地也符合“(3)國家重點扶持的基礎設施用地。
因此,數據中心所用土地應以劃撥方式獲取。從而為數據中心建設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有效降低建設成本,讓利于民,助推我國信息化戰略、兩化融合戰略、寬帶戰略、“互聯網+”戰略等早日實現。